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捲了,價格戰快打不下去了

7月12日,網路上流傳著一則“寶馬控量穩價”的訊息。由於價格戰導致經銷商財務困難,寶馬計劃從7月開始縮減銷售量,以穩定市場價格。
這一訊息獲得了寶馬中國的正面回應,此舉也被視為寶馬正式退出持續一年多的汽車價格戰。值得一提的是,寶馬也是第一家公開表態退出價格戰的主流車企。
緊接著,市場上就傳言賓士、奧迪等傳統豪華品牌也宣佈退出價格戰。
線下門店也確實出現了漲價趨勢。以奧迪A4為例,漲幅已經超過了3000元,並且未來可能繼續上漲,貸款政策也有所收緊。
此外,大眾、豐田、本田、沃爾沃等多個合資品牌也將從7月開始調整銷售策略,減少終端優惠或直接停止進一步降價。
目前來看,合資車企退出價格戰的一大原因是,降價並沒有達到“促銷”的目的。
今年上半年,德系品牌、日系品牌和美系品牌汽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銷量下滑,有的下滑了接近50%。反觀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從去年底的51.9%增長至今年上半年的56.5%。
在這場汽車價格戰當中,合資品牌不僅賠本賺吆喝、吃力不討好,還連帶著經銷商陷入財務危機。
今年上半年,超過80%的汽車經銷商沒有完成銷量任務,只有18.4%的經銷商達成目標。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經銷商“以價換量”,新車價格下探嚴重,裸車毛利較低。
其實,合資品牌的成本結構決定了其難以長期承受降價帶來的壓力。合資品牌當中很多產品是高階定位,成本遠高於自主品牌的產品。
並且,高階產品通常有正向價格彈性,就和很多奢侈品一樣,品牌價值的提升可以抵消價格上漲對銷量的負面影響。
透過漲價策略,合資品牌可以維護好“豪華高階”的形象,在保證銷量的基礎上提升利潤率。
況且,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對價格的敏感度並不一樣。
合資品牌或許可以依靠前期的訂單來維持支付量,而自主品牌必須依靠持續穩定的交付量才能站穩腳跟。
因此,在新能源車企不斷擴大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合資品牌的生存關鍵是爭取更多的利潤。
降價難促銷、經銷商不景氣、成本扛不住、品牌形象受損……種種因素疊加,促使了以BBA為代表的合資品牌退出了價格戰。
儘管自主品牌吃到了價格戰的紅利,但自主品牌也有在放緩價格戰的趨勢。
最近,問界新M5、智界S7金融貼息確認退坡,年費率由此前的1.99%恢復為2.99%。理想L6系列從6月起就已不再送充電樁;蔚來的相關補貼也在持續退坡。
由此可見,自主品牌的購車權益明顯收緊了。
無論是造車新勢力調整權益,還是BBA帶頭漲價,種種跡象表明,汽車價格戰已開始緩和。
然而,緩和並不代表終結。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不斷提升,傳統燃油車的危機感並不會消失。
汽車的銷售規模決定了成本和收益,為了保全生存空間,價格戰依然難以避免。當前的汽車產業面臨著產能過剩、供過於求的狀態,價格仍然是調節市場需求的重要手段。
汽車價格戰本身就是一場囚徒困境。當所有人都陷入價格內卷,決策者自身也只能被迫內卷。
虧本賣車,起碼還能保證銷量和產業鏈的運轉,包括上游供應、下游經銷等,最後就看誰的血包更厚。
在這場價格戰中,有兩條鯰魚的血條很厚——特斯拉和比亞迪。前者透過量產一體壓鑄來攤平成本,後者選擇自造自供來降低成本。在他們的帶動下,汽車價格戰持續了一年多。
現如今,有車企主動站出來反內卷,其實是一件好事。
作為大宗消費品,汽車本身帶有一定的金融屬性,消費者都有買漲不買跌的心態。
如果價格戰再持續下去,消費者的觀望情緒會越來越重,相當於買到手就虧了,出二手也賣不了多少,導致很多人不敢買新車。
另一方面,價格戰傳導至二手車市場非常嚴重,導致二手車業績慘淡。拉著整條汽車供應鏈來打價格戰,還容易導致汽車工藝標準的下滑,劣幣驅逐良幣。
總的來說,雖然價格戰短期內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價格優惠,但長期的、惡性的價格競爭可能會對整個汽車行業以及消費者的利益產生不利影響。
很多企業,已經打不下去了。
上下滑動檢視參考資料:
“價格戰打不動了,停止降價”
https://mp.weixin.qq.com/s/sBf9PVeF1Jy4hYkmuPJr_Q
價格戰的分水嶺不期而至
https://mp.weixin.qq.com/s/NlHVaVq4yROaUov1q5_IfQ
卷不動了?新勢力“間接漲價”,車主:晚一天買多花8000元
https://www.tfcaijing.com/article/page/377052392f7030564d47496a613866347875777062673d3d
汽車價格戰打了一年半,看誰血條厚
https://mp.weixin.qq.com/s/vbJ57C7PVX6L0LFeET3Ghw
文章用圖:圖蟲創意
本回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