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十點人物誌(sdrenwu)撰文 | 燈燈 編輯|野格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身邊戴牙套的人越來越多了?
每天午飯後,公司衛生間的洗手池旁擠滿了刷牙的正畸打工人;
朋友聚餐,動筷前,幾個人不約而同地從嘴裡摳出一個透明物件,小心翼翼用紙巾包好——那是價值4萬的隱形牙套;
就連去年在綜藝《再見愛人》中以“躺平”言論聞名的嘉賓“留幾手”,離婚後的第一件事也是聽網友的勸去整牙,還在直播時大談戴牙套的感受,頗有人到中年,重啟人生的意味。

留幾手分享自己的整牙經歷
顯然,戴牙套早已不再是青少年的專屬。在社交平臺上搜索“正畸”、“整牙”等關鍵詞,30歲、40歲甚至50歲戴上牙套的人比比皆是,既有初次矯正的,也有上學時矯正效果不好,成年後二次矯正的,還有媽媽和孩子共用一個牙醫,全家人加入整牙流水線的……
牙套,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中年人身上最貴的“時尚單品”。

都說中年人有四大倔強:植髮、醫美、跑馬和整牙。
相信所有對整牙躍躍欲試的人,都聽說過一句話,“正畸如換頭”。在小紅書搜尋“正畸前後效果對比”,點贊量最高的帖子們幾乎完美詮釋了這個說法——明明只是箍了個牙,結果不光牙齊了,臉也小了,鼻子挺了,下巴翹了,側臉直接從山頂洞人爆改成迪麗熱巴。

小紅書上的爆款筆記,主題都是“正畸如換頭”
如此神奇且高性價比的“整容術”,怎能不叫人心動?
許多人因此拋棄學生時代對鋼牙妹、鋼牙弟的偏見,紛紛加入整牙大軍。拍片,面診,反覆比較方案,確定醫生,接著忍痛拔掉幾顆智齒或好牙,戴上金屬或隱形牙套,每月複診一次,踏上三五年不等的漫漫正畸路。
為了獲得一口潔白整齊的牙,肉體上的痛苦必不可少。
拔牙只是第一步,打支抗釘和口腔潰瘍才是真正的酷刑;吃飯的樂趣少了大半,太硬太黏的食物會卡掉金屬託槽,咖哩、火龍果會讓皮筋染色,長條形的金針菇和韭菜常常一半掛在託槽上,一半卡在嗓子眼;戴牙套期間的清潔難度也考驗著每個人的耐心,每餐飯後要刷牙,喝完咖啡要漱口,睡前必須用衝牙器清潔牙縫,否則牙還沒排齊,齲齒、牙黃和牙齦萎縮先找上門來……
除了肉體的苦,錢包的痛也沒有缺席。由於正畸並未納入醫保範疇,屬於自費專案,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成年人正畸的平均開銷在2.5萬~4.5萬之間,相當於一個愛馬仕包包入門款;而在三四線城市和縣城,這個數字大約在1.5~3萬之間,高於當地單平米房價。

圖源電視劇《世界微塵裡》
即便如此,龐大的需求還是催生出了火爆的正畸市場。各地口腔醫院門庭若市,以著名的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為例,由於一號難求,部分正畸科專家號的黃牛價哄抬到了600元以上,傳聞某些專家的病人已經排到了三年之後。
私立牙科診所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社交平臺上的牙科廣告數不勝數,網紅達人們在一篇篇精心寫作的正畸筆記中,假裝不經意地提到牙科診所或醫生的名字,普通使用者一旦留言詢問,便會收到等候多時的診所銷售的私信,接著便是“諮詢、預約、面診”一條龍服務。
資料顯示,2023年,我國正畸市場規模達到了610億元,較2019年增長4.7倍,其中20歲~40歲的成年患者已成為正畸主力軍,佔正畸人群的70%。
雖然費錢、費時、費事,但“整牙風”仍有越刮越猛的勢頭——對於工作多年,有一定積蓄,渴望“把自己重新養一遍”的中年人來說,一口好牙不光能提升顏值,也是身份和階層的標誌。

在歐美國家,中產及以上階層的人士有這樣一個共識:牙齒是需要定期維護、保養的消耗品,會暴露一個人的出身和經濟狀況。
英國有多項研究表明,到70歲時,社會上最窮的人比起最富有的人,會少8顆牙齒,而窮人也將遭受更多齲病。
歐美家境良好的小孩,從小就會被限制高糖食物的攝入,日常會使用含氟牙膏和牙線,一般從12歲開始接受正畸治療,不管牙齒有沒有問題,都會定期看牙醫,每年至少洗兩次牙。各國政要和好萊塢明星,幾乎都擁有一口潔白整齊的牙,牙醫更是連續20年被評為美國最受歡迎的職業之一。

圖源美劇《破產姐妹》
而在我國,過去很長時間內,牙齒的健康與美觀並未得到足夠多的重視。2017年的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國人蛀牙、牙周病的患病率高達97.6%,幾乎85%以上的成年人都患有牙周病,而堅持早晚刷牙的成年人只有36.1%。
直到近些年,隨著國人消費能力的提升,健康知識的普及,以及中產階層的擴大,牙齒的保健和美容才得到了更多討論和關注。
最先颳起整牙風潮的人群,無疑是明星群體。沈月曾在綜藝《毛雪汪》裡提到,她原本沒有戴牙套的想法,但抵不住所有認識的藝人朋友都在戴牙套,牙套成了娛樂圈人人必備的時尚單品。受身邊人影響,她也生出了整牙的念頭。

沈月在綜藝裡提到周圍所有藝人都在戴牙套
由於平時有上鏡需求,明星們大多選擇的是隱形牙套和舌側矯正。相較傳統的金屬牙套,這兩類牙套肉眼難以發現,對錶演的影響較小,因此觀眾經常會感覺到,一部電視劇裡,主角演著演著,牙齒越來越齊,大機率是隱形牙套在幫忙。

沈月展示自己的舌側矯治器
很多明星都公開分享過戴牙套的感受。魏大勳曾透露,戴牙套令他很痛苦,牙齒痠軟疼痛,無法受力,吃飯成了煎熬;
毛不易戴隱形牙套錄節目期間,為了避免摘戴牙套帶來的麻煩,一整天什麼都沒吃,喝咖啡也需要用吸管,以此避免牙套染色;
楊超越還分享過隱形牙套掉落馬桶的糗事,最後的解決方法是“用酒精泡了很久,還是放嘴裡繼續戴了”。

魏大勳在節目裡因戴牙套而進食困難
許多明星也確實從整牙中受益。最典型的例子當屬Angelababy,她戴牙套前後的效果圖,至今仍被諸多牙科診所當做廣告案例;
王鶴棣在《蒼蘭訣》中每逢情感爆發的高光片段,都因擁擠的下牙令觀眾出戲,整完牙後再演霸總,才算是徹底消滅了違和感;
還有白鹿,剛從模特轉型成演員時,無論演什麼,一口凌亂的牙齒都最為搶鏡,隨著牙齒越來越齊,戲路越來越廣,如今也成了風頭正盛的95後小花……

演員白鹿整牙前後

雖然口腔學界的官方說法是“正畸什麼年齡都不晚”,但成人正畸,尤其是30歲以後正畸,風險也不可忽視。
中年人本就面臨著臉部膠原蛋白流失、牙槽骨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吸收的問題,而正畸無疑加速了這個過程。
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牙套臉”,戴牙套後,牙齒長時間無法正常咀嚼,容易導致咬肌萎縮,顴骨突出,太陽穴凹陷;還有“黑三角”,即牙齒移動期間,牙齦萎縮,形成無法關閉的黑色縫隙;以及牙根吸收,只要牙齒移動,牙根就會吸收,吸收過多會造成牙齒脫落的風險。
在社交平臺上搜索“正畸失敗”,相關帖子的數量幾乎不比正畸成功少。
有人因為正畸過程中拔牙過多,面部肌肉失去支撐,癟嘴嚴重,短短兩年像是老了十幾歲;有人因為牙齒的不正確牽引,出現咬合問題,無法正常咀嚼,吃飯都成了難題;還有人在一次次的正畸失敗與重來後,關節、肌肉完全紊亂,最後不得不走上全口拔牙重建的道路……

小紅書上的“正畸失敗”勸退貼,數量同樣龐大
談及失敗原因,許多人都提到了醫生技術不過關、判斷失誤的問題。《中國新聞週刊》曾報道過,中國需要矯正牙齒、又有矯正意願的人群數量在2億左右,但真正受過正畸專業訓練的醫生,卻只有6000名。
口腔正畸學屬於口腔醫學下的二級學科,也就是說,醫生至少需要讀到碩士,才有可能接受系統、專業的正畸訓練。然而,在近幾年井噴的市場需求下,大量全科口腔醫生開始轉型做正畸,有些醫生過去主要做拔牙、補牙,在某醫院短暫進修過正畸後,便入職牙科診所,成為一名正畸醫生。
還有的“醫生”甚至不具備醫生資格。早幾年,市場上流行“美牙師”的概念,一些正畸裝置經銷機構宣稱,只要支付代理費,就可以獲得免費培訓,經過3天培訓、15天練習,即可具備真人操作的水平,成為簽約“美牙師”。

魚龍混雜的“美牙師”廣告
選擇有專業資質的正畸醫生,及時溝通,高度配合,是中年正畸成功的關鍵。因為正畸絕不只是排齊牙齒這麼簡單。這是一場以年為單位的大型“手術”,每顆牙齒的移動,都會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好的正畸醫生,會考慮到患者的咬合、關節、面型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如此才能防止“無效矯正”、“越矯越差”等狀況的出現。
在“整牙熱”的影響下,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正畸學最初存在的意義,是建立穩定的咬合關係,讓牙周更健康,其次才是讓牙齒更美觀。
專業的正畸醫生往往會強調,牙齒過分擁擠會帶來多個清潔死角,加重齲齒和牙周病的風險;嚴重的深覆合,即上前牙牙冠完全覆蓋下前牙牙冠,會造成創傷性牙齦炎和牙齦萎縮;反頜,俗稱地包天,會影響咬合功能,時間久了會導致消化不良和顳下頜關節紊亂,這些患者才是醫生眼中急需正畸以拯救牙齒健康的人群。
至於牙齒的美觀整齊,那是更高一層的追求了,雖說不在醫生的第一考量範疇,但卻是中年人能為生活製造的為數不多的小小希望——拆下牙套的那天,收穫一口潔白整齊的牙與標準的“八顆牙微笑”,彷彿意味著,體面優雅的人生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插圖源自網路。
參考資料:
1.中國新聞週刊《兩億人都要整牙?但中國只有6000多名正畸醫生》
2.新週刊《整牙自由,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