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 FeelBetter感覺好多了
突擊檢查——
大膽猜測不少人都中招了。
其實在正常的放鬆狀態下,上下牙列是不會咬合在一起的。
清醒狀態下不自覺地咬緊牙,或者只是挨在一起,在臨床上都被歸為磨牙症的一種,叫做清醒磨牙症(awake bruxism)[1]
。
緊咬牙關這事比你想象中還要普遍,2023 年的一項薈萃分析在整理了 164 項研究後發現,清醒磨牙症總體的可能患病率為 16%~32%[2]。
而且在現實中不少人很難意識到自己在緊咬牙關。當我們察覺到的時候,牙齒咬合的情況也比較嚴重了,腮幫子疼等狀況也紛至沓來。



圖片來源:微博
為什麼會無意識地緊咬牙關?除了生理因素外,背後反映的情緒問題很容易被我們忽視。

情緒不好、壓力大
牙齒遭殃
別小看牙齒和情緒的關聯。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運動賽場上的運動員們常常緊咬牙關,連面部肌肉都在用力。
這背後是有一些道理的。主動咬牙可以啟用頜面部的運動皮層,增加神經興奮性,進而啟用肌肉力量、提高運動表現[3]。

我們平常無意識地咬牙,其實也是身體悄然釋放壓力的一種手段。透過咬緊牙關,動用咀嚼肌的力量,可以顯著降低唾液皮質醇的水平,幫助我們緩解焦慮[4]。
也就是說,當我們置身壓力和負面情緒之下,身體會不自覺地做出防禦性的反應。就像在公共場合上臺演講時,我們會手心出汗、心跳加快,也可能會不自覺地咬緊牙關給自己鼓勁兒。

但如果我們長期不自主地緊咬牙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們正遭受負面情緒的困擾。
不少研究都發現,個體的壓力水平和緊咬牙關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5][6]。2016 年的一項研究招募了 192 名參與者,發現那些自我報告焦慮水平較高的人,磨牙活動也更加頻繁[7]。
另一項研究則是藉助肌電圖記錄裝置,更直觀呈現了緊咬牙關和情緒的關聯。
日本一所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招募了 37 名參與者,用行動式的專業裝置記錄下受試者連續 5 小時內的咀嚼肌肌肉活動。結果發現,緊咬組的肌肉總活動量是非緊咬組的 3.5 倍,且兩組在焦慮傾向上存在顯著差異[8]。

緊咬組(左)和非緊咬組(右)的肌肉活動量對比。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8
壓力過大時緊咬牙關,恐懼時牙齒髮抖,肉體感受到疼痛時齜牙咧嘴,身體往往是最誠實的,
牙齒就像一個隱秘的訊號,悄無聲息地向你發出情緒警報。

圖片來源:抖音

緊咬牙關
牽連的不只有情緒
一旦負面情緒長期依賴緊咬牙關這一個出口,多種危害也會接踵而至。
🦷牙齒、牙周受損
經常性地咬緊牙關,會讓上下牙列接觸時間呈指數倍地增長,牙齒表面過分磨損,覆蓋在牙齒表層的牙釉質遭到破壞,便會引起牙本質暴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
牙齒會對冷、熱、酸等刺激食物更加敏感。

圖片來源:webmd
緊咬牙關也會波及牙齒的支援組織——牙周,有些人可能會出現
牙床出血發炎、牙齦退縮,甚至牙齒鬆動
等現象,切實影響了我們的口腔健康
[9]
。
🧏♀️影響面部輪廓
頻繁咬牙,會過度呼叫我們的咀嚼肌,
咬肌和顳肌容易產生疲勞和痠痛,便會出現腮幫子疼、太陽穴疼等。
咬肌:位於臉頰兩側,從耳朵延伸到下頜的肌肉。模擬咬一下餅乾,臉頰兩側有節奏在收縮的肌肉就是咬肌。
顳肌:位於頭顱兩側太陽穴附近的肌肉。張大嘴巴觸控一下太陽穴位置,有塊寬大的肌肉在收縮,幫助你下拉下頜,這塊肌肉就是顳肌。

圖片來源:physiopedia
肌肉用進廢退,咀嚼肌在長期緊張之下會變肥大,影響面部輪廓,於是
視覺上我們的臉越來越方、大
,be like 蜜蜂小狗:

☹顳下頜關節紊亂
持續咬牙,對顳下頜關節也是一記重創。
一項發表在 nature 子刊的研究便指出,持續咬合是對顳下頜關節最有害的活動。超額的負荷可能導致關節疼痛、功能紊亂,引發嘴巴長不大和卡頓、張嘴時關節錯位彈響等一系列問題[10]。



左右滑動檢視,顳下頜關節紊亂的病友越來越多了,心理因素是一大誘因。圖片來源:小紅書
不得不感嘆,不自主地緊咬牙看似微不足道,但殺傷力可太強了。
在諮詢專業醫生的過程中,醫生還告訴我們,緊咬牙關這一不良姿勢,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會呈現各異的表現。
我們人體的咀嚼系統就像一根鏈條,牙齒→牙周→肌肉→關節,當負荷過大時,這條鏈上最弱的結構就會最先出問題[11]。
所以發現自己咬牙的時候有意識地規避和調整,準沒錯!

從現在開始
多多放鬆牙齒吧

你會緊咬牙關嗎?
情緒不佳時,你的身體還會有什麼反應?
歡迎來評論區分享,我們研究一下~
作者

魚仔
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
專業支援

熊鑫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醫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伴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正畸治療。
本文關鍵詞:緊咬牙關、磨牙症、顳下頜關節紊亂
歡迎大家在FeelBetter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參考文獻:
[1]Demjaha, G., Kapusevska, B., & Pejkovska-Shahpaska, B. (2019). Bruxism unconscious oral habit in everyday life. Open access Macedon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7(5), 876.
[2]de Oliveira, J. M. D., Pauletto, P., Massignan, C., D'Souza, N., de Godoi Gonçalves, D. A., Flores-Mir, C., & Canto, G. D. L. (2023). Prevalence of awake Bruxism: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Dentistry, 138, 104715.
[3]Boroojerdi, B., Battaglia, F., Muellbacher, W., & Cohen, L. G. (2000). Voluntary teeth clenching facilitates human motor system excitability.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11(6), 988-993.
[4]Tahara, Y., Sakurai, K., & Ando, T. (2007). Influence of chewing and clenching on salivary cortisol levels as an indicator of stress.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16(2), 129-135.
[5]Chemelo, V. D. S., Ne, Y. G. D. S., Frazão, D. R., Souza-Rodrigues, R. D. D., Fagundes, N. C. F., Magno, M. B., … & Lima, R. R. (2020). Is ther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and bruxis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neurology, 11, 590779.
[6]Wieckiewicz, M., Paradowska-Stolarz, A., & Wieckiewicz, W. (2014).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bruxism: the most paramount factor influencing teeth grinding.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
[7]Cruz-Fierro, N., Vanegas-Farfano, M. T., González-Ramírez, M. T., & Landero-Hernández, R. (2016). Síntomas de ansiedad, el manejo inadecuado de las emociones negativas y su asociación con bruxismo autoinformado. Ansiedad y estrés, 22(2-3), 62-67.
[8]Endo, H., Kanemura, K., Tanabe, N., & Takebe, J. (2011). Clenching occurring during the day is influenced by psychological factors.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 research, 55(3), 159-164.
[9]Kato, S., Ekuni, D., Kawakami, S., Mude, A. H., Morita, M., & Minagi, S. (2018). Relationship between severity of periodontitis and masseter muscle activity during waking and slee** hours. Archives of oral biology, 90, 13-18.
[10]Commisso, M. S., Martínez-Reina, J., & Mayo, J. (2014). A study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uring brux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6(2), 116-123.
[11]Mehta, N. R., Forgione, A. G., Maloney, G., & Greene, R. (2000). Different effects of nocturnal parafunction on the masticatory system: the weak link theory. CRANIO®, 18(4), 280-285.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2). 磨牙症診療指南(2022年版).


點【贊】點【在看】,一起關照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