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年,全國各地小城熱度,高居不下。大家都在尋覓“人少卻藏著寶藏的小城”,想找一份清淨,享受不被人潮擁擠裹挾的風景。
今天窩想安利給大家的縣城,便是此中天花板級別的存在!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覃一一旅行日記
這座小縣城,位於繁華的江浙滬,卻保留了最純粹的秘境,地位崇高,卻宛如旅遊界、文化界、宗教界的掃地僧,隱匿深山。

它就是天台,作為台州的下轄縣,天台既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發祥地、道教南宗的起源地,也是台州山水風光的王牌門面之一。

“頂級旅遊博主”徐霞客把《徐霞客遊記》開篇留給了天台,還曾多次重遊;
“詩仙”李白對天台瘋狂心動,直呼“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特立獨行的猹
作為“浙東唐詩之路”重要目的地,其境內的靈秀山水,讓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懷著朝聖般的心,不遠萬里奔赴,留下不朽的詩篇。
據考,唐代有李白、孟浩然、劉禹錫、杜牧元稹等400多位詩人遊歷天台,佔《全唐詩》詩人五分之一,並留下1000多首詩篇,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沈奕銘
詩文寫就了天台熱鬧的、讓人垂涎的山水美景,寺廟則給予了天台山大隱隱於市的另一面。

作為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發祥地、道教南宗的起源地,也是日韓天台宗祖庭所在地,天台可謂宗教聖城!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特立獨行的猹
一座座千年古剎就隱於深山之間,彷彿一方與世隔絕的秘境,清淨純粹,漫步其中,彷彿會被強大而溫和的磁場無線充電,讓久在樊籠中的人得以片刻喘息。

除此天台還很好吃,挨著三門、臨海這些美食天堂,又怎麼能不好吃?
鬆軟鮮香的麥餅,餡料豐盛的糊拉汰,一口幸福的餃餅筒,甜鹹皆宜的火燒餅,熱氣騰騰的牛血羹,老少皆宜的糊辣沸……超適合逛吃!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劉梓熙Vk
看見寺廟本應有的樣子
隱匿在山水中的清幽古剎
國清寺
實力與名氣極大不匹配的寺廟,國清寺算一個,這座已有1400多年曆史的古寺是中國漢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發源地,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
唐朝鑑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濟公最早在此出家,日韓大大小小的天台宗寺廟奉國清寺為祖庭,其地位可見一斑。

來
自馬蜂窩使用者@小虎叔叔 δη國清寺以三隋最為出名,一隋,是千年古剎,與眾不同的斑駁黃色牆體,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讓清幽,寧靜,古樸,禪意之感撲面而來。

二是隋塔,“未見寺院先見隋塔”,國清寺外有座高59.4米的殘破隋塔,是浙江現存古塔中最高的一座。
塔為建寺之初,楊廣為報智者大師為他授戒之恩而建,雖已殘破,卻佇立千年,看四季輪轉,看海晏河清。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虎叔叔 δη
三為隋梅,寺內大雄寶殿右側,有一顆隋梅,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手植。據考證,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內三株最古老的梅樹之一。

隋梅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年年吐蕊,暗香浮動。枝幹虯曲如龍,白梅如雪覆滿牆頭,與寺內黃牆黛瓦相映,禪意與詩意瞬間沁入心脾。


寺廟很大,整體依山而建,層層遞高,四條南北軸線佈列600多座古建築,透過四通八達的門廊甬道串聯,曲徑通幽,經常會有柳暗花明的既視感~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特立獨行的猹
彌勒殿是國清寺內的第一座殿,也是山門,殿外“國清寺”三個字是寺廟重建時雍正十二年所題。殿前的兩尊清代的漢白玉石獅,是經周總理親批,從故宮運來的。

古樸的大雄寶殿內有一尊明代鑄造的釋迦牟尼坐像,佛像重13噸、高6.8米,為青銅所鑄,外貼真金。
三賢殿供奉的是豐幹、寒山、拾得三位國清寺歷史上有名的賢人,居中的是豐幹,手握掃帚的是拾得,背竹筒的是寒山。
門口牆上有著名的《寒山問拾得》詩。 殿旁的牆上有一“鵝”字石碑,半邊是王羲之真跡。

國清寺的寺裡寺外都是風景,寺內寺外有很多菜地稻田,都是僧人自己栽種,禪農並重,自耕自足。如農忙時到達,常能遇見忙於農作的僧人。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walker壹叄
這裡也是真佛系,無門票、無香販,被網友評為“中國最不商業化的景區”之一!
整個寺廟完全沒有沾染世俗氣息,只有蔥蘢掩映下的古樸黃牆,和空氣中瀰漫著花香、禪香。
清淨無為,古樸沉靜,在國清寺你會相信,寺廟不只屬於佛教徒,古樸清幽的古剎能感動眾生。

高明講寺
高明講寺的歷史其實比國清寺還要悠久,是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初入天台山時,所挑選的佛地,又被稱為幽溪道場。
寺院依山而建,峰巒環抱,幽溪環繞,環境清幽。

現存建築為明萬曆年間重建,分3軸13院,殿宇約400餘間。主要建築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樓、藏經樓、鐘樓等。
山門和大雄寶殿的匾額,“高明講寺”“大雄寶殿”,為康有為所書。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維拉の旅行日記🎏
寺東鐘樓內有一口重達5000斤的銅鐘,為浙江省內之最,撞擊時“聲聞十里”,與“國清松”等並稱天台山“四絕”。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花菜阿良
智者塔院
智者塔院,俗稱塔頭寺、真覺寺,是中國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東土釋迦”智者大師,肉身塔所在地。

智者塔院始建於隋開皇十七年,清咸豐、同治年間毀於戰火,現存建築均為清光緒年間重修。

正殿三開間,門匾題為“智者大師肉身塔”。
院內供奉的智者大師肉身塔用青石製成,連座高約7米,為二層六面結構,每層雕刻欄、枋、柱、斗拱,第一層正面佛龕中端坐智者大師塑像,神態逼真。
此外,殿壁還列有天台宗17位祖師畫像。

院內還有唐元和六年(811年)翰林學士梁肅撰文、台州刺史徐放書寫的《智者大師修禪道場碑》,碑高2.3米,寬1.1米,記錄了智者大師一生的事蹟及天台宗七代祖師的簡況。

寺北側有3座天台宗法師古墓:“唐天台教主荊溪尊者湛然大師”、“唐法集宗章安尊者主持灌頂大師”、“明傳林教觀幽溪傳燈法師”

通玄寺
通玄寺始建於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為五代時法眼宗大師德韶來天台後,在這裡締造的第一座古剎。
德韶國師寫下著名的禪偈:“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即此一偈,可起吾宗!使通玄寺名聲大噪。

寺廟整體規模很小,往昔的山寺模樣早已不見蹤跡,只餘下前後兩座大殿。
大雄寶殿是通玄寺的核心建築,殿內佛像莊嚴,壁畫精美;藏經樓儲存著大量珍貴的佛教經典與古籍。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特立獨行的猹
通玄寺有一座近年建造的院子,慧照院,灰瓦白牆木窗的南宋風格院子,古樸幽靜,被遊客稱為“小京都”。

劉詩詩為《悅遊》的雜誌大片、趙麗穎為《Glass》的雜誌大片都是在這裡取景的。(院子對外開放,可以供香客住宿。住宿500元/晚,包含三餐素齋)

寺院裡收養了很多流浪貓狗,還馴養著一隻可愛的梅花鹿,山中禪居,寧靜平和的氛圍撲面而來。

桐柏宮
桐柏宮位於天台縣西北約12.5公里的桐柏山上,是道教聖地「道教南宗祖庭」原名桐柏觀、桐柏崇道觀。

三國吳赤烏元年高道葛玄在此煉丹,建立了法輪院,成為桐柏宮雛形,唐景雲二年,唐睿宗下詔在此建立桐柏觀。
桐柏觀在宋代達到鼎盛,曾有36宮72院圍繞在桐柏山頭,元末毀於大火,清雍正帝敕造桐柏宮,賜名:桐柏崇道觀。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特立獨行的猹
1959年,因修建桐柏水庫,原桐柏宮沉入水底。
如今我們看到的桐柏宮由同濟大學建築學院設計,採用宋代風格,規模宏大,建築沿中軸線依次為靈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陽樓等,兩側配有太極殿、真君殿等配殿。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二條
桐柏宮面臨金庭湖,登高望遠,可將桐柏水庫盡收眼底,風景優美。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特立獨行的猹
看見江南隱秘的另一面
冠絕東南的壯觀飛瀑、瑰麗山水
赤城山
赤城山,又稱燒山,是水成岩剝蝕殘餘的一座孤山,是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觀,素有“臺嶽南門”之稱。
在旭日東昇或夕陽晚照時,漫天飛霞與赤紅山色相輝映,一片赤色中梁妃塔遺世獨立,蔚為壯觀。

一到3、4月份,赤城山滿山紫荊花開,如赤城棲霞豔麗又夢幻。沿百步峻拾級而上,一路紫荊花相伴,也是一生裡難得的體驗。

除風景以外,赤城山自古便是佛道雙修之地,既有道教第六洞天玉京洞,還有浙東著名尼姑庵紫雲洞。
濟公的年少都是在赤城山度過的,這裡是少年濟公讀書的地方,濟公故居也只離赤城山不到5公里的距離。

來自@天台山景區
天台山瀑布
天台山大瀑布,號稱“中華第一高瀑”,落差高達325米,從山崖間一躍而下,彷彿李白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重現。
瀑布曾斷流60年,近幾年才重新開放。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特立獨行的猹
站在瀑布的底下,抬頭仰望,只見滂沱的水勢,如一條泛著銀輝的白練,自山崖間飄舞而下,碎落成水花片片,拋珠點點,在陽光下閃爍明滅。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特立獨行的猹
另外,天台還是我國罕見的親水梯級瀑布群,9級親水臺階,讓人可以全方位親近瀑布,充分感受真正純天然瀑布味大噴霧的“熱情噴灑”。

甚至還能四次橫穿瀑布,體驗剔透的水流如一串串珠簾般垂落而下,伸手就能摸到,盡情地與大瀑布0距離接觸。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特立獨行的猹
瓊臺仙谷
游完大瀑布景區,直奔會仙橋。自2021年秋起,新啟用的會仙橋直接連通了大瀑布和瓊臺仙谷,將兩地合併為天台山大瀑布(瓊臺仙谷)景區。
會仙橋全長345米,是國內首座雙跨玻璃懸索橋,可以漫步“雲端”,另外橋上還有5D玻璃“炸裂”效果,記得捂好你的小心臟哦!

瓊臺仙谷當得“仙”字一詞,這裡奇峰林立、溪水潺潺,明代尚書王思任稱瓊臺為“天台山百景之首”。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覃一一旅行日記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讓見過“大場面”的徐霞客也被驚豔到,他曾三遊石樑。進入景區後,經過小銅壺瀑布、天下第一印、天然大佛、古亭觀瀑後,便能看到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是一座花崗岩形成的天生石橋,本身已足夠獨特,還有一條飛瀑穿橋洞傾瀉而下,可謂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正因為景的出彩《射鵰英雄傳》《少林寺》都在這裡取過景。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江南君z
石樑飛瀑旁邊,還有座方廣寺,相傳是五百羅漢應真之所,從高處看寺廟天外來物,被山水環抱,佇立在石橋之上,滿滿的禪意與震撼。

華頂山
華頂山是天台山主峰,四周群山環繞,峰崗重疊,雲霧終年繚繞,形成了獨特的“雲中花景”。
這裡植被茂盛,自然景觀豐富,有古松、古竹柏、古柳杉等古樹,及雲海、日出、霧凇、雨凇等氣象景觀。

但最驚豔的還是,每年5月的杜鵑花海,華頂山的雲錦杜鵑樹齡多在百年以上,佔地數百畝,開花時,滿山的杜鵑花將華頂渲染成花海,堪稱奇觀。

另外,來華頂山記得喝一壺雲霧茶!這裡是雲霧茶的著名產地,相傳西湖龍井便引種於此。
看見深山中的清淨村落
各有風格的山中古村
跡溪村
跡溪村,位於天台石樑區域,有著600多年曆史,因漢代隱士高察到此而得名。
源自華頂山的溪水穿村而過,四周5000畝竹海環繞,是浙東竹林風光的代表。

村裡古橋、古建頗多,普安橋、鵲榆橋、廣灣橋都是上百年曆史,還有萬竹樓、松鶴樓等古橋古建。


沿村口普安橋的遊步道,可以爬山俯瞰綿延5000畝的竹海和整個“船型”古村。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特立獨行的猹
張思村
《徐霞客遊記》中有兩度遊江司的記載,江司指的就是如今的張思村。
張思村建於宋代,因張、施兩姓居住而得名,後為紀念施姓改為“張思”,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村中保留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被稱為“明清建築博物館”。

村內的古建築群以墩頭臺為中心,包括上新屋裡、繼善樓、益華樓等26處集中成片的明清建築,其中12處被列入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古建築多為四合院、三退九明堂等風格,展現了明末清初的建築藝術。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蘇悠旋
大竹園村
大竹園村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相傳李白、孟浩然等唐代詩人曾在此停留。
詩人們乘船沿水路抵達大竹園村,因船隻擱淺,便在此上岸改走陸路,留下“撲船碼頭”這一獨特的文化遺蹟。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覃一一旅行日記
村口碧溪如帶,風景清幽,很適合露營、戲水。


從國清的佛隴山道一路自駕,沿著大洩線進村的途中,還有一座古石橋“永福橋”。
是建於清代的單孔石拱橋。橋長42.8米,寬5.4米,拱跨18米,拱頂距溪底高15米。其造型雄偉壯麗,儲存完好,是浙江省內第三大古石拱橋。

隱藏的碳水之都,低調的小吃王國
天台美食
天台是南方城市,但美食卻以碳水為主。糊拉汰、麥餅、豆漿和豆麵碎是當地人早餐裡的常客;

小吃也以碳水為主,比如豐富內餡的餃餅筒、酥香的火燒餅、熱騰騰的面腦面、粗獷的牛血羹、鹹甜均可的糊辣沸、湯蒸炸煎均可的扁食……
在天一街、赤城路等天台縣城老城區裡頭就能覓到解饞好去處!
糊拉汰
天台傳統小吃,因製作過程中的“糊、拉、拖”三道工序得名。天台方言中“拖”字發音為“汰”,所以寫作“糊拉汰”。

來自@伯爵與少女的酒宴
製作時將麵粉調成稀薄而粘稠的糊狀,用手在平底鍋上拖拉成圓形薄餅,再加入各種餡料,如土豆絲、豆腐、雞蛋等;
吃起來外皮酥脆,內餡鮮美,口感豐富。常作為早餐、點心或下酒菜。

來自@台州文旅
麥餅
麥餅在整個浙江地區都特別流行,尤其在天台、臨海、永嘉等地,類似餡餅,但餅皮更薄,吃起來口感酥脆、香嫩可口。

麥餅有甜有鹹,甜的以糖和芝麻為餡,鹹的則有梅乾菜、鹹菜、鮮肉、土豆絲、蝦皮等幾十種餡料,最推薦梅乾菜。
餃餅筒
又叫“食餅筒”、“麥油脂”,據說是濟公發明的。在麵粉糊成的餅皮內裹入肉絲、豆芽、筍絲、胡蘿蔔絲等,然後捲成筒狀,放在平底鍋上煎到餅皮焦黃。

一口咬下去會發出酥脆的“嘎吱”聲,口感上既有肉類的鮮香,又有蔬菜的爽脆,很有層次感。

牛血羹
牛血羹以牛血、牛雜(如牛筋、牛肚、牛腸等)、白蘿蔔為主要食材,搭配辣椒、姜蒜等調料製作而成。

來自@天台山旅遊
吃起來湯汁濃郁,牛血嫩滑,牛雜軟糯,蘿蔔綿軟,微辣鮮美。


來自@天台山旅遊
糊辣沸
一種用米粉或山粉(番薯粉)調成的鹹羹,通常把精肉、冬筍、荸薺、香乾、油泡、花生米、川豆、菠菜、豬耳朵、黑木耳等,切成小丁後炒熟,再用山粉或米粉調水拌和燒成糊狀。

來自@天台山旅遊
其口感介於羹湯與粥之間,既有羹的濃稠,又有粥的軟糯,雖然名字中有“辣”字,但辣味並不強烈,通常加入少量辣椒粉或胡椒粉,起到點綴和開胃的作用,適合各個年齡段食用。


向東一步,班味退散丨大鵬半島
這座免籤小城才是「鬆弛感」的神丨檳城
100%讀錯名字的超小眾目的地丨犍為
新晉免籤國,高加索“小迪拜”丨亞塞拜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