格局越大的人,越能克服人性的弱點

文 | 有書憑欄 · 主播 | 安東尼

有書君說
曾國藩曾評價他是“英哲非常之君”,能夠與漢武帝、唐文皇、宋仁宗齊名。
這樣一位賢君,卻有一段心酸不已的童年記憶:
他出生於帝王之家,本該是千恩萬寵的皇子,卻要在皇宮中四處躲藏,由宮女太監撫養長大,直到六歲才與父親相認。
就是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的孩子,在登基稱帝之後,勤勉治國,百姓安居樂業。
後世把他統治時的輝煌時期稱為“弘治中興”。
他就是朱祐樘。
一個從出生開始就不能生活在陽光下的孩子,到逆襲成為一代賢君,命運的齒輪,是被什麼驅動前行?
讓我們帶著好奇之心,走進他的故事……

躲躲藏藏的皇子

朱祐樘的童年悲劇,還要從他父親朱見深說起。
因為父輩的權力之爭,朱見深作為太子,有過被廢再立的經歷。
這種頭頂懸著一把劍,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落下來的日子,讓朱見深的精神壓力極大,還落下口吃的毛病。
在他孤苦無依的時候,一個比他大17歲的宮女萬貞兒一直陪伴左右,讓他感受到了少有的一抹溫情。
公元1464年,朱見深登基,獨寵照顧自己多年的萬貞兒,封她為貴妃。
這段驚世駭俗的“姐弟戀”,本質是一個童年沒有感受到愛的孩子對溫情的渴望。
因為稀有,所以分外珍貴。
可惜萬貴妃與子嗣無緣,她和朱見深的兒子不幸夭折。
這讓她萬分痛苦,仗著皇帝的寵愛,她喪心病狂地對有孕的后妃加以迫害。
朱見深感念她曾經在自己人生最落魄時候的不離不棄,因此對她的行為放任不管。
不久,宮女紀氏被朱見深寵幸並懷孕。
萬貴妃逼紀氏打胎未遂,於是派宦官張敏去溺死剛出生的孩子。
這個孩子很倒黴,一出生就有人想治他於死地,這個孩子也很幸運,他遇到了一群善良的太監和宮女。
這個孩子就是朱祐樘。
張敏沒有殺死朱祐樘,而是把他藏了起來。
依靠宮中眾人冒著性命危險的暗中保護,朱祐樘硬是躲過了萬貴妃一次又一次的搜尋,在深宮的角落裡悄悄長大。
就這樣,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在躲躲藏藏的幽禁中,朱祐樘長到六歲。
這期間,後宮再也沒有降生過一個孩子,逐漸老去的皇帝膝下沒有人可以繼承大統。
朱見深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對萬貴妃的溺愛造成了怎樣的惡果。
有一天,他對著鏡子中憔悴的面容憂慮地說:
“我都有白頭髮了,還沒有兒子。”
見此情形,張敏終於向皇上公開了秘密:
“您還有一個孩子,一直被我們藏在後宮。”
得知真相的朱見深大喜過望,立即召見了朱祐樘。
因為疏於照顧,朱祐樘從出生到六歲都沒有剪過頭髮,史書記載,他第一次見到父親時竟然“胎髮披地”。
朱見深淚流滿面,父子終於相認。
作為皇帝唯一的兒子,朱祐樘很快被冊封為太子。
原以為可以母憑子貴的紀氏,卻在幾個月後中毒暴亡。
這一次被殺的是母親,下一次保不準就是孩子。
太后不能允許皇家子孫凋零,於是提議把朱祐樘養育在自己的仁壽宮內,朱祐樘這才獲得了安全。
至此,這位命途多舛的皇子,躲過了重重追殺,正大光明地站在了陽光下。
可萬貴妃依然不打算放過他……

溫柔和善的皇帝

多次暗害朱祐樘失敗,萬貴妃乾脆向朱見深進讒言,勸皇上易儲。
就在這個時候,東嶽泰山一帶發生了大地震,而泰山一向被視為東宮太子的保護神。
占卜者稟告皇上:
“地震說明上天不同意廢立太子,如果違抗天命將會受到懲罰。”
朱祐樘這才免過一劫。
由於除不掉朱祐樘,萬貴妃越發脾氣暴躁,在一次盛怒責打宮女時怒氣攻心而猝死。
朱見深傷心抑鬱,八個月後,也隨心愛的貴妃而去。
留給朱祐樘的,是一個朝政混亂,國力日衰的江山。
公元1487年,朱祐樘繼位登基,年號“弘治”。
朝堂大臣不滿萬貴妃已久,有大臣向剛登基的朱祐樘請旨:
削去萬貴妃的諡號,逮捕給紀氏治病的太醫,追究參與謀害紀氏的萬氏家族,查問出當年紀氏去世的真實原因,給皇上的母親報仇。
面對這個迫害自己半生的萬貴妃,朱祐樘卻沒有那麼激憤。
他拒絕了大臣的請求,因為“如果這樣做,就會違背先帝的意願”。
甚至對萬貴妃的黨羽,他也沒有趕盡殺絕,只是做了流放處理。
不過,母親的慘死,仍然是朱祐樘心中無法釋懷的悲痛。
他多次派人訪查母親家族的後人,因年代久遠,又經歷多次戰亂,始終沒有結果。
最終,朱祐樘下詔,把紀氏進京時途經歇息的一個水池重新修建,稱之為“聖母池”,池邊建了一座“聖母寺”,以此表達對母親的懷念。
對親人感恩思念,對敵人寬容諒解,因為朱祐樘的本性純良。
況且,他也知道,若只顧報仇雪恨,不惜黨同伐異,讓大臣們陷入恐慌之中,會讓根基不穩的朝廷更加風雨飄搖。
大明朝經不起這種無妄的折騰。
這是朱祐樘的治國抱負。
身為皇帝,朱祐樘對待臣子寬厚平和,是難得的賢君。
曾經有人寫詩稱他對臣子:
“近臣常造膝,元老不呼名。”
有一次,朱祐樘問身邊的太監:
“官員白天上朝商議政事,他們和朋友什麼時間能夠聚會呢?”
太監說:
“他們會在晚上喝酒聊天。”
朱祐樘擔心,官員們如果喝醉了,在黑暗中騎馬很不安全。
於是,他傳令,京城的大臣夜晚回家,要安排人提燈護送,確保大臣平安到家。
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能如此體恤臣下,在當時實屬不易。
童年的不幸,並沒有讓他仇恨這個世界。
在痛苦的記憶裡,他選擇記住那些幸福的瞬間。
他忘記了童年的暴風雨,卻記住了那些在暴風雨裡為他撐起傘的人。
長大後,他也願意像兒時遇到的善良宮女太監一樣,做一個為別人撐傘的人。
這是皇帝的擔當,也是一個人從童年將自己救贖的勇氣。
鍾情一人的丈夫
就像不忍讓臣子受苦一樣,朱祐樘對他的皇后也是如此關懷備至。
後宮從來都是一個權力和情慾的戰場,后妃們為了得到恩寵,不擇手段,爾虞我詐。
這些事兒,朱祐樘從小就看到過了,他本人就是後宮權力爭鬥的受害者。
天性善良的他決心不能讓母親受過的罪,自己受過的苦,在自己的妻子兒女身上再次發生。
他要保護自己的妻子——張氏。
早在朱祐樘當太子的時候,張氏就被選入宮中成為太子妃。
出生在詩書世家的張氏,熟讀經書,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而且溫柔體貼,與朱祐樘琴瑟和鳴。
如此天資聰慧、蕙心蘭質的女子,是朱祐樘的解語花,也是他的賢內助。
朱祐樘萬分珍惜這段感情,對皇后關懷備至,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最深情的皇帝”。
明朝的其他皇帝和皇后一般是分別住乾清宮和坤寧宮,但朱祐樘卻不走尋常路,就是要和皇后同吃同住,一刻也不願意分開。
有一次,張皇后生病了,朱祐樘忙前忙後,端水喂藥,幫皇后蓋被子,伺候皇后的宮女太監硬是被擠到一旁。
等皇后昏昏沉沉睡著後,朱祐樘仍然不放心離去,繼續坐在床邊默默守著。
突然間,他又一個箭步衝了出去,把旁邊的宮女太監嚇了一大跳,以為皇上被什麼東西咬了。
細問才知道,原來是皇上嗓子有點癢,想咳嗽,又擔心自己的咳嗽聲吵醒了皇后,所以第一時間跑出了房間。
細膩的呵護是愛意最真實的體現,這不僅源自於朱祐樘本性的溫和,更是因為帝后二人同心同德,心意相通。
而正如朱祐樘所願,他的妻子終於沒有重蹈自己母親的覆轍。
張皇后的生活非常幸福,她和朱祐樘生下了兩子三女,孩子們都很可愛
又因為皇帝鍾情,皇后完全不用把精力放在爭風吃醋上,而是把皇上的起居照顧得井井有條。
在深深的宮牆內部,朱祐樘和張皇后過上了尋常恩愛夫妻般的生活。
朱見深和朱祐樘,兩個同樣童年不幸的皇子,卻過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一個被深情所誤,自始至終無法走出童年的牢籠,導致朝綱敗壞。
一個治癒了自己,寬和對待身邊所有人,在位期間政治清明。
事實上,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生長環境。
溯源歸因到童年,並不是為了困在童年,而是從童年入手,找到解決辦法。
如果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著手改變,才是出路,沉溺於對過往的遺憾和懊惱中,終究無法改變困境。
就如弘一法師所言:
“一念執著,萬般皆苦,一念放下,便是重生。”
結局的不同,往往因為格局的不同。
畢竟,能救贖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參考資料:
知網《帝王家的瑤族血脈──明孝宗傳奇身世的有關檔案》作者:陳駒
知網《守成令主–朱祐樘小傳》作者:陳時龍
知網《明孝宗應對社會轉型期的“中興”之道》作者:白埕場
知網《明代孝康皇后張氏》作者:劉樹楨,張金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