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等關稅”聽起來很公平,為何遭受猛烈抨擊?

【直播預約】

侃哥陪你讀外刊·24季·01課


↓↓

這幾天最熱的新聞是特朗普簽署“對等關稅”政策,正式把關稅大棒揮向全球。
這次事件中最具有迷惑性的概念就是這個“對等關稅”,英文是reciprocal tariffs
reciprocal 表示“相互的、互惠的、對等的”,tariff 表示“關稅”,即一國對另一國進口品徵收的稅。順便提一下,國內的稅叫 tax。“關稅”還有一個說法是 duty,國際機場都有“duty-free sho”(免稅店)。
所以 reciprocal tariffs 的字面意思就是“對等關稅”,通俗來說就是“別人對我徵多少關稅,我就徵回去”。這個概念聽上去很公平,也很有國家尊嚴感,但為什麼遭受了猛烈抨擊?
這裡存在幾個誤區:
❌誤區一:貿易逆差=吃虧?
特朗普反覆強調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受害者”,因為美國有巨大的貿易逆差(進口大於出口),似乎錢都流到了別國手裡。但事實上,貿易逆差並不等於吃虧。
舉個例子,你是不是每個月在淘寶買的東西比你賣出的多?這不代表你被淘寶“掠奪”了,而是說明你有購買力。
同理,美國的經濟結構傳統上就是儲蓄少、消費多,有著強勁的消費和投資需求,自然就會進口更多商品。
同時美國也在金融、科技、軍事等領域等賺回了大量公眾“看不見的錢”。所以,美國經濟幾十年來一直跑贏其他發達國家,並不是因為它被誰“搶劫”了。
❌誤區二:“對等”=“公平”?
“對等關稅”聽上去很公平:你對我徵25%,我就也對你徵25%。但問題是,各國的經濟結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稅收政策自然不一致。
比如,美國是服務業主導型經濟,製造業比重相對較低;而很多發展中國家還靠製造業拉動增長,對外國產品徵高稅是為了保護新興產業。
如果美國強行徵“對等”關稅,傷害的往往是自己國內的消費者、製造商甚至出口企業——因為這些關稅最終會抬高原材料價格、減少選擇,甚至引發別國反制,導致雙輸。
❌誤區三:高關稅能帶來美國經濟繁榮?
特朗普認為加關稅能帶來就業、減少貿易赤字。但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高關稅帶來的不是增長,而是萎縮。
20世紀30年代,美國就曾實施過一輪高關稅政策(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結果引發全球報復,直接加劇了大蕭條。
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美國對中國、歐盟、日本等多國徵收重稅,結果呢?物價飛漲、股市大跌。在他第二個任期,歷史似乎在重現。
“對等關稅”聽上去很公平,實際上卻忽視了經濟規律,它可能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者眼中的“重拳出擊”,在理性的經濟學家眼中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關稅這玩意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要用來平衡、協調、合作的。在各國經濟深度繫結的今天,動輒對抗、打破規則,不僅不會帶來國家利益,反而會製造更多的混亂。
最後為大家總結本文中的幾個關鍵詞(中英對照):

1. 對等關稅 – Reciprocal tariffs

2. 貿易逆差 – Trade deficit

3. 經濟結構 – Economic structure

4. 服務經濟結構 – Service-dominated economy

5. 製造業 – Manufacturing industry

6. 高關稅政策 – High-tariff policy

7. 大蕭條 – The Great Depression

8. 物價飛漲 – Soaring prices 

9. 股市大跌 – Stock market crash

10. 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 Shoot oneself in the foot 

對了,關於這次美國關稅大戰,侃哥將於週一(2025.4.7)為大家精講一篇非常精彩的外刊文章,一期學英文、看世界!預約連結在文末。
另外,這篇文章將會收錄在侃哥陪你讀外刊第24季的第一篇,今天是24季119早鳥價最後一天,開課後即回覆原價,需要的同學抓住最後機會哦:

【直播預約】

侃哥陪你讀外刊·24季·01課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