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妹們的孩子都放寒假了嗎?開始跟孩子吵架了嗎?
我身邊已經有“雞飛狗跳”的家庭了,有些是孩子在家磨蹭、有些是孩子是頂嘴、有些是“好吃懶做”。
剛放假時候那種母慈子孝的新鮮感,已經被各種瑣碎的細節打破了。
不過我的經驗是,養孩子其實急不來。
你越催越吵,他可能越叛逆、越跟你對著幹。
要想這個寒假相安無事,高效運轉,慢下來反而是個捷徑。

孩子磨蹭的時候
彆著急“催”
父母跟孩子吵架最多的事兒可能就是嫌棄孩子磨蹭,寫作業磨蹭、出門磨蹭、上補習班磨蹭、吃飯睡覺磨蹭……
之前在網上刷到一位媽媽的分享帖,覺得很有啟發性:
有天早上吃完飯,自己收拾碗筷出來,看到女兒還在原地發呆。
一看時間已經7:25,上學都快遲到了,媽媽心裡火兒騰一下就起來了。

氣女兒沒時間觀念,氣孩子不自覺,三年級了還要自己提醒……
儘管內心瘋狂吐槽了一大堆,她還是忍了下來。
然而神奇的事發生了,2分鐘過後,孩子自己站!起!來!了!
不光如此,她還迅速完成了上廁所、接水杯、穿衣服、系紅領巾……等程式。
一操作行雲流水,出門上學去了。
最後這位媽媽說:慶幸早上沒吼孩子,給孩子留了2分鐘放空。
是的,孩子有自己的安排,她要是真催了,娃萬一賭氣擺爛就麻煩了。
當然還有姐妹會說:這是帖子裡的娃自覺,有些孩子就是你不催,他能墨跡到天荒地老。
可能像這樣的孩子,現實生活中還不在少數。
但咱們仔細想想,催的結果是什麼呢?
無非就是你戳一下,他才動一下。
效率還是那麼低,關鍵孩子還會養成凡事都靠別人操心的習慣。
誰也不想娃都老大不小了,自己還跟個管家一樣,天天替他找急吧?
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試著讓孩子自己去分配時間。
說白了,我們覺得孩子慢,因為參照物是自己。
就像一首小詩說的那樣,養育孩子就好比帶著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孩子無法和成年人保持同頻,你催促也好,著急也罷,他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下次想催孩子的時候,不妨耐心等一下。
哪怕實在需要提醒,語氣也可以溫和一點,比如:
“還有十分鐘咱們得出門了,你看一下是不是還有要準備的?”
這樣一說,既不會打亂他們的節奏,也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

孩子有情緒時
彆著急“哄”
大家應該聽過一個說法:好的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情緒容器。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有焦慮、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要能接得住,幫她化解這種情緒。
沒聽過這個觀點的姐妹呢,也會下意識捨不得孩子哭,見不得他難過。
所以很常見的一種做法就是:找件開心的事,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孩子說:媽媽,別的孩子都比我跑得快。
有人就會這樣回應:沒關係,但是你畫畫很好呀。
但發現沒有,當你對孩子的情緒過分敏感,總是幫孩子逃避負面情緒,孩子反而容易變得矯情、玻璃心。

原因很簡單,任何情緒都需要時間去化解。
人的情緒調節能力,就是在這一次次消化和處理中鍛煉出來的。
我們幫孩子逃離負面感受,可能從短期內,結果是好的。
但痛苦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終有一天,孩子要學著自己面對。
那些過分依賴外界干預的孩子,心理韌性差,對痛苦也格外敏感。
就像《看見孩子》裡說的:
“小時候太過關注快樂的成年人不僅對困難準備不足,而且對同樣的困難還會產生更多的痛苦。”
所以,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先別急著讓她“開心”起來。
我們可以先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感受。
就像小紅書上一位媽媽做得那樣:
她發現12歲的女兒生氣,沒有貿然上去幹預。
孩子自己在沙發上靜靜躺了1個多小時,又坐公交出去買了2本書。
等中午回來,孩子自己就調整好了,吃完飯自己主動奮戰作業。
你看,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等一等,或許他自己就能處理好。
我們不必給孩子刻意製造困難,但困難自然降臨前,也不必總是擋在他身前。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孩子不知道實在怎麼處理,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再去共情安慰,給出具體的建議方法。
這樣一來,孩子鍛鍊了自己,也得到了我們的支援,成長得也會更好。

孩子表現不好時
慢慢來,會好的
老實說,看到孩子表現不佳,當爹媽的難免著急上火。
但你越想他好,就越不能急。
因為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的養育方式不當造成的。
可能是環境,可能是精力和認知不夠,可能是大腦發育跟不上身體,也可能是娃的生長時區和“標準要求”不一樣……
有個心理學家就說過:
孩子76%的問題,都會在下一個週期消失。所以別沮喪,別擔心,每個人都是有一年四季的。相反,沒了解來龍去脈,貿然做出判斷,採取措施,很容易適得其反。
我有個遠房表姐,她家孩子剛上高中那會兒,考試成績不怎麼理想。
她為此特別焦慮,怕孩子將來考不上好大學,砸大價錢給娃報了一對一的補習班。
結果孩子成績沒進步不說,還對考試產生了恐懼心理。
後來孩子解釋說:感覺成績沒進步,就對不起父母給付的補課費;
但自己又實在沒把握能考好,乾脆不去考試了。
不是說表姐不應該管,但如果她能耐心一點,給孩子留點自我調整的時間,也給自己留一些觀察時間,對症下藥,效果可能好得多。
孩子不是機器,不是你按下按鈕,立馬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而且,父母太著急的話,自己容易失控不說,焦慮感也會傳染給孩子。

那麼孩子的能量,更多就會用來對抗負面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

特別喜歡一句話: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很多時候,我們能給予孩子的支援,就是耐心,信任和等待。
這就像養花一樣,不是施肥多,澆水多,就能一下子開花結果。
誰也無法控制一朵花何時開花,開出什麼樣的花。
咱們不如慢一點,等一等,相信有一天,孩子會還給你無限的驚喜。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