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國、天國、天堂、樂園、千禧年、新聖城耶路撒冷的區別
張遠來
我們常常在聖經中看到諸如“神國、天國、天堂、樂園、千禧年、新聖城耶路撒冷”等等相似而不同的稱謂,箇中意義分別代表什麼?區別何在?基督徒終極的歸宿到底是在哪裡?我們離開世界後是直接去了其中的一個地方,永駐其中?還是需要某個地方作為我們靈魂,或者復活身體的中轉站?以下我們嘗試透過聖經釐清這些概念。
神國/天國 Kingdom of God (Heaven)
“神國與天國”在聖經中基本是同一個概念,都是代表上帝的統治。兩者交織使用,但代表了相似的意義。
一、為何會有天國與神國不同的稱呼
“天國Kingdom of Heaven”一詞在聖經和合本中出現過38次,其中37次是在馬太福音,只有一次出現在保羅書信的提後4:18。 為何“天國”只在馬太福音出現呢,原來,馬太福音寫作的物件是猶太人,猶太人忌諱用上帝的名字,故馬太就以“天國”Kingdom of Heaven稱呼上帝的治理。但“天國”這個名詞讓希臘人聽來卻有點刺耳,故在希臘文化的語境中就用神國稱呼之。
“神國Kingdom of God”在聖經中的表達方式為“神的國”,或者“上帝的國”,該詞在聖經和合本中出現過46次,其中36次出現在四福音書,1次出現在使徒行傳,9次出現在保羅書信。
“天國”不是代表某個地域性的物質界的地方,它指的是信徒身份上的變化,神主權的統治的狀態。,由基督在地上的工作展開,但要到“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十一15)才完全成就[1]。 “天國”這詞在舊約沒有出現,但這觀念卻在先知書中隨處可尋。經文常提到神是王,祂既是以色列的王(出十五18;民二十三21;申三十三5;賽四十三15),亦為全地的王(王下十九15;詩二十九10,四十七2,九十三1、2,九十六10,九十七1-9,九十九1-4,一四五11-13;賽六5;耶四十六18)。縱然神不是在地上作以色列的王,其它經文卻提到有一天神將會作王統治祂的子民(賽二十四23,三十三22,五十七7;俄21;番三15;亞十四9-11)。
總括來說,神國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是指神的統治和管理;
第二個是蒙福的範疇,當中可以經歷神的管治。
天國與神國的意義基本包括了以下內容:
1.上帝在我們身上的主權治理
2.屬靈的基業與賞賜
3.主再臨的國度
4.疆土與境界
5.今世和來世
6.天國不等於教會
總結:
天國和神國都是代表上帝今天對我們的治理,基本都出現在福音書中,而天國主要是馬太福音所使用的詞彙,和神的國指的是同一個概念。因為馬太福音的寫作物件是猶太人,猶太人避諱上帝這一詞彙,故馬太選擇使用了天國一詞。
天國始於我們皈信上帝而被上帝治理,最終成就於基督的再來,徹底粉碎撒旦的作為,從而建立屬天的永恆國度。這一概念強調的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境界。是上帝統治的境界。
上帝是天國的傳播者,但教會不代表天國,教會里成聖的聖徒都是天國的子民,是活在世上見證天國福音的人。我們預備人心歸向基督,讓我們今天擁有天國子民的身份,而最終在基督再來的時候徹底實現永恆的天國。
天 /天堂 Heaven/天家
天Heaven
和中國文化近似,“天”的概念在聖經文化中也被視為至高無上的存在。在聖經中,“天”具有不同的意思。
1、天空之天
指的是一個空間,確切地表述為穹蒼。這個天覆蓋在地的上面,有門可以開啟降雨、霜、雪、雹等(詩七十八23,詩篇八篇和十九篇1-6節,詩一四七8,亞二6,申十一11,撒上二10,申三十三13,伯三十八29)。新約承繼了這個概念,把天看為風雲雷暴等自然力量(太十六2;路四25),和鳥類飛翔(路九58)的範疇。
2、宇宙之天(星空之天,第二層天)
指的是我們頭頂的物質之天,是可見的,由上帝創造的天體諸星組成。希伯來文化中天有三層,第一次是穹蒼之天,指大氣層。第二層是宇宙之天,指星空之天。第三層是上帝居住的地方。
3、上帝的居所(第三層天)
“天上的天”(原文直譯),是“天之天”,意思就是“最高的天”;希伯來觀念中上帝居住的所在。“至高至上,住在永遠”的(賽五十七15,和合本小字),保羅所講,神所居住的“第三層天”,就是這裡(林後十二2)。所以,[2]
主耶穌說過,天是神居住的所在,是祂彰顯祂臨在的地方(參太六9;啟十一1-3)。
保羅到過第三層天以外,神也曾呼召約翰升到天上去(啟四1)。這個天,就是信徒將來的永恆歸屬(參帖前四16、17;啟十九1)[3]。
4、上帝之天(上帝的代名詞)
代表上帝的稱謂,上帝的代名詞。比如,我們說:天哪!oh,God。不是指物質之天,而是上帝自己。“天”有時也用作“神”的同義詞(參太二十三22;路十五18)。
天Heaven,在希伯來語中是雙數次,(希伯來文除了單數、複數以外,尚有代表“一對”的雙數。)有兩種解讀:可能只是古代表達複數的方法,指華麗榮美。暗示天有上下層之分,那就是屬靈的天,和屬物質的天。
諸天heavens
另外,聖經中還常用到一個詞“諸天heavens,”這個詞在和合本中出現過35次,其中新約也有三次:
弗4:10 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來7:26 象這樣聖潔、無邪惡、無玷汙、遠離罪人、高過諸天的大祭司,原是與我們合宜的。
啟12:12 所以,諸天和住在其中的,你們都快樂吧!只是地與海有禍了!因為魔鬼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就氣忿忿的下到你們那裡去了。”
“諸天”一詞表達的基本就是物質之天,是指天與地二者構成被造的物質世界。多數是指猶太人觀念中的第二層天:星際之天。只有極少數包括第一次的穹蒼之天。
天堂Heaven
天堂Heaven在和合本中只出現過兩次
來9:24 因為基督並不是進了人手所造的聖所(這不過是真聖所的影像),乃是進了天堂,如今為我們顯在上帝面前;
彼前3:22 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上帝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
兩次指的都是耶穌復活昇天後所去的地方。也是信徒將來永遠的家(林後5:1、2;腓三20;參照加四26),救恩(salvation)的盼望便是存留在該處(西1:5)。
天家
這是信徒常用的擬人化的表達,來源於希伯來書的教導:來11:16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稱為他們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Instead, they were longing for a better country–a heavenly one.Therefore God is not ashamed to be called their God, for he has prepared a cityfor them.這裡指的是我們將來永恆的歸宿,就是跟耶穌基督在一起的永遠的家園。可以理解為新聖城耶路撒冷。
總結:
聖經中的“天”有著不同的含義:猶太人避諱而代稱上帝自己的代名詞,空氣之天,星空之天,及傳統認為上帝居住的第三層天。
“天堂,天家”都是指得救信徒死後的去處。而諸天是物質之天的複數形式,表達有多層天,也是一種華麗的文學修辭形式。
天常被我們理解為一個地方,但更多時候,它代表的是一種非物質化的境界。一個與神同在的屬靈的境界。
樂園 Paradise
樂園在聖經和合本中總共只出現過三次:
第一次是耶穌回答十字架右邊的強盜,答應他:路23:43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第二次是保羅在他的書信中提到自己有過進入三層天上的經歷:林後12:4 他被提到樂園裡,聽見隱秘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
第三次是啟2:7,提到得勝的基督徒將來會進入上帝的樂園: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上帝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相對於“天國”,“上帝的國”,樂園一詞就顯得較為複雜而更有爭議了。這是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答應右邊的強盜: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I tell you the truth,today you will be with me in paradise."。但耶穌死後三天覆活以後,祂還告訴馬利亞: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Do not hold on to me, for I have not yet returned to the Father.(約20:17)
從這兩處經文讓我們知道:強盜斷氣的當天就已經和釘死十架的耶穌到了耶穌承諾他的樂園paradise。而普通書信也證實:
彼得前書3章
18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有古卷作:受死),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
19[和合本]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
[NIV]through whom also he went and preached to thespirits in prison
[現代中文]他曾以這靈去向那些被囚禁的靈傳道。
[新譯本]他藉這靈也曾去向那些在監管中的靈宣講,
[當代聖經]他藉著這靈曾向那些被拘禁的靈魂傳道,
[文理本]且以靈往而宣道於獄中諸靈、
[呂振中]在靈裡、他也去(或譯∶在這種情形裡他竟去)對傳道給那些在監牢裡的靈宣傳呢、
20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
我們對照不同的版本,可以看到,耶穌似乎在死後尚未復活昇天見父神之前,下到過“監獄”,去向那些在監牢裡被監管的靈傳道。
傳統認為,這裡就是陰間,是死人尚未受審判的時候去到的地方。也有認為那些不是在火湖裡受苦的靈魂,而僅僅是挪亞洪水時代死後被監管的靈魂。而其他不信者就直接去了火湖。參拉撒路比喻中的財主。(路16章)而那些得救的靈魂則是在樂園paradise裡,等候末世聖徒復活後一同進入新聖城耶路撒冷。
讓我們一起看看耶穌的比喻:
路加福音16:19 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
20 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
21 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並且狗來舔他的瘡。
22 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The time came when the beggar died and the angels carried him to Abraham's side.
23 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的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In hell, where he was in torment,he looked up and saw Abraham far away, with Lazarus by his side.
24 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裡,極其痛苦。’ because I am in agony in this fire.'
25 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
26 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大多數解經家認為亞伯拉罕所呆的地方是樂園,這個財主死後去的地方就是火湖,也就是中國人所將的地獄。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幾個有關地獄天堂的概念:
1、樂園和地獄是相隔而不相通的;
2、地獄(火湖)是痛苦的;
3、樂園是福樂之所;
4、兩者都是人死後就立刻要去的地方,而不是中間有個所謂煉獄的地方。
但我們透過這段經文尚不能確定的是,當耶穌講這個比喻的時候,亞伯拉罕所在的地方,是不是就是父上帝所在的天堂。故,樂園似乎就是介於天堂地獄和地球之間的另一個地方了。這個關係如何區分。一般的解釋是,耶穌昇天後就帶走了樂園,直接讓得救的靈魂進入了父神的國度。
這一點在使徒行傳司提反的殉道中也可以解釋,當時司提反是看到天開了,耶穌站在父神的右邊迎接他(徒7:56)——他是直接去了天堂,而不是地上的某個中轉的樂園。
樂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我們需要從這個詞的來源和詞義進行分析。
“神的園子”(有時特指伊甸園)這個表述在希伯來人的觀念中由來已久(創二至三;賽五十一3;結二十八13)。在以色列歷史的後期,他們才從波斯的文字中借用了一個字,後來就成為了“樂園”一字。這字在舊約中出現了3次(尼二8;傳二5;歌四13),是指園林或果樹園。其後,舊約譯成了希臘文,這字也有了希臘文的翻譯,譯者廣泛地用該詞來譯“園子”一詞。對那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來說,創世記第二章的園子便成為了“樂園”[4]。
到了新約時代,樂園的圖畫已經循不同的方向發展,而且許多民族的民間信仰中,都有類似的傳說,這是意料中事。首先樂園是屬於遠古時代的東西,就像希臘的黃金時代和羅馬的神話。然而,猶太人相信樂園仍然存在,在某個未被發現的地方里;樂園乃像西方樂土一樣,是一些善人死後所去的地方。此外,他們認為樂園在這世代結束時會再次出現;他們在著作中很細緻地描述其中的榮耀。
因此在樂園這一個觀念裡,聚合了所有關乎另一個世界的神話,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包括在內,在那裡死亡和罪惡都不再存在。新約所見證的真理,就是融會了這等信念的中心思想。保羅仍在世時,曾一度離奇地“被提”到樂園裡(林後十二3、4),那是一個實在,但又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的實存體。基督曾應許一個在十字架上懺悔的強盜,說他死後會立即與基督一同在樂園裡(路二十三43),其中所指的樂園,也就是上述同一個地方。新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提及樂園,也是在一個類似的應許中(啟二7),這節經文更說到樂園中有一棵生命樹,那麼,這樂園跟創世記第二章那起初的世界,和啟示錄二十二章那未來的世界──有生命樹和河,四圍有城牆,也有王在其中──就是同一個地方了。
總結:
樂園一詞最早的來源是伊甸園,代表一個特別快樂而美麗的地方。“樂園”(希臘文paradeisos)一詞,幾乎可以肯定的說是一個波斯用語,被引入希伯來文及希臘文之中,最初是指一個公園或花園。在舊約中僅出現三次(歌四13;尼二8;傳二5),但在七十士譯本出現了四十七次,特別是用以指伊甸園。這種樂園的福佑成為隱秘的樂園模型,意指義人死後安息的所在(1 Enoch 60:8;61:12),同時也是最終安息的所在(2 Enoch 8-9;2 Bar. 51:3)[5]。樂園一詞歷經聖經語言文字的演進,融入了許多為了人在文化處境中可以理解而增加的元素。和天堂一樣,樂園代表的不是一個物質界的地方,而是一種與神同在的境界。
在現實世界,即在基督第二次降臨之前,人類,包括自己的靈魂,有三個領域:
第一、地
地是人類的居所,指地球和一切人能居住的時空。
第二、天
天則是神(God)的居所(參世界、宇宙論,World, Cosmology)。天包括,穹蒼之天的雲層,第一層;第二層星際之天;第三層上帝的居所。當然,這都是擬人化的描述。不是我們理解的一般天文學上的物質地方。
第三、陰間
還有第三個“領域”,陰間(Sheol),是已死之人的居所,是黑暗的領域,在那裡不可能有對神的認識或與神相交。隨著義人死後最終得直、被證明無罪(vindication)思想的興起,最終的盼望便是身體的復活(resurrection),因此陰間也被視為分為兩部分,義人在樂園中,等候最終的救贖[6]。有不少解經家認為,聖徒暫居的樂園在耶穌昇天後就被帶進天國了。因此,今日地上已經沒有樂園了。但也有解經家有不同觀點。
新天新地 New Heavens and New Earth
“新天新地”的概念首先出現在以賽亞書:“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賽六十五17)“我所要造的新天新地,怎樣在我面前長存;你們的後裔和你們的名字也必照樣長存。”(賽六十六22)經文很明顯指的就是末後上帝要賜給得救之人的家園(啟示錄21-22章)。
聖經說,我們現在的“天地都要像衣服漸漸舊了”(來一11;參詩一○二26;賽五十一6);上帝要將已經老舊的天地焚燬而重換一個新的:“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後三10;參賽三十四4)。 “在那日(基督再來後),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彼後三12) 。當這個舊的秩序結束後,上帝會將祂預備好的新天新地帶給我們。“1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2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啟21:1-2) “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三13)。上帝必親自做我們的王,直到永遠(路1:33)。
總結:
新天新地特指將來基督第二次再來時,上帝特別為信靠祂得救的聖徒預備的永恆的家園。是信徒在經過審批後進入的永恆天家。屆時,所有救贖的大功都將完成。和天國和天堂一樣,新天新地我們也不能理解為物質境界的某個地方。而是指與神同在的永恆的再沒有痛苦、死亡、眼淚的地方。
千禧年 Millennium
聖經中沒有出現過千禧年一詞,但卻有千禧年的觀念。上帝六天創造天地,第七天是安息日。每個第七年是安息年,第七個七年是禧年,而第七千年是千禧年。聖經也確實提到,當新約時代結束後,信徒要與主同做王一千年。這個“一千年”,我們就叫做“千禧年”。
“千禧年”一字是從拉丁文“一千”借用過來,關於千禧年的教義,主要經文在啟示錄二十章1-6節,在這段經文中,希臘文“一千”這詞共出現了5次。關於千禧年,聖經也有其它經文的支援,如使徒行傳三章19-21節和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3-26節,這些經文都是談及未來萬物要復興,基督將會作王。

關於千禧年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前千禧年、後千禧年、無千禧年。
無千禧年
認為啟示錄所言與主同做王一千年的觀點是一種象徵性的預備,他們認為沒有可見的、地上的千禧年國度。現在的教會時代,撒旦已經被捆綁了,這就是千禧年。
但無千禧年派有個明星的障礙,它對啟示錄20章的兩次復活之時間上的發生沒有完滿的解釋。對此,他們的解釋是雖然兩處的希臘文用詞都相同,但第一處(啟20:4)的復活是靈性的復活,第二處(20;5)是肉體的復活。但問題是,經文字身並沒有顯示作者在兩處有不同的用意。因此,無千禧年派在釋經學上被指為不正確地把聖經靈意化[7]。
後千禧年
後千禧年派認為基督是在千禧年過後才再來,故被稱為後千禧年派。
前千禧年
前千禧年觀認為基督在千禧年國度之前再來。
這派的解釋堅持基督會再次降臨地上,以可見和大能的方法建立一個和平的國度。前千禧年派學者強調我們必須以嚴謹和一致的態度來解釋啟示錄中的異象,並考慮書中原有的思路。書中的景象是極富象徵性的,但也有真實性的意義。書中事件發生的次序對經文的解釋尤其重要。首先是第十九章的基督再來,跟著有撒但被捆綁1,000年以及聖徒第一次復活,與基督一同作王1,000年(啟二十1-6)。其後是撒但得釋放,那些被迷惑的,就是“歌革和瑪各”,要與基督及其子民爭戰,魔鬼最後被毀滅(二十7-10)。然後是最後的審判和第二次復活的描述(二十11-15),隨之而來就是新天新地(啟二十一)[8]。
[1]《證主聖經百科全書-天國》
[2]《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3]《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4]《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5]《21世紀保羅書信辭典》
[6]參見《21世紀保羅書信辭典》
[7]參見Hobert K. Farrell之《千禧年》
[8]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