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542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不容青史盡成灰
與康有為後人追尋戊戌遺痕
作者|周勵
(一)
在紐約:從翁同龢到五世孫翁萬戈——華美協進社社長
康有為是中國二十世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和書法家,他與光緒皇帝主導了震驚世界並改變中國的戊戌變法即百日維新。
雖然年僅38歲的光緒帝被慈禧老佛爺用砒霜毒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調查證實),但光緒帝的歷史貢獻可與康熙媲美,超過了乾隆和雍正皇帝。戊戌變法雖然被慈禧太后血腥鎮壓,但喚醒了千年古國,開拓了近代中國的覺醒之路。
光緒帝在第一次變法時不僅重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這些“傑士”,傾聽他們的聲音、採納他們的建議,且以巨大的魄力廢除科舉制度,創辦“京師大學堂”,中國後來很多大師與歷史事件都和“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有關。

光緒帝畫像

1898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

康有為梁啟超師徒合影
譚嗣同絕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即指康有為和梁啟超。
百日改革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最終以光緒被囚禁瀛臺,捕殺維新分子、康梁流亡海外的失敗結局而告終。
最慘的是光緒帝,他的悲劇因為摯愛珍妃被害而變得更加哀婉陰沉。晚清宮廷《國聞備乘》中評價珍妃:“唯珍妃生性乖張、討人歡喜。”老太監、遵慈禧命令將24歲的珍妃殘忍塞進水井殺害的崔玉貴晚年時回憶:“珍妃貌美而賢,初入宮時,極為慈禧所鍾愛。”後來慈禧為什麼又殺害她?均因知書達禮的珍妃大力支援光緒維新變法。
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動用大筆軍費建頤和園,殘酷扼殺戊戌變法,一手殺死光緒、珍妃兩人及戊戌六君子。筆者研究發現,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去世前留下了成百上千張私人照片,她酷愛拍照,1904年還讓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卡爾入宮繪製了她的巨幅“聖容”肖像,送至美國參加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然而,尋遍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以及所有清末民初時期檔案,本人看不到光緒帝的任何一張黑白正面照片!僅有千篇一律的明信片。和庚子國難後1902年光緒回京時,一個外國人站在城牆上偷偷拍下的,看不到面部。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為彰顯老佛爺一尊獨大,幾乎每天拍照,但嚴禁任何人為光緒帝拍照,若有違規即是死罪。可見她是一個多麼惡毒狡猾的“禍女”。





慈禧太后的照片與送至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棕色鏡框“美白加工聖容”。
行筆至此,連想到清末帝師翁同龢的五世孫翁萬戈擔任華美協進社社長,2018年在其百歲誕辰之際,翁萬戈將翁氏183件珍貴藏品捐獻給波士頓美術館。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是1926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家杜威、胡適等共同創立,設在一幢典雅的紅磚樓裡,這座花園別墅是由當年時代集團(TimeInc.)總裁亨利.魯斯(HenryR. Luce)於1946年所捐贈,位於東65街近公園大道,離60街近公園大道的我家公寓步行僅數分鐘,我經常去華美協進社,還經常與聯合國中文部負責人何勇博士一起在週末舉辦和主持文化藝術與文學講座,我也有機會見到翁同龢的五世孫翁萬戈(下圖)

那時我不由思忖:如果光緒與珍妃有子裔曾孫該多好,說不定我們也都能在紐約相聚呢!
(二)
從曼哈頓到溫哥華—結交康有為康同璧後人與權威史學家
所幸的是旅居紐約四十年,特別是近10年,我認識了旅居在溫哥華、休士頓、日本和華盛頓的康有為、康同璧和譚嗣同的後人,且與他們成為推心置腹的好友。
康同璧視為最親近的子侄輩的張滄江教授擔任康同璧的秘書13年,後半生直至去世前全部精力與激情奉獻於康氏文獻的整理與“搶救”,其子張啟禎是居住北京的康學專家,他兩次帶我去給康同璧掃墓,低矮破舊的一尺石碑令人感慨萬千。
下圖照片與張啟禎去北京福田公墓為康同璧掃墓
照片:與張啟𧘌在溫哥華尋找戊戌遺痕





啟禎與啟𧘌兄弟以及康有為的曾外孫女康雪培也是好朋友,近年他們兢兢業業無私無怨地耕耘,已出版了《康有為在海外》《萬木草堂集》《康有為海外詩集》等著作,並即將推出《康同璧自傳》《康同璧年譜》和文獻彙編《南溫莎康有為康同璧秘檔》,這都是中國史學界的大事,可謂功德無量。
康雪培的外婆岑德靜是清朝兩廣總督岑春煊之女,嫁給了康有為之子康同籛,生下她的母親康寶莊。1962年,岑德靜的兩個女兒康寶莊和康寶娥聯手向上海博物館捐贈了數百件康有為的珍貴手稿、書法與文物,包括《大同書》手稿四冊。她們的名字至今還篆刻在上海博物館大理石牆面上。雪培對我說:幸虧我母親和姨媽62年捐贈給上博了,如果再晚四年,這些康有為珍貴手稿文獻都會隨著熊熊烈火燃燒矣盡!

與康有為曾外孫女、旅美作家康雪培在溫哥華
旅居日本的潘維君女士是康有為先生六女兒康同復的孫女,她近年來捐贈康有為《牛津劍橋大學遊記手稿》《新學偽經考》《康南海政史文選》等31本珍貴書籍給佛山南海檔案館。多年來她還向佛山南海康有為故居博物館捐贈大量珍貴康有為墨寶及對聯、今年她又向青島康有為故居紀念館捐贈與康有為和戊戌變法有關書籍185種,合計200本。
潘維君是60後,畢業於暨南大學,長年留學日本:“我祖父給我取這個名字,意味著維護君主,紀念光緒皇帝”
近年她致力於成立康有為文化基金會,協助落實廣東書記胡春華指示建立首座南海康有為博物館,國家撥款3億。維君協助在南海舉辦首次大型康有為國際學術論壇。“康有為是廣東省的一張名片”(胡春華)
“我的曾外祖父,也就是我祖母的父親康有為,是他那個時代的先知聖賢和維新改革的先鋒,也是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先驅……”維君向我侃侃而談。

與康同復(康有為六女兒)孫女潘維君在上海。
旅居華盛頓的中美關係史專家賈浩博士曾經得到老布什總統的接見,他岳父是復旦大學著名教授、中美關係史研究權威人士汪熙,復旦歷史系教授金光耀教授的博導。賈浩的父親賈亦斌當年率兵起義投共令兩蔣大為震驚。

賈浩的母親是譚嗣同的後人,朋友們說賈浩的五官與譚嗣同很像。他胞弟是中國社科院譚嗣同研究專家,也是長沙瀏陽曆年紀念譚嗣同學術活動的組織者。

與譚嗣同後人賈浩博士在上海伯衡55號花園
多年來我的步履或者精神世界與張啟禎、張啟𧘌、康雪培、潘維君、賈浩連在一起,與他們共同追尋光緒帝和康有為康同璧譚嗣同的戊戌遺痕。
由於熱愛歷史,我還認識了一位與清史研究有關的重要人物,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朵雲軒負責人之一承載會長(上海市收藏家協會秘書長),我們因共同興趣結為好友。
承載與南溫莎康有為康同璧舊檔的發現與解讀有重大關係,是他最早接到收藏家朋友仝冰雪的詢問,問要不要把e-Bay網站上拍賣的康有為康同璧信件收購下來。承載是歷史學家,對清史和戊戌變法很有研究、他的恩師即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志鈞,承載查看了美國人拍賣的文獻,立即說:“這些1905年的康氏文件非常重要!美國人不懂中文,也不知道康有為康同璧的份量。”仝冰雪立即全部買下,並幫助協調收藏家與美國康有為研究學者譚精意,與康同璧後人張啟禎、張啟礽之間的合作交流,取得全部影印副本,並對這批珍貴文獻開始艱難地識別與註釋,不久後張啟禎張啟𧘌兄弟出版了非常有學術價值的書籍《康有為在海外—美洲版》,獲得晚清史學界的廣泛好評。
美國學者譚精意(Jane Leung)和前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Robert L Worden合作,花了十幾年的心血,最近出版新書《中國改革家康有為的流放歲月》,極具學術價值,全書九百多頁,超厚超重。康雪培告訴我此書最初是《大同:康有為在瑞典》紀錄片陳導演建議好友譚精意寫的。

承載還帶著恩師湯志鈞到朵雲軒仔細研究了1905年康同璧遺留在康州南溫莎別墅的幾箱重要信件,其中尤以1905年康有為兩次前往白宮晉見羅斯福總統的記載,以及與孫中山在海外的“博弈”等康有為手書信件最為重要。
(三)
承載是戊戌變法史與康梁研究權威人士湯志鈞的得意門生,2019年冬天我跟隨承載登門拜訪了湯志鈞簡樸舒適的府邸,雖僅幾小時與大師交談討論,但湯志鈞的平易近人,真誠坦率與淵博學識令我終身難忘。2023年聖誕節前夕湯志鈞先生逝世,享年100歲。承載撰寫了紀念論文《下士空思身後名”——淺談湯志鈞研究員的治學》和《持論須從史料出——湯志鈞師與近代文獻二三事》,我讀了非常感動,更加佩服在上海收藏圈和史學界廣受讚譽的這位好友了。
下面是承載與恩師和我在湯志鈞書房合影。回憶那天我與湯大師交流、討論對光緒帝與康有為的歷史評價一切歷歷在目。



我們一見如故,交談甚歡,湯老比我父親年長一歲,他穿著藍色的羽絨服,梳理整潔的雪白頭髮,深邃的眼睛很有神,臉上浮現著長輩親切的笑容,他毫無學術權威的架子,他認真地聆聽、思考,他的眼神鼓勵我談出自己的看法。記得我向湯先生表達了幾個學術疑慮,他立即給予我強大的鼓勵:“你們年輕人思考方式比我們老一輩開放,你居住美國全世界跑,視野更開闊。我非常支援你把自己的研究觀點寫出來。”
我說,本人擔憂學界對光緒皇帝的評價太低,或許受50年代初轟轟烈烈批判《清宮秘史》的影響,把一位偉大的改革開明皇帝在學術上打入冷宮,評價甚至低次於慈禧太后,豈有此理。
我對湯老說:作為中國近代史研究權威,您在《戊戌變法史》中明確肯定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旗手",認為其《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動搖了封建正統學術根基",為變法提供了理論基礎。您特別強調康有為提出的"君主立憲"主張在當時非常具有進步性。您在《康有為與戊戌變法》中指出康有為的《大同書》《日本變政考》《彼得變政考》等作品,為封閉的晚清社會"打開了觀察世界的視窗"。為變法圖強,康有為研究了一些國家興亡盛衰的歷史,編成幾部書稿並呈送光緒帝。計有《俄大彼得變法考》(二卷)、《日本明治變政考》(十六卷)、《法國革命記》(四卷)、《波蘭分滅記》(四卷)等五部。其中用力最深、篇幅最大、在變法中影響也最大的,當為《日本明治變政考》)。康梁發動的《公車上書》更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集體覺醒的標誌"(據說康有為僅動員了88名而非1000多名)。另外,您對康有為流亡後創辦《清議報》、組織保皇會等行為“客觀上促進了海外華人民族意識覺醒",您尤其肯定康有為在1905年抵制美國排華法案中的積極貢獻,特別是透過6月15日和6月24日兩次晉見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提出抗議與認真協商,終止了清政府與美國續簽《排華法案》,為維護海外華人權益取得顯著成果。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兩次接見康有為(1905年)
但康有為在《我史》中誇大自己的貢獻,在政治鬥爭中表現出個人私慾強於國家大義,如遲不匯款給焦急等待起義的唐才常,後果嚴重。又如參與張勳復辟,以及違背維新理念,晚年娶六妾的奢侈生活,反映了他私德方便的嚴重缺陷。
我提問為何學者們對待張之洞1900年殘忍殺害譚嗣同好友唐才常等二十名“自立軍”起義君子的政治汙點非常寬容?唐才常組織“自立軍”起義,計劃北上勤王以推翻慈禧政權、請光緒皇帝復位時,因康有為未按期匯款接濟而被迫延期,這一延誤導致了起義的計劃洩露,最終唐才常被張之洞砍頭,唐才常臨危不懼,慷慨就義。
唐才常獄中題壁“七尺微軀酬故友;一腔熱血濺荒丘”——與譚嗣同1898戊戌殉難臨終絕筆"有心殺賊"相呼應;兩位瀏陽密友的命運成為晚清改革派的悲壯縮影。
再看張之洞:
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這被學者們津津樂道,而對同年張之洞鎮壓殺害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滿手沾滿義士獻血,卻無人提及、無人指責。張之洞在審訊記錄中刻意將自立軍與義和團混為一談,這種汙名化策略至今影響學界認知。
以張之洞為列,我提出如何看學界對康有為的“妖魔化”和將康有為比作中國晚清的馬丁·路德的二極現象。
從思想革新、歷史侷限、私德爭議三個維度分析,我認為“六–四開”評價康有為比較公允。
一、與馬丁·路德的類比:進步性(60%)
1.思想解放的相似性—破舊立新:
馬丁·路德挑戰天主教權威,康有為以《新學偽經考》否定古文經正統,二者皆顛覆傳統思想體系。
2.本土化改革:路德用德語翻譯《聖經》,康有為以《孔子改制考》將西方憲政思想裝入儒學外殼,均實現外來思想的當地轉化。
3.印刷媒介
路德利用印刷術傳播新教,康有為透過《萬國公報》《時務報》推動變法思想,皆擅用新興傳播工具。
4.歷史貢獻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石破天驚,如同一柄利刃,刺穿了神權惡龍的盔甲,戳穿了羅馬教廷的騙局,為深受壓迫的民眾找到了苦難的根源。
康有為率先提出系統性改革方案(君主立憲、議會制度),其《大同書》對平等、人權的論述,確具啟蒙意義。如史學家蕭公權所言:“康氏之維新,實為中國近代第一次全面制度變革的藍圖。”
類比顯示康有為的不妥之處:侷限性(40%)
1.改革深度差異:路德引發宗教革命後,新教形成持續的思想傳統;而康有為變法僅103天即告失敗,未形成持久社會運動。
康有為始終未突破君主制框架,而路德最終否定了教皇權威。

馬丁·路德像
2.後期保守化
馬丁·路德始終反對封建特權,而康有為民國後仍堅持保皇,甚至支援張勳復辟(1917),背離歷史潮流。
如學者茅海建指出:“康有為的悲劇在於,他的思想定格在1898年。”
三.私德爭議的權重處理
1.學術爭議行為
《新學偽經考》被指學術造假(如錢穆批評其“強古人以就我”),但此舉如為變法掃清障礙,可部分理解。
2.個人生活問題
納妾、奢侈等行為卻與維新主張矛盾,但屬時代侷限(同期梁啟超亦有類似問題)。
一般對歷史人物評價私德扣分不超過總評20%,避免陷入“道德完美主義”史觀。
四、綜合評價的建議:康有為:六四開
60%肯定其思想啟蒙者、制度設計先驅、文化轉型關鍵人物。
40%批判後期保守化、學術爭議性、私德嚴重缺陷。
康有為是一個具有雙重性的歷史人物,他的貢獻和錯誤都值得後人以客觀和批判性的眼光審視。康有為的代表思想便是中國非改革不可。這是他千古流傳的功績。
相比同時代士大夫如張之洞“中體西用”,康的進步性仍更顯著。
但張之洞殺害唐才常又可與慈禧令剛毅監斬戊戌六君子的冷酷、效忠與獻媚並論。
我還對湯志鈞大師表示,人們研究康有為和戊戌變法已一百年,應當把打入冷宮的光緒帝堂堂正正地請出來研究、正名。如果說康有為是六四開,光緒帝就是九一開。正如福澤諭吉所言:"一人之精神,可照千年暗室。"光緒帝正是這種精神火光的傳遞者。
正如1912年嚴復在《泰晤士報》發文指出:"光緒帝的悲劇在於,他同時是雅各賓派和斷頭臺上的路易十六。”他既是舊制度的囚徒,又是新時代的早產兒,他勇敢重用康有為譚嗣同。唯一缺點是先天的“孝”,他被“乾爸爸”慈禧及榮祿這些利益集團反制,除了康有為、張蔭桓和張之洞弟子楊銳,高層的力量極為單薄,又遇到袁世凱這個叛徒。摯愛珍妃和他本人最後都被慈禧殺害!這是一齣比西方古典歌劇《阿依達》《哈姆雷特》《托斯卡》都更加震撼人心的悲劇。希望《光緒帝》歌劇有一天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一個轟轟烈烈的故事,國王與王妃的眼淚、信仰的鮮血在戊戌到庚子的華夏洶湧流淌,終於換來了整個民族的覺醒!
湯大師非常贊同我的觀點,他喜歡光緒,鼓勵我繼續研究光緒帝,告別前,95高齡的湯老取出一本新著《湯志鈞史學論文集》贈送給我,我也贈送給湯大師一本92年出版的絕版《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精裝本。湯老的兒子非常熱情,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絡。但不久後疫情爆發,我無法去華東醫院看望湯老,2023年12月7日全國忽然全面開放,即滿100週歲的湯老在華東醫院撒手人寰,因那時我已回到紐約家裡,無法參加湯老的追悼會,甚為遺憾。我想,等我的劇本《光緒帝》搬上舞臺的那天,湯老一定會在天堂頷首微笑。

(四)
與康同璧後人尋找戊戌遺痕
北京的秋天,最美的季節,漫天花雨般的金色銀杏,讓人聯想起近代思想家、作家和詩人: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蔡元培,胡適,魯迅,老舍……這是一個氣勢磅礴的泱泱大國,一個產生詩人的金色國度,可惜共和前後兩千年戴著黑色封建鐐銬起舞。
柿子紅了,果攤上買幾個,甜得醉人。上海和紐約從未有過如此迷人的紅燈籠柿子樹。在通往十三陵水庫的路上,處處是殷紅與金黃的璀璨秋葉,眺望水庫碧波粼粼,為什麼心旌盪漾?這是旅美三十三年,重歸京郊大自然的歡暢!


戊戌變法尋蹤~“隔世金環彈指過,結空為色又俄空。”(譚嗣同《似曾》)

和北京學者《康有為在海外》作者張啟禎一起前往宣武區菜市口,探尋位於“瀏陽會館”的譚嗣同故居。緬懷近代變革事業偉大先驅譚嗣同。驚歎譚嗣同住宅距罹難之地菜市口僅百米之遙。1898年9月17日夜,譚嗣同帶光緒帝衣帶詔,隻身一人前往法華寺策動袁世凱救駕,然袁世凱口是心非,轉身叛變報告榮祿。10天后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人頭落地。康、梁逃亡海外,光緒帝泣血瀛臺,一場震動中外的戊戌變法失敗,但喚醒了沉睡的國人,打開了走向共和之門!
又與朋友賈浩教授聚談,他是譚嗣同的曾侄孫,外貌學養與譚嗣同很像。他父親賈亦斌是譚嗣同孫女婿、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和愛國民主人士,賈浩弟弟是中國社科院研究譚嗣同專家。激情難抑的尋蹤之旅!


戊戌變法尋蹤
距瀏陽會館不足300米即是康有為故居南海會館,月夜下穿越時空,見到康有為與梁啟超、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在南海會館共閱光緒皇帝“朕維時局艱難,今朕位幾不保”密詔,帝黨核心抱頭痛哭!康有為提出“圍園計劃”。
探訪《公車上書》遺址,和譚嗣同故居、康有為故居一樣破舊不堪,所幸北京市政府今年決定重新翻修,建立康有為、譚嗣同故居博物館。真是令人神往的好訊息!


與張啟禎一起去福田公墓,祭掃康有為的女兒,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康同璧的長眠之地——極小極簡,極破陋,與《最後的貴族》形成鮮明對比。據說這與她女兒羅儀鳳文革期間被打成反革命有關,令人無比唏噓。




上圖:康同璧秘書張滄江教授的長子張啟禎來北京飯店接我去給中國婦女運動先驅康同璧掃墓。
在首都師範大學女性文化中心創始主任、北京市三八紅旗手王紅旗的陪同下,我來到頤和園戊戌變法遺址尋蹤—仁壽殿,光緒皇帝曾在此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遭慈禧咬牙切齒。百日維新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玉瀾堂:園中最豪華的監獄!正是在這裡,光緒1898年9月16日召見袁世凱,冀望袁能支援變法維新,結果袁叛變,向榮祿告密,導致譚嗣同等六君子血濺菜市口。光緒帝,戊戌變法的旗手、近代中國風雲殘卷的悲劇角色,我對他滿懷敬意!





(五)
從溫哥華到青島——史海鉤沉,尋找保皇會總部和康有為故居
2018年我應邀來加拿大參加“溫哥華環球知青論壇”,重返闊別多年的落基山和班芙國家公園,恰逢山朦朧,鳥朦朧,細雨濛濛的湖光山色,倒也有水墨畫般的唯美意境。
2018年8月22日下午,環球知青論壇嘉賓中國作家沈喬生,美國華裔作家周勵,加拿大華裔資深媒體人董守良,UBC藝術系終身教授顧雄四位知青發表主旨演講。23日上午,大會執行主席桑宜川發表了《紀念雲南知青泣血請願40週年》主題演講,以歷史責任感紀錄、書寫文革下鄉運動真相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職責。
會議期間結識了康有為曾孫女、康有為研究學者康雪培和康同璧秘書張滄江的兒子、康學研究學者與作家張啟𧘌(下圖中間是張啟𧘌)。

會後,我與張啟𧘌一起尋找康有為、康同璧和梁啟超在溫哥華的舊居遺址。
美國曆史博物館讚譽康同璧為當代女權運動領袖之一,她的豪氣為人稱道,建國後毛澤東初次見到她,即蹺起大拇指吟誦她跟隨康有為環遊世界的詩:“若論女子西來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9月28日是戊戌六君子遇難120週年。譚嗣同拒絕逃生,以血喚醒國民,臨刑前高喊:“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慈禧特意交代用鈍刀砍殺譚嗣同,前後二十多刀,圍觀市民目瞪口呆曰:砍頭乎?鋸頭也。
梁啟超稱譚嗣同:
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康有為讚揚譚嗣同:
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

戊戌六君子

溫哥華夏末,風吹晚清,傾聽遠去的足音……
康有為的曾外孫女、旅居休士頓的康雪培,她出版了英文著作《In the Countryside鄉村歲月》和散文《悵望同和裡:康有為曾外孫女在文革時期》。旅居溫哥華30餘年的北京知青張啟礽,他父親張滄江曾擔任康有為女兒康同璧的秘書長達十三年,協助她整理康有為浩繁疊卷的文獻墨寶史書。


(上圖)康同璧母女偕友人同遊頤和園,左起:張之洞孫女張厚圖、吳靜姝、張滄江、康同璧、張汝良、羅儀鳳;右一為張滄江夫人瞿惠英。
(六)
感謝張啟𧘌熱情帶我和UBC大學藝術系教授顧雄一起探訪康有為、康同璧和梁啟超曾工作與生活過的遺址。
120年前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泣血囚瀛臺,六君子被殺、慈禧太后懸賞10萬拿康梁人頭,逃亡中的康有為、梁啟超並沒有消沉,他們以溫哥華為大本營,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保皇救國運動。下圖為當年溫哥華“保皇會總部”外景樓與內部會議廳。



1903年梁啟超在奠基典禮上發表演講:“凡事莫要於基址…本會者,中國之礎石也。”梁啟超的祝詞原稿被其放入Time Capsule儲存在此建築之下,康有為多次在此召集會議,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了250個保皇分會,並領導了1905年海內外反對歧視華人法案,抵制美國貨的愛國運動。
流亡北美期間,加拿大總理和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兩次會見康有為,透過康有為的雄辯與斡旋,制止了加拿大華人人頭稅和美國華人歧視條例的惡化。
下圖為康有為康同璧和梁啟超在溫哥華的舊居與“保皇會”證書光緒帝徽章和光緒、康有為、梁啟超三傑圖(保皇會特製宣傳圖,梁啟超沒有見過光緒帝。)




在北京的南海會館,康有為一共寫了六次向光緒皇帝的諫言,每一篇都是教科書級別的經典。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遠遁海外,譚嗣同、康廣仁等戊戌六君子被殺,1901年,康有為病臥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二女兒康同璧從日文報紙上得知訊息後,竟然隻身遠赴南洋尋父,赴險照料,當年她可是隻有18歲,竟有這樣的膽識和勇氣。梁啟超《飲冰室詩話》盛讚:“康南海之第二女公子同璧,研精史籍,深通英文。孑身獨行,省親印度,以19歲之妙齡弱質,凌數千裡之莽淘瘴霧,可謂虎父無犬子也。”
康同璧博覽群書,精通英語,她陪父親周遊北極,埃及、印度和歐洲十一國,寫下了豪氣沖天的詩句:
"舍衛山河歷劫塵,布金壞殿數三巡。若論女士西遊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康同璧《侍大人遊舍衛祇林》


張啟𧘌給我看了大量父親遺留下來的康同璧手書墨寶。
(七)
從2024年12月27至2025年3月27日,在康同璧秘書張滄江長子張啟禎的努力下,“華鬘華章——康同璧手稿暨生平史蹟陳列”展在青島康有為故居紀念館開展。
康同璧是第一位在國際上代表中國政府為婦女發聲的女性,曾任那京萬國婦女會名譽副會長,創辦中國婦女協會並擔任會長。康同璧積極投身抗戰救亡與民族解放大業,她與青島、山東淵源深厚。1914年初訪青島,遂結下不解之緣。康有為晚年寓居青島期間,康同璧曾多次來青與父親團聚。1943年秋,她在青島召集了萬國道德會公祭公葬康有為隆重儀式。
2024年12月27日下午,康同璧文獻收藏者張啟禎先生面向社會觀眾,做了題名“華鬘人生——我所認識的康同璧先生”主題講座。張啟禎先生多年來致力於康有為、康同璧研究史料,編著《康有為在海外》、《萬木草堂集》、《康同璧南溫莎舊藏》等多部著作。講座以張啟禎的父親張滄江先生與康家緣起開始,娓娓向觀眾講述了康同璧晚年在文學創作、史料研究、社會活動等方面的人生故事,引發現場觀眾的情感共鳴,大家紛紛要求合影留念。

張啟禎的這次活動令我連想起2019年我攀登嶗山和青島祭祀康有為墓的時光。
海上第一名山~嶗山
壯麗落日千年道觀,山海相連,怪石崢嶸,氤氳露松,道骨仙風~
“道隱無名,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大象無形,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知若愚”
——老子

山下不遠即康有為故居紀念館,也是中國近當代史與康有為研究機構。感謝故居研究員提文鳳女士傾情講解,與紀念館李群毅館長、青島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範國強、提文鳳在故居入口與康有為書房觀海露臺留影。


康有為1924年購得這座原德國總督府官利恩可隆的花園宅第,1927年3月在上海慶祝七十大壽後回到青島,因食物中毒突逝於此。流亡海外16年的康有為極喜歡這座懸掛宣統皇帝“天遊堂”題詞的“山海仙居”。他曾豪邁書寫《得青島德舊提督樓賦示曼宣婿及諸孫》詩云:
截海為塘山作堤,
茂林峻嶺樹如薺,
節樓舊日莊嚴地,
今落吾家可隱棲
在康有為故居紀念館,我久久凝視著吳昌碩為康有為治印曰:


“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週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裡。”
蓋有此印章的康有為手書:“大觀拓宇宙即事高華嵩”
這珍貴墨寶是康有為的孫女婿即我的好友潘維君的父親所捐贈,手書的另一印章為“天遊堂康有為印”。
美國好友康雪培的母親和姨媽、即康有為的外孫女也無償向上海博物館捐贈了大批珍貴的康有為書信、家書、書法與收藏字畫,赤子情懷感天動地。
下圖:1927年康有為70歲壽辰時,顧維鈞書寫的12條屏。康雪培捐贈給佛山南海博物館。顧維鈞才華橫溢,我和顧維鈞的女兒楊雪蘭在紐約是多年好友,因此讀之親切(摘錄第十屏)



第10幅松華齊制
之懼。金聲玉色,挽墜緒於千鈞;豹隱龍潛,存人綱於一線。
嚴叟已安於魚釣,枚叔未赴夫蒲輪。武陵源古,不改秦衣,
茂苑春來,詎更漢臘,德音是茂,茀祿斯康。值如月之嘉辰,慶七旬之華旦。
天和名節,頌魯公生日之宣;靈壽用昌,上戴禮頤年之頌。
攝政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顧維均頓首拜撰並書
(解讀)您品質堅貞操守高潔,把將要墮落的千鈞重擔救囘。您退隱山林,儲存了高人的名節。嚴光已經安於釣魚的生活,枚乘還沒有接受徵召。桃花源裡的人不改秦時的衣服式樣,蘇州的人也不改變漢代的祭祀儀式。您德高望重,福祿和健康都好。正值月亮一般的好時光,慶祝您七十嵗的生日。在此吉日良辰,讓我們唱魯公慶生日的歌,祝壽正當時,讓我們奉上禮記裡祝百嵗的頌詞。
攝政國務總理兼外長顧維均頓首撰文並書寫。
下圖:在康有為六十大壽的時候,中華民國第二任大總統黎元洪為他寫了“人望若仙”四個字(好友康雪培捐贈給廣東佛山南海康有為博物館。)

有學者言,一部《廣藝舟雙楫》定格了康有為清代碑學大家的形象,他那雄渾偉岸的大字作品是他理論的最好詮釋。青島書法家協會範國強主席在贈送給我的《尊碑·康有為書法研究》書中寫到:“中國書法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個像他這樣歷經蒼海,視閾宏闊的人物。”

參觀故居後,我在青島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尊碑·康有為書法研究》鉅著作者範國強先生和嶗山文聯沈秘書長陪同下,拜謁康有為陵墓。
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領袖康有為陵墓位於青島嶗山區浮山南麓,1984重建,葬有文革期間被破壞的原墓康有為頭骨。墓後龍柏6六株,象徵“戊戌六君子”。碑面鐫“南海康先生之墓”,碑陰鐫康有為生平,均為康有為弟子著名畫家劉海粟撰並書墓誌銘:
公生南海,歸之黃海,吾從公兮上海,再銘公兮滄海,文章功業,彪炳千載。
回顧文革期間,由於康有為的“保皇派頭子”頭銜,遭到了“紅色風暴”摧殘。1966年8月,青島市第五中學紅衛兵打著紅旗到李村康有為墓地掘墳開棺,墓穴中有四塊獨立的石頭,刻有“國學大師”四個紅字,在石拱門鑲嵌著一塊厚重的黑色拱形石碑,學生將此碑左上角砸掉,鑽入之後,整座墓穴才被開啟。棺木為紅松,約4釐米厚,棺材被打碎暴露出白骨,學生從墓中拿出一串珠子,一把金鎖,這把金鎖是美國華僑送的,正面刻有“先天下之憂而憂”,背面則是“國學大師”。
康下葬時身穿中裝,右腳邊有一沓蟒袍玉帶和清朝服裝。墓穴裡還有一小石碑,上刻康有為四子三女的名字。學生將康的骸骨揚了一地,康有為的頭骨被掏出來綁在木棒上,隨著黃魚車遊街示眾,學生們高喊“打倒中國保皇派的祖師爺!”忙亂中居然搖丟了下巴骨。
其時,正逢青島博物館與青島市紅衛兵總部聯合舉辦“造反有理”大型展覽,負責人王集欽是一位有事業心的史學家,他以展覽為名要求紅衛兵將頭骨送到展覽會,以便加以保護,寫了一個“保皇派康有為的頭顱”字樣,展覽結束後,王急忙找了一個木箱,將頭骨放進去,又釘上蓋子,冒著危險把它藏在辦公室裡。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在浮山南麓(今青島大學旁)決定重修康有為墓,四處尋找康的頭骨,王集欽這才將它獻了出來。
瞻仰康有為墓碑,我耳畔響起梁啟超與陳獨秀著名的祭祀詞:
……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紀新中國史者,吾知其開卷第一葉,必稱述先生之精神事業,以為社會原動力之所自始。若是夫,先生果為中國先時之一人物哉!
——梁啟超
南海康有為先生,為吾國近代先覺之士,天下所認同……吾輩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識,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賜。是二先生維新覺世之功,吾國近代文明史所應大書特書者矣。
——陳獨秀
凝忘劉海粟的銘文,我不由想起1985年7月我出國留學之前,曾在上海衡山飯店採訪過劉海粟和夫人。這篇專訪刊登在美國《僑報》上。劉海粟性格豪爽,待人真誠,因為是康有為的弟子,他自然厚待康同璧和她的秘書兼忘年交張滄江夫婦。去年我在上劉海粟美術館參觀百年海粟書畫展,竟看到幾幅劉海粟致夫人夏伊喬和張滄江的小楷信函,談及劉海粟夫人在北京張滄江家愉悅地住了幾個月,張啟𧘌至今還記憶猶新。這都是康有為的“朋友圈”啊!
記得那年採訪劉海粟結束後,鶴髮童顏的大師滿面笑容,他提起筆,在雪白的一張大紙上揮毫寫下“炎黃子孫,奮發圖強”八個大字,左下角簽名:劉海粟年方九十,一九八五年七月,右上叫大師蓋了鈐印:“九上黃山絕頂人”。我激動地望著大師連聲道謝。劉海粟深遂的眼睛望著我,像長輩一樣誠懇地說:“周勵,你們這一代人,下過鄉、吃過苦,有智慧有魄力,希望你在美國克服困難,追求理想,為國爭光!”
我緊緊地握住老人溫暖的大手,拼命點頭。這幅珍貴的墨寶至今還掛在我上海寓所。1985年打工賺學費在紐約州立大學研讀MBA,1987年創業經商,很快實現了財務自由。我每年帶美國客戶回國洽談貿易,或者在假日帶家人好友爬黃山歸來,都會凝望這幅劉海粟題詞,緬懷老人,感慨萬千,感恩無限!


“功過分明載史冊,詩文彪炳倍當年”~這就是從康有為、康同璧、劉海粟到康雪培、潘維君、張啟禎、張啟𧘌和承載這一輩的薪火傳承啊!
2024年9月20日,康有為先生後人康雪培女士向青島市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捐贈《絹本康有為題勞太夫人畫像軸》。
康有為後人潘維君來青島與天遊交流。市人大一級巡視員、原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為達等參加。

作者周勵與康有為曾外孫女康雪培和史學家承載2024年夏天在上海外灘五號。


(八)
2019年馬來西亞朵拉會長盛情邀請的世界文化遺產檳城之旅,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全程熱情接待我們的檳華堂主席許廷炎拿督斯里博士,德高望重,赤子情懷,在他作歡迎演講的檳華堂大樓裡,我聽到了歷史的足音。
作為戊戌變法研究與“康學”愛好者,我此行特別探尋了目前當地很少人提及的康有為遺蹟。一邊走,一邊透過微信與溫哥華的晚清學者張啟礽交流,這裡的許多角落都留下了康有為的足跡。
檳城華人大會堂Chinese Town Hall、史稱“平章會館”,1900-1903年康有為躲避慈禧太后十萬大洋懸賞追殺令,他在原英總督萊特上校“瑟福屋”官邸避難期間,曾多次來平章會館發表關於戊戌變法與營救光緒帝的激情演講。


檳榔嶼的地理名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永樂年間的《鄭和航海圖》中。檳城於1786年由FRANCIS LIGHT萊特船長所發現,萊特船長代表東印度公司接收檳城的管轄權並任第一任總督。戊戌變法失敗後,1900年7月英國總督瑞天鹹接納逃難中的康有為一行到馬六甲的丹將敦燈塔與檳城總督府避難。為尋找康有為的歷史遺蹟,我特地去了康有為筆下的“大庇閣”即瑟福屋(Suffolk House)——那是萊特上校的總督府官邸,原本是萊特上校與情人羅賽絲一起生活的豪宅。1805年萊特去世後成為英國官員住宅和上流社會的宴會舞會場地。
下圖為丹絨端燈塔(Cape Rachado Lighthouse)戊戌變法失敗後,1900年7月英國總督接逃難中的康有為一行到馬六甲的丹將敦燈塔避難,在丹將敦燈塔的白色管理員宿舍住了15 天,以躲避慈禧太后派人追殺。康有為在英國總督維護下逃至新加坡、馬六甲、丹絨端燈塔、檳城總督府(大庇閣)、印度等多個地點避難。


1900年8月康有為在“大庇閣”居住了15個月,避難期間康有為向世界各國政府傳送營救光緒帝的外交照會。
許子根博士告訴我們,近幾十年瑟福屋因年久失修,幾乎成了荒野廢墟。2000年在檳州省長丹斯理許子根博士本人的大力呼籲下,由HSBC滙豐銀行資助和各界人士捐款,2007年入遺前夕修復完成,2008年獲得聯合國亞太區古蹟榮譽獎,2009年對外開放!







我踏入飄散著香奈爾香水味的豪華前廳,正好看見影片在播放丹斯理許子根講解大庇閣及瑟福屋的翻修經過,頓感親切,因為我多次熟讀康有為1900 年家書:
“……英總督又派一侍者專事吾家人。周到之情……此督署極大。背倚崇山,環以兵房,有兵數百,極目幽茜,樓四面皆廊,倚闞回望,清曠濃深而有宏麗之意。督意之厚,不知所以報之也……庚子七月初遷庇能書(手稿,康雪培母親和外婆捐贈上海博物舘)
1901年8月康有為的20歲女兒康同璧揮筆作詩:
《侍大人登檳榔嶼山頂》
天山雲海是蓬萊,
萬壑青青排闥開,
松徑幽深無客到,
妙音時聽到樓臺。
我徜徉在華麗典雅的大庇閣,彷彿看到康有為在檳城奮筆疾書並找好友、耶魯大學“留學生之父”容閎翻譯,發給各國政府和美國公使照會(摘錄):
“……八月初一日奉到我大皇帝硃筆密諭:“朕維時局艱危,非變用西法,不能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太后不以為然,朕屢次幾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可與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及諸同志,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特諭。”
又初二日奉到我大皇帝硃筆密諭:“朕今命汝督辦官報,實有不得已之苦衷,非楮墨所能罄也。汝可迅速出外,萬勿遲延。汝一片忠愛熱腸,朕所深悉。其愛惜身體,善自調攝,將來更效馳驅,共建大業,朕有厚望焉。特諭。”(並賞2000大洋)本督辦奉到密諭,即涕泣徬徨,奔走求救,而為日迫促,無從措手。初五日我大皇帝遂被幽廢。天地反翻,日月失明。嗚呼痛哉!我大皇帝上繼文宗顯皇帝。民無二主,國無二君,正名定罪,實為篡位。偽臨朝淫昏貪耄,惑其私嬖,不通外國之政,不肯變中國之法,向攬大權,荼毒兆眾。海軍之款三千萬、蘆漢鐵路之款三千萬、京官養廉年二十六萬,皆提為修頤和園之用,致國弱民窮,皆偽臨朝抑制之故。保救之方,在於此日。斯固敝國之禍災,亦地球所關係。伏乞轉達貴國國務院(Department of State),陳明貴國大總統哀憐,請貴國政府主持公議,調兵會議,速為救援。除我篡弒之賊,保我大皇帝聖躬,歸我大皇帝權力。貴國既施我大德,我大皇帝復辟,必將格外圖報。公法仁術,理必宜之。本督辦不能預救,辜負聖恩,萬死艱關,僅傳密詔,遊走萬國,涕泣陳辭,敬為我大皇帝匍匐求救。”





望著庇護晚清“頭號逃犯”的英國總督弗蘭克·瑞天鹹那慈眉善目,睿智溫雅的照片,不由感慨萬分,感激之至。
(九)
馬來西亞檳城前總督、首席部長丹斯里許子根(Koh Tsu Koon)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和芝加哥大學教育系,連續十八年擔任檳城最高行政長官,他最顯著的政績之一是2008年將檳城喬治市舊城區與馬六甲舊城區送進聯合國世界遺產,包括翻修兩層福瑟屋(即大庇閣:意即庇護康有為的大宅)。
重讀康有為子大庇閣致各國政府及首腦的呼籲救光緒帝電文,我腦海中浮現光緒帝唯一一次召見康有為的情景,就在頤和園的仁壽殿,1898年6月16日。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清室善後委員會整理宮廷遺物,在乾清宮西側的昭仁殿發現康有為當年上呈光緒帝的若干奏摺,放在一個木夾子裡,總題為“傑士上書匯錄”,其中主要是康有為的《上大清帝書》,可見光緒帝是多麼珍惜康有為的呼籲和改革建議。

1898年6月11日,在接見康有為之前五天,光緒帝在養心殿批准頒佈《明定國是詔》,宣告變法正式開始。此後百日內,陸續釋出上百道詔令,推行新政,掀起軒然大波。
紫禁城西南部有一座懋勤殿,康熙帝幼年曾在此讀書,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擬重開懋勤殿,“選集通國英才數十人,並延聘東西各國的政治專家,共議政治制度,將一切應興應革之事全盤籌算,定一詳細規則,然後施行。”但光緒這個動議聯與重用康有為的提呈被慈禧否決。9月21日,慈禧在西苑發動政變,收回光緒帝所有權力,並以皇帝名義頒詔,懇請太后再度“訓政”,同時下令搜捕維新黨人,變法運動宣告失敗。絕大多數新政均被廢止,惟有孫家鼐主持籌建的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這座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可視為光緒皇帝的一座豐碑。
康有為、梁啟超先後出逃,譚嗣同、楊深秀等被捕。當年9月28日,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六君子被斬於菜市口。這裡距譚嗣同故居“瀏陽會館“僅數步之遙,我曾久久徘徊在其間,感嘆志士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
1926年夏日,六十八歲的康有為在大弟子梁啟超和女兒康同璧的陪伴下重訪宣南舊地,在南海會館駐足良久,在菜市口憑弔故人,康有為忍不住失聲慟哭。此時距離戊戌變法已有二十八年,距離清朝滅亡也有十五年。
康有為最有名的《上光緒帝第五書》是在德國強借膠州灣之後。當他聽到這個訊息,立即向光緒帝上了一篇一千六百多的奏摺。康有為敏感的認識到德國搶佔膠州灣是列強瓜分中國的開始,形勢險惡,必須奮起。他提出要光緒帝下詔罪己,明定國是,制定憲法,學習西方,以求進步。雖然這道奏摺仍然沒有到光緒帝的手中。但是上海、長沙等地的媒體報紙對這道上書奏摺加以刊載,並由大同譯書局刊印單行本,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

康有為第六次上書光緒帝,是針對頑固派的“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荒謬觀點。這時他剛剛在西花廳與李鴻章、翁同龢、榮祿等五大臣進行了關於變法的激烈辯論,受到了光緒帝的重視。他在奏章中指出“新則疏通,舊則阻滯;新則寬大,舊則刻薄。自古開國之法無不新,故新為生機;亡國之法無不舊,故舊為宕機。”康有為在第六次上書中提到的政治主張和建議,正是“百日維新”的變法綱領。
康有為十年間七次上書光緒帝,他系統的、完整的提出了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政治綱領和實施步驟,這些上書的內容在中國大地上產生極大反響。它成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思想利器,為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奠定了理論基礎,是戊戌變法的最強前奏!
多年來隨大流徹底否定、汙名化康有為的茅海建教授,最近在《戊戌變法中的光緒帝和康有為》一文中終於說了一句真話:“康有為和光緒帝的關係非常密切,他們無疑是戊戌變法的主導者。”
希望茅海建贊同我提出的對康有為六四開,功大於過的理念。
1898年的年輕變法分子們能夠感知到,自己是站在一個時代的關鍵點上。一如康有為在上奏給光緒皇帝的奏疏中所寫,“此中國四千年來之變局,亦祖宗二百年來所不及料也”,這種對時代的充分自覺,與他們充分準備的殉難與獻身精神,承如陳獨秀所言,康梁譚嗣同是世代華夏精英的楷模!
(十)
新舊思想的碰撞,從未像這103天裡表現得那樣激烈。最後以慘淡的鮮血犧牲宣告失敗。這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光緒皇帝和康有為。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實行新政。慈禧太后15日與光緒帝一起免了翁同龢的職(原因複雜,另述),次日正是光緒帝旨定召見康有為、張元濟的日子。康有為、張元濟二人身著朝服,披著熹微的晨光來到頤和園應光緒帝召見。
康有為遇見榮祿。榮祿以陰冷的眼光斜視著康有為說:“以子之槃槃大才,亦將有補時局之術否?”
康有為以堅定的語氣答道:“非變法不能救中國!”
榮祿聽了,進而咄咄逼人地相責問:“固知法當變,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變麼?”
康有為本來深惡榮祿,見榮祿橫蠻,亦意氣沖沖地以言相擊:“去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殘酷鎮壓戊戌變法的榮祿
6月16日晉見,康有為呈交的《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考》,成為光緒皇帝實行變法直接的參考資料。
這次見面光緒帝與康有為交談極為愉悅,密談近兩小時,遠超規定的15分鐘。光緒並任命康有為為六品總理衙門章京,負責籌備變法。(因慈禧太后忌諱憎恨康有為,光緒帝無法立即賜四品或更高官銜)。
到了初秋的農曆八月初一(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玉瀾堂召見袁世凱(暗示提拔),當晚康有為在南海會館與譚嗣同、楊銳等讀“朕位幾不保”御旨密詔而抱頭痛哭,繼而啟動"圍園計劃"營救光緒帝。
八月初二(9月17日)21:00 譚嗣同攜光緒密詔至法華寺
23:30 袁世凱召心腹徐世昌密議(徐日記1996年公開)
八月初三(9月18日)凌晨譚嗣同離開時,被英國記者莫理循拍到照片(大英圖書館藏)
同日袁世凱向榮祿心腹裕祿(非直接向榮祿)透露訊息後,又直接報告榮祿“圍園殺榮祿”計劃:譚嗣同要求袁世凱出兵包圍頤和園,然後譚嗣同的湖南豪傑畢永年等帶一百多號人殺入頤和園殺掉榮祿,關慈禧太后。袁世凱對譚嗣同的提議,採取了虛與委蛇的態度,然後告密。慈禧太后大怒,決定殺人。
第一歷史檔案館2020年發現:光緒瀛臺書桌抽屜內紙條鉛筆寫"誅袁"二字,經鑑定為1898年戊戌政變後所寫,非臨終筆跡。
光緒帝的真實遺恨,或許永遠封存在那縷含砷量超標2000倍的頭髮裡。而歷史的魅力,正在於這類虛實交織的永恆追問!
而那場深夜密談如同歷史羅生門,但可以確定的是:譚嗣同離開法華寺時,晨光中飄落的槐花與十天後他刑場上的血雨,構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悲壯蒙太奇!
想象一下:如果鍘刀先落在慈禧頭上,光緒皇帝也不會泣血瀛臺,歷史將會改寫,也不會有八國聯軍攻打紫禁城和四億五千萬兩銀子的“庚子賠款”!
英國1898年《泰晤士報》稱光緒為"中國的明治天皇”。
劍橋大學"反事實歷史"課題組(2019)的量化分析指出:
1.最優路徑:光緒存活+袁世凱效忠→ 1905年前完成憲政改革→ 1910年GDP可達實際值的217% !
但成功機率僅12.7%(變數太多)
2.最可能路徑:光緒殺慈禧→ 滿洲貴族政變→ 列強趁機干涉→ 提前進入軍閥混戰
3:被忽略的深層約束
1.制度瓶頸:1898年中國僅4所現代學堂(日本1854年已有50所)
財政赤字達歲入的189%(甲午戰敗後遺症)
光緒帝真正的遺產,或許不是"改寫歷史"的可能性,而是他在瀛臺用鉛筆寫滿德文批註的那些書頁。光緒皇帝值得我們紀念的兩點為歷代帝王所不及。其一,他充當了戊戌變法的領導人,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維新黨人。其二,在變法中,當大學士孫家鼐提出“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時,光緒回答:“吾欲救中國耳,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為國家而不惜自己的權位。其宏偉胸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瀛臺泣血,被囚禁的光緒帝於1908年11月14日去世。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光緒帝親筆朱書所列的書單,1908年1月29日即光緒帝去世那幾個月要求給他送的書正是他在這份書單中所列的書籍。以下是詳細的書單內容:
《日本憲法說明書》
《日本統計釋例》
《日本憲政略論》
《譯書提要》
《駐奧使館報告書》
《孟德斯鳩法意》(法的精神)
《政治講義》
《法學通論》
《比較國法學》
《政治學》
《國法學》
《民法原論》
《政治泛論》
《憲法論》
《行政法泛論》
《日本預備立憲》
《國債論》
《警察講義錄》
《日本警察講義錄》
《日本警察法述義》
《自治論纂》
《憲法研究書》
《日本監獄法詳解》
《萬國國力比較》
《政治一班》
《列國政治異同考》
《歐洲最近政治史》
《歐洲新政史》
《歐洲財政史》
《經濟通論》
《理財新義》
《日本法制要旨》
《日俄戰紀》
《最新戰法學》
《德國學校制度》
《各國憲法大綱》
《英國憲法論》
《萬國輿圖》
《歐美政教紀原》

泣血瀛臺,殫精竭慮奮發讀書的光緒帝必流芳千秋。
為何歷史書上從未提起這事,而總是把光緒講成是一個傀儡和弱智虛帝?在康有為和譚嗣同眼裡,光緒帝相當於獻身雄偉改革大業的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
這世上最動人的,莫過於有人記得那些被刻意遺忘的巨人,讓那些凝固在史冊裡的悲劇,重新有了溫度。
在2019年那個暑日,我彷彿看到大庇閣的保險櫃裡,康有為那份1898年八月初一密詔抄本(原件在戊戌六君子楊銳的兒子手裡),康有為用鋼筆臨摹的光緒硃批"朕位幾不保”五字,在熱帶溼氣中洇出絲絲血痕。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份用硃砂寫就的皇帝親筆密詔,也是第一封向民主共和國求援的君主求救信。
"朕位幾不保,汝可與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及諸同志,妥速密籌,設法相救。”震撼的是密詔結尾處,光緒帝的硃砂印鑑竟與康有為的英文簽名重疊——一個即將被囚的皇帝與一個即將流亡的書生,在大清帝國最後的黃昏完成了一次精神共振。
康有為發給美國公使的照會原件,現存於美國國家檔案館。康有為請容閎翻譯的英文照會堪稱政治修辭的奇觀:傳統部分,稱慈禧為"偽臨朝"(False Regent)
強調光緒"文宗顯皇帝正統";現代部分,援引國際法術語"篡位"(Usurpation)
請求美國"調兵會議"(Armed Intervention)時,竟引用《獨立宣言》段落!
在大庇閣發出了多麼珍貴的歷史文獻!比我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所見原始資料更珍貴的,莫過於為那些被汙名化的靈魂辯誣與澄清!
康有為在《大同書》等著作中提倡一夫一妻尊重婦女權益,但他卻擁有六個妻妾,後面四位都是十七、八歲的女孩,一個老頭如此好色的確令人不齒。
但那也許是晚清、北洋和民國初年的“男士文化。”譬如孫中山和他的五個妻妾,其中日籍妾:淺田春,孫中山居住日本時,15歲的淺田春曾擔任孫中山的女傭,後成為其妾室。可惜紅顏薄命,淺田春在20來歲便病逝。
第二任日籍妻子大月薰的父親大月素堂原庇護當時藏匿在日本的孫中山,因而與大月薰相認識,那時大月薰才11歲。孫中山的日籍妾室淺田春去世後,15歲的大月薰在父親的首肯下嫁給三十七歲的孫中山,兩人在橫濱淺間神社結婚。結婚兩年後,大月薰生下了女兒宮川富美子。後來,孫中山離開日本與其斷離,最後49歲的他娶了22歲的宋慶齡。



另一位“洪憲皇帝”袁世凱1妻9妾32子女,妻妾成群,就是這麼一位氣場強大的男人,因為好色,57歲因尿毒症英年早逝。
他恢復帝制,改國號為中華帝國,自稱洪憲皇帝,封大姨太、二姨太、三姨太和五姨太為“妃”;封六姨太、八姨太和九姨太為“嬪”,直到蔡鍔將軍北伐,袁世凱夢碎了,自己也因此加速了病亡,成為了“83天皇帝”。

還有鐵齒銅牙紀曉嵐,清朝乾隆皇帝時期的禮部尚書,編纂了《四庫全書》和
《閱微草堂筆記》二十四卷,據記載,紀曉嵐一生娶了1妻12妾,幾個愛妾都是在13歲時娶進家門,還有記載曰最多時他擁有20個愛妾。

相比康有為,可謂小巫見大巫。為何人們不譴責那種不道德的“男士世風”、不去批判孫中山、袁世凱和紀曉嵐,單單抓住康有為狠批狠鬥?
無論如何,康有為的糜爛生活方式與孫中山一樣,只能算在40%的過錯賬上,不可否認60%的偉大功業。
另外據康雪培發表文章言:1906年8月,康有為重赴瑞典,因喜稍士巴頓的山川之美,也因疲於長期的顛沛流離,想置個家安定下來生活。一個月後,以摺合六千美金之價,買下歌舒曼 (Korsholmen) 島上的一片山域連同上面的木屋,用以隱居之地,名曰“避島”。那島域上的幾間現成的石基結構的老舊木屋,康有為指定了各屋的用途,一一題名,頗有詩意:一間曰號“北海廬”, 一間小邊屋曰“遁簃”,自己搭建了一間五尺斗室曰 “坐忘龕”,用於禪坐冥想。此外康有為還利用島上地形的自然特點,指定為“望雲臺”,“無礙塔”,“魚釣磯”等,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簡樸而美好的家園。那年二夫人梁隨覺攜女兒同復(潘維君的外婆)不遠萬里奔赴瑞典,與夫團圓,一起居住在島上。據二女康同璧的文章記載,當年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Oscar II)在稍士巴頓的格蘭大飯店小住時,曾來幾次來島上的“北海廬”,與父親康有為會晤。
去過島上實地調查的康雪培多次對我說:康有為在瑞典避島的生活一點都不奢華,冬季還很艱辛。那島冬天無人居住,所以不到兩年時間,康有為以原價退回“島產”離開了。“網路的八卦內容純屬胡扯。”她堅定地說。她還表示:“保皇會是康有為一手建立的,就像建立個公司,當個 CEO, 生活花費完全是應該的。”那時每個會員的會費是二元大洋,世界各地的會費加起來據說有1200萬,其中30萬用於支援唐才常自立軍起義,餘款用於投資,包括康有為去世界各地考察,宣傳營救光緒帝,慈禧太后多次要立“大阿哥”廢光緒,皆遭到歐美日俄各國使節抗議抵制,逼得慈禧不得不放棄。
康有為私德絕對有問題,但不可將這一重要歷史人物妖魔化,這是本文宗旨之一。
恰似譚嗣同獄中詩所預言:“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那些曾被秋風吹散的馬蹄聲,終將被後人重新聽見。
而譚嗣同《獄中題壁》新解作結:
“望門投止思張儉”的“張儉”,或許不僅指東漢黨人,更暗喻張蔭桓—那位給光緒偷運西學書籍的“康黨”外交官。而今天,康有為的後代們正是新時代的“張儉’”,在歷史鐵屋中傳遞著不滅的火種。
我們終將讓那個在砒霜劇痛中仍緊握《憲法論》的皇帝,重新挺立在民族記憶的高處!
凡是“妖魔化”康有為的筆,都會情不自禁地在光緒帝臉上抹一道黑叉,因為唯有他們倆是那一場轟轟烈烈百日維新密不可分心心相印的民族領袖!
最後,讓我以光緒帝現存於故宮博物院藏《瀛臺讀書筆記》第17冊的眉批作為全文結尾吧:“吾終不信,光明不與東方”。
光明之光~走向君主立憲、走向共和!感謝光緒帝和康有為,他們的功績超過了人們的預期,因為,他們兩人和“戊戌六君子”為風雨欲來的大革命打下了堅實基礎!
謹以此紀念戊戌變法130週年,光緒帝遇害罹難120週年。
(完)
2025年4月20日,紐約曼哈頓


著名美籍華人作家,出生於上海市委南下幹部家庭。八十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1985年攜40美元赴紐約州立大學自費研讀MBA,1987年創業經商從事進出口貿易。1992年發表自傳體小說《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登當年暢銷書榜首,發行160萬冊,獲“十月”文學獎。2006年出版紀實文學《曼哈頓情商》,2020年出版“曼哈頓系列”第三部;歷史文化散文《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復旦大學著名評論家陳思和教授作序並推薦為年度十大好書之一。
曼哈頓女人的征服《親吻世界》精選連結
近期發表
發聲代價160萬 美國名醫挑戰的背後
用100所大學鑄造的城市 魅力何在
貝索斯再婚:一場現實的冷笑話
史上·那些教皇之謎與傳說
她為文革文學增添了現代反思
他帶走了拉美文學的黃金時代
北大自費出國第一人
你整天做什麼|學生一問·藤校炸了
把自閉症活成另一種可能的名人們
在這座城市 連影子都會豔遇
北美鏘鏘百人行
馬斯克創辦的中小學 到底教什麼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精選彙編 ↓↓↓ 百篇一網打盡
【穿越訪談】世界華人系列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王妃傳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輕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