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黑神話:悟空》上線以來,古建大省山西,就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關注,為了接住這波破天流量,讓每一位“天命人”都能獲得更好的體驗,山西文旅也使出了渾身解數!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早在9.1日,山西文旅就在省內11個地市,30個地點,開啟了「跟著悟空遊山西」的線下副本。
具體為:2024年9月1日-10月31日,省內10個地點可免費領取「跟著悟空遊山西」通關文牒;30個地點,可免費領取「跟著悟空遊山西」主題明信片,加蓋專屬印章!
10個“通關文牒”免費領取點分別是:朔州崇福寺、五臺山佛光寺、隰縣小西天、晉城澤州玉皇廟、太原晉祠、大同華嚴寺、陽泉藏山、呂梁卦山天寧寺、長治崇慶寺、運城關帝廟。
30個“通關信物”領取點分別是:
太原:晉祠
大同: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懸空寺、永安禪寺、覺山寺
朔州:崇福寺、應縣木塔
忻州:佛光寺、南禪寺、南山寺、金閣寺、惠濟寺
陽泉:藏山
呂梁:卦山天寧寺
晉中:雙林寺、鎮國寺
長治:崇慶寺、觀音堂
晉城:玉皇廟、青蓮寺、鐵佛寺、西溪二仙廟
臨汾:小西天、廣勝寺
運城:鸛雀樓、福勝寺、關帝廟、永樂宮
但需注意“通關文牒”和“明信片”都只能在節假日領取,工作日不發放;且均為限量發放,"通關文牒“每個點位每日限量500冊,"通關信物明信片"限量1000張”,切記要早起排隊領取!
歷史很遠,山西很近!走在山西,無論古建、塑像,還是壁畫,山西總能隨隨便便就驚豔所有人!這個十一,讓我們一起「跟著悟空遊山西」,開啟線下副本吧!
晉祠既是我國最早的紀念性祠堂,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園林建築,相傳為紀念週武王胞弟唐叔虞而建,因在封地晉國所建,故名為晉祠。
現存宋、元、明、清時期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等各式建築100餘座,宋元以來雕塑100餘尊,鑄造藝術品30餘尊,歷代碑刻400餘通,詩文匾聯200餘幅,古樹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樹30株。
晉祠景區很大,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課,才能完整的感受這座建築群落的壯闊和厚重感。
華嚴寺原為遼代皇室宗廟,因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寺廟呈坐西朝東格局。
寺內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金代重建,大殿採用減柱法建造,減少了12根內柱,僅用兩根金柱支撐大殿,擴大了前部的禮佛空間。
正脊上的琉璃鴟吻高達4.5米,北端鴟吻為金代原物,南端鴟吻為明代修葺補做,也是中國古建築上最大的琉璃鴟吻。
殿內有明代塑像和清代巨型壁畫(現存壁畫經過央美修復)殿外牆上嵌有四塊南宋理學家朱熹書寫的《易經》石碑。
薄伽教藏殿為遼代遺存,殿內鬥八藻井、彩塑均為遼代舊物。在29尊遼代彩塑中,有一尊「合掌露齒」的脅侍菩薩,赤足立於蓮臺上,惟妙惟肖,被著名學者鄭振鐸譽為“東方維納斯”。
作為經藏殿,薄伽教藏殿內依壁有38間樓閣式藏經櫃,分上下兩層,其柱頭斗拱為雙下昂七鋪作,是遼代斗拱中最複雜的一種。
大殿後窗處有以拱橋連線的“天宮樓閣”,是現存唯一的遼代木構建築模型,被梁思成先生稱為“海內孤品”。
善化寺始建於唐,金代重建,現存建築中大雄寶殿為遼代,天王殿、三聖殿、普賢閣為金,其餘均為明、清遺構。
大雄寶殿是善化寺內最大殿宇,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大殿立於3.3米高的臺基之上,採用減柱法構造,減少了八根內柱。
殿內的遼代塑像,既有唐宋時期圓潤豐滿、雍容華貴的特點,又不失遊牧民族的豪放之氣。
天王殿作為善化寺的山門,面闊五間,是中國現存金代最大的山門,甚至比一些小寺的正殿還大。
山門內的四尊明代天王塑像,表情栩栩如生,被大家親切稱為”顯眼包“大王!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現存建築經明清兩代修繕。整座建築以插入崖壁的橫木支撐,借岩石暗託,仿若懸於空中,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讚譽懸空寺為“天下奇觀”。
懸空寺佈局為“一院兩樓”,有大小殿閣40間,融儒釋道三教元素為一體。其中,北樓最高層的三教殿內,同時供奉有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
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造像至高為17米,至小為2釐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
雲岡石窟分為東、中、西三區,其中第5至20窟是精華所在,尤其是第5窟和第6窟,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宏大的規模著稱。
永安禪寺始建於金,後毀於戰火,元代重建,大殿全名「傳法正宗殿」為元代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廡殿頂,屋頂覆有黃色琉璃瓦,四邊是藍、綠琉璃構件,古樸大氣。
正殿匾額「傳法正宗之殿」由元代雪庵和尚所書,正面「莊嚴」二字為元代住持月溪和尚所書,背面「虎嘯龍吟」由清代乾隆年間張瑗所書。
大殿採用減柱法,內部空間極大,頂上雕有天宮樓閣和六道輪迴的六邊形藻井,精美至極。原供奉的佛像在特殊年代被毀,因作為糧倉堆滿糧食,而意外將整面壁畫儲存。
十大明王壁畫是鎮寺之寶,其中的不動尊明王是唯一不以憤怒像示人的明王,也是佛的本來面目。
兩邊是大型的水陸法會壁畫,共135組,895尊水陸人物,186.912平方米,場面宏大,頗為震撼。ps:水陸法會是很盛大隆重的佛教活動,能為逝者超度。
覺山寺始建於北魏,據傳是魏考帝為報答母恩而敕建的一座皇家寺院。
寺內最為珍貴的是建於遼代的舍利塔,塔高13層,呈八角形,磚砌結構,塔座四壁皆刻有磚雕,金剛力士威武雄壯,歌舞伎樂動作優美,題材豐富、刻畫生動。
寺塔經元、明兩代多次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內部還留存著遼代壁畫,只可惜如今已不對外開放。
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始建於遼,是世界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共有九層,高67.31米。
木塔設計精巧,整體架構為木製榫卯結構,屹立近千年而不倒,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據考證,木塔共用了54種不同種類的斗拱,堪稱“斗拱博物館”。
塔內供奉有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還有一批遼代經卷文物。木塔匾額“峻極神工” 、“天下奇觀”分別為為明成祖朱棣、明武宗朱厚照所題。
俗稱大佛寺。始建於唐朝,後經歷多次重修,現留存建築中彌陀殿、觀音殿為金代遺構,金剛殿為清代遺構,山門為復建,餘皆為明代遺構。
彌陀殿是崇福寺主殿,建於高2.5米的臺基上,單以體量而論,在金代建築中僅次於華嚴寺大雄寶殿。
彌陀殿的匾額、塑像、壁畫、雕花門窗、琉璃脊飾均為金代原物,被稱為「金代五絕」。
佛光寺始建於北魏,歷史上數次被毀後重建。寺內東大殿為唐代所重建,是現存規模最大、形制等級最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
東大殿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梁思成先生稱其“斗拱雄大,出簷深遠”。大殿在脊檁下僅用叉手支撐,是現存古建築使用這種做法的孤例。
佛光寺東大殿,與殿內的唐代塑像、壁畫、題記,同為“四絕”
,被梁思成譽為“國內古建築第一瑰寶”。
佛光寺文殊殿是現存唐宋遼金古建築中,僅存的懸山頂建築。文殊殿內佛壇上的7尊塑像,具有典型的金代塑像風格,是現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
現存南禪寺大殿建於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是國內最古老木結構建築,比佛光寺東大殿還要早75年。
南禪寺大殿共有12根簷柱,支撐起屋頂的重量,牆壁並不承重,只有間隔內外的作用,大殿的屋頂舉折是全國所有古建中最為平緩的,極具唐代風格。
大殿內供奉的唐代塑像,是除敦煌莫高窟外,國內現存最早的佛教塑像,極為珍貴。此外,南禪寺內還有三隻石獅與一座石塔,均為唐代遺物。
南山寺共有7層,其下三層為極樂寺,莊重而古樸,主軸線上佈設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毗盧殿等;中間為善德堂,精巧雅緻;
上三層則為佑國寺,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雷音殿等,這裡是石雕的海洋,是《黑神話·悟空》主要取景地;有石雕總數近千,一院有石雕336幅,二院360幅,三院294幅,內容既有佛教傳說故事,又有道教典故,還有儒家形象及民族英雄等。
金閣寺創建於唐,古名大金閣寺,是不空三藏建立的中國最早的密教中心,明嘉靖四年重建,殿閣三層七楹,並由代藩睿王捐資鑄成三頭四十二臂,身高五丈三尺的觀世音菩薩銅像,為五臺山第一大像,世界第二高大千手觀音像。
現有天王殿、大悲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式樣參照當時印度最著名的寺廟那爛陀寺。
原平惠濟寺,創建於唐,宋,金、元、明、清歷代屢有修葺,由山門、文殊殿、鐘樓、伽藍殿、觀音殿(慈航殿)及東西廊廡等建築組成,2013年被評為第七批“國保”。
主殿為文殊殿,殿內雕樑畫棟,彩塑造型優美,為宋塑珍品,主殿壁角各有:唐代曹姑姑肉身佛、惠濟寺住持濟空和尚塑像。後人感念其為寺廟付出,塑像於壁角,與眾神共享香火。
觀音殿,也稱南殿,宋代塑像,中間為金身水月觀音,兩側為十二圓覺,牆壁上繪有“觀音救八難”彩圖,形象華麗,敘事宏大,令人歎為觀止。
藏山本名盂山,春秋時期,晉國義士程嬰攜趙氏孤兒趙武藏匿於此15年之久,後人為紀念其忠義便命名為藏山並立祠祭祀。
藏山祠由文子祠、寢宮、藏孤洞、梳洗樓、八義祠、報恩祠、啟忠祠組成,是一個氣勢壯觀的建築群體。其主體建築文子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卦山,位於交城縣城西北3公里卦山太極峰下,因山形如卦象而得名,天寧寺是卦山諸多寺廟中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相傳中國佛教華嚴宗初祖法順,曾在此山講經說法而建寺,又因為有太原節度使李說夫婦的捐助擴建而成為唐代華嚴宗巨剎。
天寧寺山門殿,外簷懸宋代書畫家米芾“第一山”橫匾,2006年,被公佈為“國保”。
鎮國寺萬佛殿為五代十國中的北漢遺存,唐風濃郁,用材為《營造法式》中的四等材,斗拱柱高比超過2比3,超過了佛光寺東大殿。
萬佛殿內有11尊五代彩塑,是全國寺廟殿宇中,唯一儲存的五代作品。
雙林寺建寺年代約在北朝,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鍾、壁畫、彩塑等都是稀世珍寶。
但最珍貴的當屬2056尊彩繪泥塑,以數量之多、儲存之完整、構思之巧妙、技藝之精湛,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
創建於明,清代重修,兩進院落佈局,坐東朝西。有天王殿三楹,鐘鼓樓位於兩側,正面為觀音殿,殿內正中是側坐觀音,周圍十八羅漢環繞,兩側雕24諸天。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JASON LIN
觀音堂彩塑千萬不要錯過,殿內正中橫樑上端的三尊小像,從右至左依次為孔子、釋迦牟尼佛、老子,代表古代民間信仰的儒、釋、道,周邊還有大小近千尊塑像,均為懸塑。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JASON LIN
始建於宋代,現存建築中千佛殿為宋代遺構,三大士殿為金代,閻君殿為明,其餘皆為清。
大士殿內的三大士和十八羅漢塑像,原為北宋作品,後人多次修改,三大士已變成明清手法,但十八羅漢像有幾尊還保持著原來的工藝。
來自@遺產君
青蓮寺建於北齊天保年間,建寺者為北朝高僧曇始、慧遠,唐以後歷代均有增建,分古寺、上寺兩院。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龍舞者
古寺居下,東側有磚砌藏式舍利塔,明萬曆年間建造,是晉城現存唯一的藏式塔。西側有唐代慧峰法師石墓塔。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嬉皮
正殿內的唐代青蓮寺垂腿彌勒佛、文殊、普賢菩薩、阿難、迦葉二弟子和供養菩薩,佔據全國現存唐代寺觀塑像三處70餘尊中的6尊,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南殿彩塑12尊,其中5尊為宋代彩塑。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陳雄
玉皇廟是古澤洲規模最大的道教廟宇,建立年代不詳,現存建築宋至清都有,廟內珍藏宋、金、元不同時期的彩塑,具有非凡的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ww9981
主殿玉帝殿是金代建築,屋脊的琉璃構件二十八星宿雕像,在陽光下流光溢彩。西廡殿南八間為二十八星宿殿,內有二十八星宿彩塑,推斷為元代雕塑家劉元(又稱劉鑾)的作品,面部表情豐富而深刻。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ww9981
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宿,唐代五行家袁天罡又把二十八宿與二十八種動物撮合在一起,並在每個星宿名後分別綴以日、月、金、木、水、火、土中一個字。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ww9981
以此為據,把人物和動物形象相結合而塑像成形的二十八星宿塑像,代表了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是中國儲存至今的孤例,堪稱國寶。
鐵佛寺建立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明代遺構。一進院落,正殿內明間及東西山牆下闢有佛壇,正中塑一佛二菩薩,兩側為二十四諸天,扇面牆塑觀音,背後懸塑《西遊記》故事等彩塑30餘尊。
建於北宋後期,寺內北宋“天宮樓閣”小木作和宋塑堪稱佳作,世所罕有。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於隰縣城西鳳凰山巔,是一座佛教禪宗寺院,創建於明崇禎二年。
小西天整體不大,寺內遺存12座殿宇,最精彩之處在大雄寶殿內遺留的精美懸塑,僅169.6平方米的殿堂內,圍繞5尊主像排布著1030餘尊彩塑,被譽為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懸塑絕唱”。
廣勝寺分為上寺、下寺和水神廟。
飛虹塔建成於明,塔高47.31米,塔身二層以上鑲嵌有五彩琉璃裝飾,每層一個主題,從天宮殿宇到瑞獸麒麟,精美至極。
飛虹塔身後有三座大殿,皆為明代木構建築,值得一提的是彌陀殿,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塑像,而曾震驚海內外的金代佛教大藏經《趙城經藏》就曾保存於殿內兩側的藏經櫃中。
水神廟的明應王殿建於元代,四壁繪有近二百平的元代壁畫,宏大震撼,其中南壁的元曲圖,是我國古代唯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
中國現存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儲存有四座元代木結構建築: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
永樂宮以壁畫聞名,有「東方藝術畫廊」之稱,三清殿的《朝元圖》展現了290位道教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盛大場面,該壁畫創作完成於公元1325年,比歐洲文藝復興早了近200年。
作為武聖關羽的故鄉,運城解州關帝廟是現存始建最早、規模最大、建制最高、儲存最完整的關帝廟宇和宮殿式道教建築群,被譽為「關廟之祖」。
廟內木雕、磚雕、石雕、琉璃、鐵鑄、泥塑和彩繪裝飾等藝術精湛。還有康熙御筆「義炳乾坤」、乾隆欽定「神勇」等多位帝王留下的匾額。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因王之渙而名揚四海的「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歷經多次損毀與重建,現存建築是2002年時仿唐形制復建的樓宇。
福勝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寺內建築高低層疊,錯落有致,殿內有宋、金、元、明各代彩塑,其中正殿的「渡海觀音」是宋代彩色懸塑,曾被評為「最美觀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