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見過大張偉緊張嗎?
我一直以為作為藝人的大張偉,屬於天生人來瘋型別,從來不懂什麼叫緊張。但很顯然,在聯想 Lenovo Tech World 2025 的舞臺上,當「大老師」手裡舉著聯想最新發布的 moto razr 60 Ultra AI 元啟版手機,展示「天禧超級個人智慧體」的日程規劃的時候,手有些顫抖。

藝人大張偉(右)用智慧眼鏡估算在場觀眾的數量|圖片來源:聯想
畢竟,綜藝舞臺上觀眾期待的是大張偉出梗,而在聯想 Tech World 上,觀眾是想要看的是聯想的 AI 智慧體,真能成為生產力。
除了大張偉手中拿著的最新款 moto 手機,當天聯想還曝光了一系列消費端 AIPC 產品。
當「AI 智慧體」逐漸成為萬眾期待、AI 的下一個風口時,作為終端大廠的聯想,能用「天禧」和「樂享」,在消費和企業端,將「AI 智慧體」的風潮推向世界嗎?
01
在雲計算時代,就曾經有「公有云」和「私有云」之爭;到了現在的 AI 時代,同樣的問題出現了:相對於看起來炫酷的 AI 助手,人們是不是更想有一個自己專屬的「賈維斯」,為自己解決生活和工作上的難題?
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那麼難猜。

聯想公司董事長、CEO 楊元慶曝光天禧個人超級智慧體產品|圖片來源:聯想
所以,在聯想 Tech World 大會上,聯想公司董事長、CEO 楊元慶推出了「天禧個人超級智慧體」這個 AI 助手。
根據楊介紹,天禧能呼叫跨裝置資料所整合的個人知識庫,幫使用者做出推理和判斷。例如,如果讓天禧設計一個旅行方案,它可以呼叫使用者的長期記憶偏好、確定親友關係、並根據使用者的消費習慣,整合天氣、酒店空房和餐飲評價,為使用者的旅遊做出全方位的計劃。
現場演示中,聯想的工作人員為大張偉制定了一個後天 1 小時的採訪計劃,天禧透過呼叫日曆、地圖和打車等 App,完成了整個行程。
除了認知和決策以及自主行動,天禧透過多模態感知和意圖驅動的自然互動,給足使用者情緒價值。例如,當用戶在朋友圈刷到好友旅遊的照片好看,只要和天禧說一句「這個地方很好看,想去一趟」,AI 助手就可以識別景點資訊,和使用者日曆上的空閒時間,選出最合適的度假時間。
其中,聯想提出的「跨裝置個人知識庫」概念比較吸引人,這意味使用者不需要只繫結在一個裝置上,只要維持在一個生態內,AI 助手就能持續根據知識庫內容為使用者服務。
楊元慶將其稱之為「智慧跟人走,而不是跟裝置走」。
設想無疑非常好,但如何填充這個「個人知識庫」?聯想當天給出的展示是「智慧眼鏡」,透過視覺和語音,來記錄使用者輸入的資料,相比每次有靈感就找手機,可能相對要簡便一些。
同時,為了打消使用者對於隱私安全的顧慮,聯想表示資料在硬體級加密的專屬個人雲,即便是廠家也無法看到。
但是,要實現這樣完美的 AI 助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打車、地圖以及之後的酒店預訂等等行動,光有認知和決策可能還不夠,類似美團、滴滴這樣的國民級 App,能否為所有 AI 智慧體開放介面和許可權,決定權依然在後者手中。例如,你能想象微信,之後為所有 AI 助手開放介面嗎?
但現在已經有了嘗試,總歸是好的。

楊元慶和機器員工「樂享壹號」|圖片來源:聯想
在企業市場,聯想當天推出了「樂享企業超級智慧體」,透過聯想混合式 AI 基礎設施、基於企業私有資料庫和知識庫、透過模型工廠和智慧體平臺,企業可以開發通用及垂直行業解決方案,構建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應用庫或「圖書館」。
而聯想本身就是第一個「吃狗糧」的公司,「樂享」在聯想內部已經在產品、採購、銷售、服務等所有部門出現。
當天在現場,聯想也將這樣一個「集大成的員工」形象化了,請出來一臺人形機器人「樂享壹號」。雖然走路還有點慢,但這臺機器人還是在秀了一段太極、和 Boss 楊元慶合影之後,拿到了聯想的工牌,成為公司「首位矽基員工」。
02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僅僅 2 個月之前的 MWC2025 大會的媒體採訪中,我恰好有機會問了楊元慶,他如何看待 AI 智慧體作為未來重要入口,以及聯想做了哪些準備。
楊當時的回答是,目前聯想還是要先做好技術。
然後,就是 2 個月後的當下,聯想曝光了天禧和樂享兩大 AI 超級智慧體,分別瞄準了消費和企業端——老牌企業家的太極功力再次表露無疑。
甚至,楊元慶認為,聯想這家公司未來的核心,都已經產生了轉移:「可能今天大家認為聯想是賣裝置的,PC 也好,手機也好,伺服器也好。可能在未來我們就是一個以智慧體的業務為核心的企業。」
我甚至覺得,楊元慶的回答中,「可能」這兩個字完全可以去掉。畢竟,如果超級智慧體真得能給消費者和企業,帶來如此大的幫助和效能提升,一切硬體和軟體,都只能是圍繞智慧體展開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而已。

楊元慶手持全球首款卷軸屏 AI PC ThinkBook|圖片來源:聯想
AI 能幫助使用者,也能幫助企業,它是如何影響企業家的?楊元慶坦言 AI 在短期內帶來的最大影響,是「讓自己變得更忙了」。一個時代的開始,總會讓人有機不可失的激動、以及唯恐錯失機會的「FOMO」感。
能意識到 AI 重要性、並且有能力研發並構建 AI 生態的,除了中國公司,剩下的就要屬地球另一邊的美利堅合眾國了。顯然,除了 AI 的火熱,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也讓中國公司在出海上充滿了顧慮。
楊元慶認為,聯想的全球化結合本地化發展的出海模式,是最值得大家借鑑的模式。
而面對此前的關稅鬧劇,楊元慶坦言「怕的不是高關稅,而是不確定性」,端到端整合的「ODM+」的模式,以及全球資源本地交付的業務模式,讓聯想在面對複雜國際形勢的時候,還是可以遊刃有餘地來確保在各個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或許,這是也是在未來那個屬於 AI 的時代,所有全球化公司都要借鑑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