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次“關稅戰”,輸得一敗塗地

特朗普又點燃了“關稅戰”的戰火,連“最親密盟友”加拿大也沒放過。
他現在又點了英國和歐盟的名。勸是勸不住了,美國瘋起來可不管你是誰,“王八拳”照打。
關稅,對於一個國家的基本作用到今天也沒有變過:
一、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二、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工業,農業)。
但一個國家制定什麼樣的關稅政策才是合理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矛盾。
國與國之間的“關稅戰”由來已久,主要表現為雙方互築關稅壁壘,限制對方商品進入本國。
中國也跟別國爆發過“關稅戰”。第一次是發生在民國時期,對手是日本。
發起方是中國,然而,中國是輸得一敗塗地。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得從鴉片戰爭說起。

有限關稅權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1842年《南京條約》簽定之後,中國設立了對外通商口岸。

歐洲工業製品隨著鴉片湧入了中國,而中國又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消費市場。
關稅就自然成了清政府的重要收入之一,因此它出臺了中國近代國際貿易體系意義上的關稅稅則—“百抽五”的單一關稅。不管進口何種商品,都用5%的比例套死。
然而,主權關稅並不在中國手裡,因為關稅收入不僅是各種賠款的來源(直接扣除),還要擔保各種貸款,所以,海關負責人得聘請外國人。
英國人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54年來到中國,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達半個世紀之久(1861年-1911年)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是不可能跟別國發生關稅衝突的。

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

西方列強擔心北洋政府會因財政崩潰,而被革命力量摧毀。

於是在1925年11月,列強終於允許中國“關稅自主”。
但北伐戰爭打敗了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軍閥勢力,北洋政府退出了歷史舞臺。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美國在1928年率先與南京政府簽訂關稅協議,作為後來者,美國需要扭轉在中國的不利地位。
接著,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也對中國關稅主權予以承認。
1928年12月7日,南京公佈新稅則,根據不同商品,制定了七級稅率(7.5%–27.5%),1929年2月1日起生效。
當時正趕上西方經濟大蕭條初期,大家都在瘋狂提高本國關稅。
中國可以名正言順地構築關稅壁壘,列強無暇顧及中國的關稅政策。
=唯獨日本卻出來阻止中國新稅則生效。
實際上,中國的新稅就是針對日本商品的。
既然中國已收回關稅主權,那麼,日本當然無權干涉中國的關稅變動。
但日本不肯罷休,它向南京提出了條件:給予日本商品(棉製品、海產品等)三年的特惠國待遇,日本也給中國特惠國待遇。
當時,全球已沒有自由貿易了,大家都在保護本國產業。

但蔣介石還是決定接受日本人的“讓步”,中國也讓一步,同意從1930年開始給予日本三年特惠國待遇。

實際上,讓步的只是中國,因為中國市場上充斥著日本商品,而中國商品出口到日本並不多。只不過是透過這種方式,表面上得到了日本對中國關稅主權的承認。

1930年12月29日,由於大蕭條危機加重,各國關稅壁壘不斷提高。
南京再次更改稅則,改為十二級制,最高關稅調整到50%。不過,這仍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日本則憑著特惠國待遇,日貨繼續可以繞過中國的關稅壁壘。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人民抵制日貨聲浪迅速高漲,要求主管國民黨政府必須在關稅上針對日本做出新的調整。
當一個國家遭到另一個國家侵略時,還給對方特惠國待遇,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對日關稅戰
1933年5月16日,日本三年特惠期到期,宋子文的財政部在一週不到時間內就公佈了新稅則。
5月22日,日本人看到新稅則後大為震怒,因為幾乎所有日本商品的關稅都在猛增,而歐美商品關稅則在下降。
南京解釋稱,新稅則並沒有針對特定國家,調整的依據是商品種類。

棉紡品增加800%、毛織品增加200%、紙張增加8%-280%、魚蝦、菸草、酒類、人造絲等商品也提高到100%以上。

機床、飛機、火車、車輛、汽車零件等工業製品的關稅則下調一定比例。

新稅則明顯有利於西方不利於日本。

南京的用意:
一、促進美英在華利益加重,希望美英會出於本國利益考慮,向日本施壓。

二、利用關稅保護中國相關產業。

宋子文還放棄了1920年成立的包括日本在內的多國銀行團,重新發起一個“國際諮詢委員會”,成員由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銀行組成。

有了資金池,宋子文又跑到日內瓦去向歐洲引進技術,由國際聯盟出面組織洽談會。

不過,國民黨所依賴的美英兩國,跟日本是一丘之貉。

日本駐美國大使館參贊竹富內彥警告美國國務院,如果美國繼續支援中國的關稅政策,必將損害美日關係。

同時,原銀行團日本組組長野原大輔警告摩根的拉蒙特,如果摩根公司向中國提供貸款,那麼,它在日本的業務將受到嚴重影響。
美國、英國、法國算計了一下,它們在中國得到的利益,遠遠比不過在日本的損失。因此,它們接受了日本人的“建議”。
1933年8月,宋子文在回國路上,他還不知道中國被出賣了。
日本還對中國施加了輿論壓力,宣佈宋子文為“不受歡迎的人”,拒絕他乘坐的輪船在橫濱靠岸。
中國的親日報紙、親日文人,也在為日本加油鼓勁,說新關稅政策將會令中國損失慘重。
日本駐中國公使有吉明、前國聯副秘書長杉村楊太郎分別警告蔣介石和汪精衛,中日關係想要得到好轉,就必須讓宋子文離開內閣,結束“關稅問題”。

宋子文回到南京後,蔣介石請他到牯嶺見面,以發行公債不理想為由,暗示他自行請辭。

1933年10月25日,宋子文宣佈因健康問題辭去財政部長及行政院副院長職務,由孔祥熙接任。

外交部長羅文幹也被調離,由汪精衛派系唐有壬接管外交部。

這樣,國民黨的親美反日派一下子都跟著宋子文離開了內閣。
蔣介石和汪精衛商量如何處理關稅問題,如何向日本妥協?
1934年1月,有吉明再次求見蔣介石,提出抗議,反對新稅則。
東京則要求中國償還北洋時期欠下的西原借款……
蔣介石出於消極的抗日政策,他下令財政部調整關稅。

1934年7月3日,南京又釋出新稅則,將棉紡品、毛織品、紙張等關稅直接下調到了10%左右。

其實,國民黨當時可以借力德國對抗日本,而不是依賴於英美。
孔祥熙與魏瑪德國和納粹德國關係都比較融洽,中國則是德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蔣介石還聘任了多位德國軍官擔任高階軍事顧問。

中國低關稅的機床、飛機、火車、車輛、汽車零件等工業製品,德國也可以提供。中國的銻和鎢等原材料則是受到美英法制裁的德國急需的戰略物資。

但這些有利條件蔣介石都沒有利用,在1934年,他低估了德國崛起的速度和力量。
當他發現所依賴的英美不支援他的關稅政策時,他就慫了。

他在降低針對日本商品高關稅的同時,又調高了工業製品的進口關稅。就這麼討好日本。

最終受到傷害的是中國的實業,而宋子文的離開則預示著南京政府是一個無原則的政府。
中國僅僅10%的關稅,日本當然滿意了。它不僅可以在軍事上侵略中國,又可以在經濟上侵略中國。
這場曾經高到800%的“關稅戰”,中國就這樣敗下陣來,就像一首短短的歷史插曲,一飄即逝。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證明無原則讓步只會增加侵略者的野心。
日本絕不會念中國的好,特惠關稅多費勁啊,哪有直接搶來得爽。

直到1949年之後,中國才牢牢掌握了國家一切主權,將命運握在了自己手中,並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現在我們不用再求著什麼國際銀行團恩賜貸款,也不用看誰家臉色做事,幾艘外國軍艦在海上裝神弄鬼也嚇唬不了誰……
以前中國不敢打“關稅戰”,現在中國不想打“關稅戰”,因為有史以來,主張“老鄉,自由貿易”的都是製造業大國。
但誰要是想拿關稅當武器恐嚇中國,誰就等著踢到鐵板。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