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以BBA,即寶馬、賓士、奧迪為代表的國外豪車品牌,在中國市場處於量價齊跌的狀態。
寶馬中國交付汽車37.63萬輛,同比下滑4.3%,賓士和奧迪的在華銷量則分別下滑了9%、2%。
這樣的銷量成績還是透過參與價格戰得來的。
2023年,賓士、寶馬、奧迪的單車成交均價分別為50.3萬元、38.2萬元、32萬元。
2024年4-6月,這三家的單車成交均價下降到了43.2萬元、33.7萬元、30萬元以下。
降價已到如此地步,都要影響這些豪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高階形象了。
但BBA的在華銷量還在走下坡路。究其原因,是因為BBA競爭不過中國的自主品牌。
按照價格段劃分,10萬-20萬是主流大眾市場,20萬-30萬是中高階市場,30萬以上被視為豪華車市場。
在2021年之前,BBA和中國自主品牌並不在一個價格區間競爭,BBA自然可以躺著賺錢。
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滲透,自主品牌開始向高階市場發力,與BBA同臺競爭。

在當時,30萬元以上的理想ONE和蔚來ES6是明星車型,打破了自主品牌的價格上限。
如今更是越來越捲了。今年8月,華為與北汽聯合推出了享界S9,對標寶馬7系和奧迪A8,前者起售價39.98萬,後者需要80萬以上。
“卷價格、卷配置”已成為自主品牌的競爭常態。他們將許多超豪華車型上的配置應用到了20萬-30萬區間的車型上,這在外資品牌看來是難以想象的。
儘管BBA也在努力做新能源產品,但奈何定價太貴,而且汽車外形、內飾、配置等不如自主品牌有亮點。
雪上加霜的是,自主品牌的產品內卷,正在不斷重新整理消費者的認知。
一方面,消費者不再執著於傳統品牌,對自主品牌更有信心。另一方面,消費者越來越實用主義,追求“升級的體驗+降級的價格”。
一邊是車企品牌“以虧損搶份額”,一邊是消費者“以低價買豪車”。BBA眼見價格戰打不過,新產品卷不過,只能躺平擺爛了。
今年7月初,寶馬確認將退出價格戰競爭,透過減少銷售量來穩定價格,賓士、奧迪以及不少傳統合資品牌也隨之跟進。
這一波保價策略確實吸引了不少抄底的買家,並保證了品牌形象,讓BBA的財務資料有所回暖。
然而,從環比月度來看,漲價仍然對BBA的銷量有負面影響,長期可能會流失中國市場。
因此,退出價格戰並不能真正的躺平,焦慮感和危機感依然徘徊在BBA之間。
中國是BBA最大的單一市場,銷量佔比超過三分之一。而且,中國擁有完整的三電系統和配套產業鏈,以及強大的工程建設速度
若止步不前,又被自主品牌加速追趕,到市場出清之際,BBA恐將失去重要的戰略陣地。
也許BBA需要重新評估中國市場,輕鬆獲利的時代早已過去。如今,只有加快推出高性價比的產品,放下高貴身段,正面迎戰國產品牌,才能找到出路。
9月4日,賓士宣佈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投資140億元,進一步豐富乘用車和輕型商務車的本土化產品陣容。
寶馬則投資了200億對瀋陽大東工廠進行大規模升級和技術更新,並且投入了3500名軟體工程師進行本土化開發。
今年5月,奧迪與上汽集團簽署合作協議,聯合開發針對中國市場的全新智慧數字平臺,計劃打造3款純電動車型。
顯然,BBA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的發展,正加大力度做本土化,但數百億投資是否能激起水花,依舊要打一個問號。
參考資料:
BBA:躺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https://mp.weixin.qq.com/s/wLMEJeEbi95p1qo_Z1xzJA
賓士在華再投140億元,明年新車智駕也要做到“端到端”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1676546.html
最新財新週刊|BBA重新出發_財新週刊頻道
https://weekly.caixin.com/2024-08-31/102231865.html?p0#page2
文章用圖:圖蟲創意,壹圖網
本回完

關鍵詞
寶馬
品牌
品牌
市場
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