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PK乾隆,誰是甲方天花板

說到頤和園,繞不開兩個人,一是乾隆皇帝,二是慈禧太后。頤和園的前身叫清漪園,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間精心打造的一座皇家行宮園林,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的焚燒破壞,在光緒年間由慈禧太后主持重建,更名為頤和園。乾隆與慈禧二人見證了大清王朝最具典型性的兩個歷史階段,也分別主導了頤和園的初建與復建。
11月16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賈珺教授在頤和講堂的分享讓我們得以一窺園內現存的華麗樓閣背後,其實另有許多高妙的存在——只不過這些乾隆時期的建築大多已隱入歷史,化為塵煙。
人們常說乾隆審美欠佳,但從頤和園內的樓閣建築可見,慈禧的術水準遜色於乾隆。作為地位最高的甲方,慈禧曾多次干預頤和園設計,甚至親自繪製草圖。雖說頤和園大體是在其前身清漪園的遺址上覆原而成,但是好幾處樓閣在復建時都改成了單層平房,比乾隆時期的原貌遜色很多。
下文為對賈珺11月16日講座“頤和園中精妙奇巧的樓閣建築”的口述整理。賈珺新作《頤和園》由活字文化策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24年8月上市。

#01

主意多的老佛爺,喜平不喜高?
“重建後的頤和園大體上繼承了清漪園的精華部分,但並非全部,有很多清漪園時代的景點沒有得到恢復,也有好幾座樓閣建築都做了減層,出現多次三層變兩層、兩層變平房的情況。”
清漪園中的城關
“文昌閣”高個變矮胖
在清漪園時代,整個園區設計了6座仿城門樓造型的樓閣,幾乎各有特色,不完全雷同。它們分佈在平地、山上,非常有意思,要把這六座全找全了,相當不易。有的藏得很隱蔽,要繞半天才能夠看到。
文昌閣是園中最雄偉的一座城關,原為宮牆東端的起點,在城臺上建了一座三層的樓閣,平面呈“十”字形,底層供奉文昌帝君,第二層放置了一座西洋自鳴鐘,上層供奉玉皇大帝,四角還另建了四座重簷亭子以作陪襯,造型很生動,在夕陽的照耀下更顯出瑰麗的色彩。
清漪園文昌閣舊影
咸豐十年(1860年)文昌閣被燒燬,光緒年間重建的文昌閣為二層樓閣,上層比原狀減少了一層屋簷,高度有所降低。四角的亭子也改成了單層簷的樣式。
光緒年間重建的文昌閣今景
這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光緒時期重建的頤和園,把好幾座樓閣建築都減層了,比如三層變兩層,兩層變平房,這種情況出現了好多次。這麼做當然可以省錢,但好像也不差這點錢,但審美效果遜色了很多。比如文昌閣,在老照片中非常挺拔、漂亮,再看現在的文昌閣,沒脖子了,矮胖矮胖的。
如今,網上常見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會嘲笑乾隆皇帝的審美水平不高,可是要看跟誰比,跟慈禧比的話,乾隆明顯還是高的。從復建的樓閣建築可以看出,慈禧相比乾隆來說,不喜歡樓閣,或者不喜歡高層的樓閣,所以就做了很多減層的工作。
當時的宮廷御用工匠家族“樣式雷”設計這些建築物,所有的方案都是要得到太后批准的。作為最高的甲方,慈禧一定是過目了,是很有發言權的。據說,慈禧太后的干預程度很高,她自己還親自畫過草圖,來指導皇家設計師去設計園林景觀,所以很可能慈禧認為這樣復建就夠了,不需要建那麼高的樓。很遺憾。
慈禧太后在頤和園樂壽堂接見外國公使夫人
藏式佛寺須彌靈境,
為何是一次失敗的復建?
清漪園後山正對著北宮門的位置,有一組大型的藏式佛寺——須彌靈境。須彌靈境北側修建一座入口牌坊,經過大片廣場後走進建築群,前部臺地上構築一座九開間的大殿,上面懸掛“須彌靈境”匾額,左右建有法藏樓和寶華樓兩座配樓。須彌靈境後部臺地的核心建築是一座樓閣“香巖宗印之閣”。它體量高大,裝飾極為華麗,象徵宇宙中央的須彌山。
乾隆時期萬壽山後山鳥瞰圖(金柏苓 / 繪)
這座佛寺的前半部分和一般漢族寺院一樣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半部分則直接以西藏地區著名的古寺桑耶寺為藍本,中間修築大乘閣,周圍按照佛經中關於“四大部洲”的說法設定其他建築。所謂“四大部洲”就是指位於東海中的東勝神洲、西海中的西牛賀洲、南海的南瞻部洲、北海的北俱蘆洲,代表著四方大地。讀過《西遊記》的朋友一定記得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就在東勝神洲的傲來國境內。
須彌靈境現狀鳥瞰(樓慶西/攝)
除了這四大部洲,還有八座小殿象徵著八小部洲。佛殿中都供奉著金剛或者佛母的塑像。中央大閣和四大八小佛殿之外,又有日月二殿和四色寶塔。二殿分別位於中央大閣的東側和西側,象徵太陽和月亮;四色寶塔是四座不同顏色的喇嘛塔,位於四角,分別為黑塔、白塔、綠塔、紅塔,象徵佛教的四大智慧。
左起:須彌靈境紅塔、半六角形平臺佛殿、須彌靈境綠塔

須彌靈境日月二殿

跟清漪園須彌靈境一個時期修建的,是承德“外八廟”之一的普寧寺。但是當年清漪園的須彌靈境比今天承德的普寧寺更好看,因為普寧寺的大部分的建築都比較平,前後高差不明顯。但是清漪園的須彌靈境在萬壽山北坡,高低落差更大,建築與山地結合的關係也更巧妙。
承德普寧寺
但是很可惜,須彌靈境也在英法聯軍燒掠期間遭到嚴重的破壞,位於中央的樓閣“香巖宗印之閣”被燒掉以後沒有得到復原
今天我們看到的須彌靈境是光緒時期的重建,慈禧太后在原來樓閣的臺基上另建了一座佛殿,而之前大殿的位置是空著的。
須彌靈境大殿今景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樓閣還在,整個建築的效果就凸顯出來了。現在樓閣變成大殿之後,整個須彌靈境的建築就和後面建築的關係變得很尷尬——雖然殿的體量大,但是並不醒目。所以須彌靈境是一次很失敗的復建。

乾隆時期須彌靈境復原圖

#02
乾隆造園很熱心,並且成就非凡!
清漪園曾遭大規模的焚燒破壞,現存建築大多是光緒年間重建而成,但轉輪藏和寶雲閣這兩組特殊的建築卻是乾隆時期的原物,一直倖存至今,尤為珍貴。
只能遙望的寶藏秘境
轉輪藏與寶雲閣
轉輪藏建築群
輪藏是一座兩層重簷樓閣。因為沒有開放,我們只能站在佛香閣臺基的東側鳥瞰它,它的屋頂造型非常特別,由三座正方形的攢尖頂並聯而成,福祿壽三星各據其一。
轉輪藏正殿立面圖(引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頤和園》)
室內的樓上安放了一座八角形的木塔,好似樓中有樓,裡面供奉六百九十六尊擦擦佛。
轉輪藏八角配樓室內的藏經木塔
真正的轉輪藏並不在正殿中,而是藏在正殿兩側的八角形平面的配樓裡。樓內分別設定了一座上下貫通的四層木塔,外面繪滿圖畫,裡面貯藏佛像、佛經,中央有一根軸,可以轉動。這兩座配樓內部空間狹小,無法設定樓梯,需要從旁邊假山的山洞中登上二層,同時還透過架空的廊子與正殿的二樓相連。
轉輪藏正殿旁側的八角配樓
而在跟轉輪藏相對稱的佛香閣的西邊,有另一座很神奇的樓閣建築,叫寶雲閣。寶雲閣的設計圖很漂亮,整個平面用佛教密宗的曼荼羅的圖示佈局。
寶雲閣建築群
雖然位於最核心的樓閣看上去黑乎乎的,像沒加油漆彩畫,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它並非一座木結構建築,也不是磚石結構的建築物,而是一座黃銅鑄造的樓閣,其內供奉釋迦牟尼佛。
寶雲閣
寶雲閣院落由中央的銅閣惟妙惟肖地模仿了木結構建築的造型,斗拱、瓦、屋頂的走獸等等很多細節都刻出來了。
寶雲閣天花藻井
清漪園中最美麗的建築之一
多寶琉璃塔
乾隆帝放棄了在萬壽山中央模仿六和塔修建寶塔的初衷,改建了一座佛香閣,因此清漪園的前山和前湖並沒有塔式建築,但在後山還是修建了一些體量較小的寶塔,其中一座多寶琉璃塔,也是乾隆時期的原物。
花承閣復原圖
這座琉璃塔稱得上是清漪園中最美麗的建築之一,位於後山東側的花承閣院落中。平面為八角形,共有七重屋簷,高18.6米,完全用各種顏色的琉璃製成,黃綠金白紅俱全,在周圍茂密綠樹的照映下更顯得絢麗奪目。塔前立有《御製萬壽山多寶佛塔頌》石碑,乾隆帝誇讚此塔“黃碧彩翠,錯落相間”“黃金為頂,玉石為臺,千佛瑞相,一一具足”。
花承閣琉璃塔(樓慶西/攝)
無樑殿、琉璃瓦
智慧海倖存至今的秘密
萬壽山山頂處還修建了一座大型佛殿智慧海。這座重簷大殿面闊五間,體量碩大,出簷較短,顯得比較敦厚。其最大的特點是一反中國木結構建築的傳統,全部用磚砌築而成,沒有使用梁、柱等木材構件,因此俗稱“無樑殿”。
智慧海正面樓慶西/攝)
這種形式的建築在明朝非常流行,比如南京靈谷寺、峨眉山萬年寺、五臺山顯通寺都有類似的無樑殿儲存至今。另外,明代北京的皇家檔案館叫作“皇史宬”,其主體建築為了防火而放棄使用木結構,也採用“無樑殿”形式。智慧海的建造年代比這幾座無樑殿要晚,也遠比它們華麗。
大殿外牆全部則以黃綠兩色琉璃砌成,其中包含著1008個小佛龕,每龕內雕刻一座小佛像,璀璨炫目。英法聯軍焚掠清漪園時,智慧海因為其磚石琉璃質地未被燒燬,倖存下來。
智慧海佛龕裝飾
相關推薦
頤和園

🛒 點選圖片,將《頤和園》加入購物車
賈珺/著
活字文化/策劃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24年8月
《頤和園》在今年重新出版,我覺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這本書用講故事的方式,和讀者們共同體會頤和園的歷史和景觀的關鍵所在。《頤和園》不像一般的、偏說明文的寫法,更像是一個記敘文的寫法。新版《頤和園》中還收集到大量的、目前能夠看到的珍貴的照片和樣式圖紙,包括一些古代的宮廷繪畫,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找機會翻閱這本書。
——賈珺
《頤和園》作者賈珺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長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解讀,以通俗而感性的筆觸,深入挖掘了頤和園背後的歷史、造園手法和人物逸事。
全書共分八章。前五章勾勒頤和園前身——清漪園的歷史脈絡,從皇權的威嚴與私慾的交織中,深入剖析其造園理念、精妙佈局、詩意韻味及深層含義,同時,緩緩揭開乾隆帝鮮為人知的一面:他那出爾反爾的造園執念,對江南尤其是杭州西湖風光的偏愛痴心與深情復刻,以及“縮地成寸,納景入懷”的恢弘構想。隨後的三章,則聚焦於頤和園歷經滄桑後的重生之路,詳盡探討了其如何在劫難後得以修繕恢復,再現了帝后生活空間的奢華與雅緻,以及現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風貌與魅力。
《頤和園》不僅是一部引領我們領略中國皇家園林藝術巔峰之作的精緻導覽與審美手冊,更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中華民族對於空間佈局的獨特追求、心靈世界的豐富圖景以及深邃厚重的歷史記憶,讓我們漫步園林間,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文化韻味與歷史沉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