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容易緊繃的人,內心藏著這種傷

作者 | 和小畏
責編 | 陳輕輕
你是否時常感覺身體很僵硬?
最近和好友聊天說到一個現象:他發現運動時,身上的肌肉總是繃得很緊,不好放鬆,即使按步驟去拉伸也很吃力。
他有注意到自己平時心裡容易緊張,一緊張肌肉也下意識跟著繃緊,時間長了,身體就變得僵硬了。
這樣的狀態讓他很鬱悶,可又不知該怎麼辦。
其實,身體僵硬這件事看起來雖小,卻能真實地反映一個人內心的壓力狀態。
當一個人身體越是緊繃,背後常常藏著越多隱形的心理負擔。
這意味著內心消耗也大,因此也容易莫名地感受心累,情緒低落。
想要化解它,則需要我們讀懂背後的訊號。
「要求」越多
越是緊繃
其實,身體緊繃的原理並不複雜,這是生物的一種本能反應——
當遇到危險時,肌肉便會收縮,積蓄力量應對危機。
對於現代人而言,「危險」便是生活中那些有壓力的場景;
這些壓力有一部分是真實存在的,另一部分則是我們內心想象或放大出來的。
而無論是哪一種壓力,都會引起身體的緊繃,由於習慣不同,每個人緊張的場景、緊繃的部位都會有所不同。
這裡分享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在以前,我經常會感覺到肩頸痠痛,即使去按摩能緩解一小陣,但沒過多久又會出現。
這除了是因為看手機和電腦多,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習慣性聳肩。
儘管動作不是特別明顯,但我會在感到壓力時,肩頸的肌肉就會繃緊,日積月累,便形成了勞損。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便開始留意肩頸位置的肌肉都是在什麼時候繃緊的。
不觀察還不要緊,一觀察便嚇一跳,肩頸緊繃的情況遠超於我的想象,比如——
寫文章到一半沒靈感寫不下去;
聊天講完一件事對方回應冷淡;
還有和人打招呼對方沒看到……
原本我以為,只有遇到特別大的壓力時自己才會緊繃;
而實際上,許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會對自己造成壓力。
這樣一來,便也搞懂了為什麼我經常會感覺到身心疲憊,原來是有許多小事情在不經意中消耗著自己。
待我更深一層去覺察,便發現那些緊繃的時刻裡,內心往往都揹負著「要求」——
要求自己必須要寫作很順暢,不能卡殼;
要求談吐足夠有趣,總能引起別人重視。
當要求越多,壓力也越多,緊繃感便隨之而來。
並且身體的訊號比頭腦來得更加迅速且靈敏——
有時平日裡一些微妙的壓力,頭腦未必能清晰覺察,但身體卻能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當然,「要求」僅是導致緊繃的原因之一,除此以外也有別的影響因素。
壓抑的情緒
與受傷的牙齒
來訪者小牧前陣子牙疼得很。
她心裡很疑惑,自己明明不愛吃甜食,也有保持好好刷牙的習慣,怎麼就會牙疼呢?
去牙科檢查完後,醫生說她的症狀主要是磨牙太厲害導致的。
這時,她才想起來平時自己會有咬牙的習慣——
工作被不靠譜的同事坑了;
參加活動被人言語冒犯了;
被家人打壓或被瞧不起時……
種種狀況下,小牧內心都會升起怒意;
可她又擔心發脾氣顯得自己沒素質,還會破壞關係,所以都把憤怒壓在心底。
然而,儘管不滿沒有說出口,但自己下意識會咬緊後槽牙,沒想到時間長了還咬出病來。
而咬牙這個動作,則是頜骨周圍的肌肉繃緊,也是緊張的一種表現,這種緊張和小牧無法表達的情緒息息相關。
成語裡描述人緊張時會「咬緊牙關」、憤怒時會「咬牙切齒」,講的也是類似的狀況。
當情緒積壓無法表達,身體就會下意識繃緊。
再舉一個例子。
當一個小孩難過哭了,但被大人斥責這樣很懦弱,不准他哭,甚至說再哭就要打他。
那麼孩子就會攥緊拳頭,四肢用力,甚至咬緊牙,透過全身肌肉繃緊來築起大壩,強行攔住名為悲傷的洪水。
如果一個人想要長期都抑制住自己的情緒,那麼他便要常常保持緊繃,將身體化作又厚又硬的牆壁。
這樣做一方面會耗費巨大的力氣,另一方面,也會容易傷害身體。
內心越羞恥
肢體越是拘謹
除了區域性的肌肉繃緊之外,還有一種「僵硬」表現在肢體動作之上。
當一個人內心不喜歡自己,甚至以自己為恥時;
肢體動作就會變得侷促,形體也會發生變化,比如低頭、駝背,肢體本能地呈現出「蜷縮」的意圖。
比如一個不自信的人當眾講話時會緊張,那麼手的動作不會太大,而是貼在主幹旁邊,雙手抱胸,或是手插口袋。
其實,以上提到「要求」、「情緒壓抑」、「羞恥感」的因素;
它們就像是一根根隱形線纏繞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僵硬、難以動彈。
那麼,當我們意識到這些束縛的存在後,又該如何調節自己呢?
有一個簡便的方法,便是去觀察和模仿鬆弛的人。
分享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曾經我看過一個節目,是郭德綱訪談濟公的扮演者遊本昌老師。
郭德綱說自己也想要演濟公,可在老前輩遊本昌面前,他內心頗為緊張,坐得端端正正,語氣也稍顯侷促。
節目中間,遊本昌現場示範扮演濟公,拿著酒壺和扇子,搖搖晃晃地走著路,唱著「鞋兒破、帽兒破」;
即使沒化妝沒換衣服,也活脫脫一副濟公的模樣。
輪到郭德綱模仿時,則顯得生硬,他覺得自己胖胖的樣子不像濟公,所以不自信。
這時遊本昌點撥他:
在遊本昌之前,就有一位叫尤光照的前輩也演過濟公,身材也是胖胖的。
菩薩是無相的(沒有特定的樣子),所以濟公可以是瘦的,也可以是胖的。
你只要有自信,放開了,你就是濟公。
短短幾句話,讓郭德綱明顯放鬆了不少,於是肢體跟著晃起來,搭著遊本昌一起唱濟公的歌。
其實,濟公這個角色本身就是一個鬆弛的象徵,是僵硬的相反面;
他充分接納自己的一身破爛,也充分接納別人眼中瘋癲的自己。
所以他身上沒有束縛,可以悠哉樂哉,搖搖晃晃,開懷大笑。
而遊本昌對郭德綱的點撥,關鍵便是:覺察、接納。
去找到自己緊張的原因、感到羞恥的部分,然後一點點去接納它。
從而解開束縛的繩索,讓人變得鬆弛起來。
化解僵硬的方法
結合前面的例子,我這裡總結了3個方法,可以幫助你來有步驟地化解僵硬。
1. 覺察身體,覺察呼吸
首先,可以先注意自己習慣緊繃的位置是哪裡,然後平時可以多關注該部分的狀態。
如果你對肌肉的鬆緊感覺不夠清晰,也可以同時去觀察呼吸。
一般肌肉緊繃的狀態下,人的呼吸會變短變淺,這時,就可以有意識提醒自己深呼吸,並放鬆肌肉。
2. 找到緊張背後的要求
身體繃緊的時候,試圖去問自己:此時此刻,我對自己有哪些要求?
要求自己必須表現優秀?必須招人喜歡?必須讓所有人滿意?必須情緒始終穩定?
找到那個要求,就是找到繩索的結。
3. 審視要求,接納自己
下一步,便是審視「要求」是否合理——
這個要求是否過高了呢?
是否在以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呢?
是否完全剝奪了自己出錯的權利呢?
告訴自己,即使偶爾表現不好,沒讓人滿意,在成長的路上磕磕絆絆,都是生活的常態。
學會多對不完美的自己說「沒關係」,允許自己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
其實,這些方法看似簡單,但想要真正擺脫這些束縛,需要極大的耐心。
生活中你走得不遠、跑得不快,未必是能力問題,而是身上捆著的繩索太多。
比起讓自己變得鬆弛,我更建議你能對緊繃的自己多一些寬容,有時越是著急著變好,繩索越是容易打結困住了自己。
欲速則不達,慢慢來,耐心點,繩結便可一一開啟。
作者:和小畏;後現代取向心理諮詢師,專欄心理作者。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放下束縛,允許接納自己。

如果你遇到了壓力、焦慮、抑鬱情緒、個人成長等的心理困擾,可以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這裡👉只需花1分鐘時間,幫你智慧匹配諮詢師還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新增諮詢客服幫你匹配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領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評估。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