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不好的人,一定要看央視紀錄片《中國通史》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CC
來源:每晚一卷書(ID: JYXZ89896)
讀史明智,鑑往知來。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安東尼朗讀音訊
歷史學家阿克頓說:“歷史是彷徨者的嚮導。”
一個人的痛苦、迷茫,往往來源於對歷史的無知。
在中國紀錄片史上,就有這樣一部以歷史為專題的神級紀錄片:《中國通史》。
它長達100集,每集45分鐘,生動地講述了從中華文明起源,到1911年的浩瀚歷史圖景。
這段漫長而曲折的歷史裡,湮沒了無數的人,塵封了數不清的事。
看懂了它,你就會明白:
你再委屈,也委屈不過蒙恬、韓信、岳飛……
再心有不甘,也比不過李廣、諸葛亮、王安石、辛棄疾……
你當下躲不過的痛苦、解不開的心結,放在歷史長河裡,不過是一縷青煙。
看懂央視紀錄片《中國通史》,就再也沒有什麼情緒能擊垮你。
01
  • 劉邦告訴你:再順遂的人生,背後也有隱忍。
王立群教授說:
“劉邦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他抓住了時代給他提供的機會,成就了他因緣際會的人生。”
劉邦本人出身不高,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之子;
他也沒有多大的遠見,到了四十多歲還是一事無成。
但他幸運就幸運在,當時的張良、韓信、蕭何等一系列厲害人物,都甘願輔佐於他。
種種機緣之下,他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
但你以為劉邦的人生就如此順遂,一路躺贏嗎?
並不是,他也有數不盡的隱忍。
紀錄片中說道,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入主咸陽的事情,激起了項羽的不滿,項羽決定向劉邦開戰。
但項羽軍隊有40萬人,而劉邦僅有10萬軍馬,如果應戰,劉邦肯定打不過。
在生死攸關之際,劉邦開始做小伏低,主動向項羽請罪,說自己絕無稱王之心。
在他的刻意示弱下,項羽放了他一馬。
之後,劉邦被逼退守巴蜀地界,那個地方,本來是秦朝用來流放罪犯的偏遠之地。
但劉邦到了那裡後,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暗中積蓄力量,耐心等待反擊時機。
雖然在之後數次的楚漢相爭中,劉邦都被項羽打得丟盔棄甲,甚至連家人都落入敵手。
可他還是愈挫愈勇,在困境中不斷調整策略,聯合各方勢力,對項羽形成包圍之勢。
也正因此,才有了劉邦後來反攻項羽,逼項羽垓下自刎,而後一統大業。
想起蘇軾的一句話:“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那些看似順遂的人生,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風光無限,而是充滿了日復一日的剋制與隱忍。
因此,我們誰都不必心態失衡,因為受了一點委屈,就抱怨命運;因為一件事情沒有做成,就頹喪不已。
人生不可能永遠高歌猛進,只要肯忍辱、忍氣、忍敗。
那麼無論你現在處於多麼深的低谷,也終有攀上高峰的一天。
掃描上方二維碼,可直接觀看
02
  • 諸葛亮告訴你:再努力的人,也會有遺憾。
杜甫在追思諸葛亮時,有詩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也許只有遺憾這兩個字,才能貫穿諸葛亮的一生。
紀錄片中講到,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克復中原,匡扶漢室。
為此,他雖身在南陽草廬,卻始終心懷著天下大事,等待著一位賞識他的伯樂。
直到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滿腹韜略,才有了用武之地。
他輔佐劉備先後佔取了荊州、益州,之後又在漢中之戰戰勝了曹操,使劉備有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而後,劉備建立蜀國,拜諸葛亮為丞相,他們繼續為匡扶漢室而殫精竭慮。
然而還沒過兩年,局面就急轉直下,劉備於白帝城病逝。
劉備死後,諸葛亮感念先帝恩遇,遂繼承他的遺志,繼續北伐,以望統一天下。
但無論諸葛亮怎麼努力,終歸是力不從心,先後四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
到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已經積勞成疾,病痛纏身。
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還是決定再博一把。
他費盡心力,終於把宿敵司馬懿困在了上方谷,準備燒死對方。
偏偏天不遂人願,一場大雨傾盆而下,司馬懿得以活命。
北伐最終功虧一簣。
經此一敗後,諸葛亮在五丈原一病不起,最終含恨而終。
我們常說,人定勝天,事在人為。
但經歷得多了,你就會明白:人為之上,還有天意。
天意不可違,不可改,有的時候,即便我們傾盡全力,也不免會落得個遺憾的結局。
這種時刻,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
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接受一件事情沒有結果,接受命運裡必然的事與願違。
而後,放下執念,從心而活,心無負擔地去做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情。
掃描上方二維碼,可直接觀看
03
  • 朱元璋告訴你:再風光的人,也要嚐遍心酸苦楚。
朱元璋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出身貧寒,卻赤手空拳地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大明帝國;
他身無長處,然而徐達、湯和、常遇春、藍玉等百年難得一遇的猛將,卻甘願為他效命,尊他為王;
他的對手,如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等人,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最後卻都一一被他擊敗。
毫不誇張地說,那個時代,無人可與他爭鋒。
可《中國通史》中卻講道:朱元璋從出生開始,就在不斷飽嘗人世間的種種苦難。
小時候,他家裡就十分貧窮。
到他十七歲那年,由於乾旱瘟疫,他家更是窮得無米下炊,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兄弟被活活餓死。
走投無路之下,朱元璋進了皇覺寺當和尚。
他本來是想混口飯吃,然而亂世之下,寺廟也很快鬧起了饑荒。
朱元璋只得拿著一個破碗,四處化緣,求人家施捨一點殘羹冷飯。
就這樣過了三年,朱元璋接到了一個兒時兄弟的來信,對方勸他加入濠州紅巾軍起義。
朱元璋思索了很多,最終決定加入。
他千里投軍,成為一個最底層的小兵。
由於作戰勇敢,足智多謀,朱元璋受到了大帥的賞識,被一再提拔。
幾年後,大帥病逝,朱元璋接掌了他的帥位,從此有了自己的軍隊。
再之後,他血戰陳友諒,剿殺張士誠,耗時多年,才建了自己的帝國。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艱難困苦,是人生不得不嘗的一道菜,沒有人的一生不經歷艱難和痛,越是看起來活得風光的人,背地裡嘗的辛酸苦楚則越多。
但生活本來就是一場升級打怪的磨鍊。
我們不能叫苦,只能堅強地討生活。
當你把痛苦踩在腳底,這些經歷中的成長,才會成為你往後餘生最大的底氣。
掃描上方二維碼,可直接觀看
04
  • 王陽明告訴你:再多的磨難,都能被釋懷。
紀錄片曾這樣評價王陽明:
“他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一生的功業事蹟,完美實現了中國古代讀書人最崇高的理想: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後代學者讚譽他是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
然而這樣一位偉大人物,他的一生卻充滿了痛苦坎坷。
他少時便確立了自己崇高的理想:當一位聖人。
然而無論他怎麼求索,卻始終不得入聖的門道。
長大之後,他想透過科舉取仕,濟世安民,卻兩次都沒考上。
直到第三次科舉,他才得以金榜題名,順利入仕。
但之後,他又因得罪宦官被剝奪官爵,流放到貴州龍場。
在那個荒涼偏僻的地方,他連一間住所都沒有,還一待就是3年。
他是憑什麼度過那三年時光的?
王陽明是這樣說的:“三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慼慼也。”
意思是,自從他來到此地,已經三個年頭,之所以歷盡瘴毒而能保全性命,主要是因為他沒有一天懷有憂戚的情緒。
王陽明無論經歷什麼,都不怨天、不尤人,故而能超越磨難,立地成聖。
往後的數年時光裡,王陽明還經歷不少磨難,被人利用過,也遭人中傷過。
但到他臨終前,弟子問他有何遺言時。
王陽明只說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只要內心光明澄澈,便無畏磨難,無畏生死,世間一切皆可放下釋懷。
正如《荀子》所說:知命者不怨天,自知者不怨人。
人活於世,經歷苦痛挫磨,實是尋常。
若一經歷痛苦,你便鬱鬱寡歡,便只能在無盡的痛苦中沉淪。
要知道,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輕了多少事。
只有抱著允許一切發生的心態去對待世事,那麼生命中的一切痛苦,都不足以成為你的困擾。
掃描上方二維碼,可直接觀看
曾有人問史學家張宏傑,為什麼要多看歷史?
說:“可以開闊人的視野,見證了歷史風雲變幻,人就會變得更從容,更淡定。”
因此閒暇的時候,一定要多看看《中國通史》。
讀史明智,鑑往知來。
看完了這部紀錄片,相比以往,你能用更寬闊的格局去對待一切發生,用更平靜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所有瑣碎。
煩惱於你,不過是浩瀚歷史裡,一粒渺小的微塵而已。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