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雞廢了的孩子,困在名校裡…

本文轉載自:Miki粥(ID:mikizhou520),作者:mikizhou
有個朋友昨晚連夜飛去了美國…
因為他家小孩很要強,從美本讀到美碩,從TOP50讀到TOP10的藤校,想繼續申博。但申到PHD,爹媽不想支援了…
小孩氣到在視訊通話裡痛哭流涕,要死要活。朋友嚇壞了,馬上買了機票。
趕飛機的路上跟我吐槽,說不是不想支援孩子,是真的沒錢了。一方面工作調整,賺得沒有之前多,另一方面,2年藤校碩士已經花了小兩百萬…
如果米國穩健,還想咬牙堅持一下衝個博,最後搞定就業。結果這半年局勢驚心動魄,讓朋友徹底看明白了:中國娃想上岸米國,至少還得砸個五六百萬搞身份…
但是,小孩的職業目標是當老師。留在米國屬於中低收入,回國就算進收入高的高中賽道,一年30來萬也至少10年才能回本。
朋友真心不想再當冤大頭了…可沒想到小孩先崩了,鬧不活了。
這件事兒聽完我很無語——
好多爹媽把上大學、讀名校、考研考博當成衡量教育成功的指標,結果養出了很多高學歷的巨嬰。
成績不錯、讀書也勤奮,但就是從沒想過自力更生。像朋友的小孩,25歲名校讀博怎麼看都是人中龍鳳,但搞經費不是自己想辦法,而是靠對爹媽以死相逼…
學習是挺優秀的但心智發育基本為零,這樣的教育恐怕算不上成功。

學霸
有個國際學校的朋友跟說我說,這兩天面試的小孩有問題的越來越多,而且還出現低齡化。
深挖原因,她發現很多家長只看成績,甚至把小孩當成「生產成績」的工具,從來沒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對待。
認識一個小孩,父母都是大學教授。
從小就為教育做了精心規劃:三歲開始學鋼琴,小學英語講比賽,初中的時候送進當地最好的公立中學,因為英文好,在校內小有名氣。
但別人不知道她數學很一般,根本卷不過公立裡的學霸。
家裡給她找了最貴的老師一對一學奧數,但就是學不會,為此經常被爹媽罵。然而罵也罵不出來成績,高考名校無望,爹媽咬了咬牙把她送到了加拿大。
15歲到加拿大無依無靠,住的寄宿家庭也很冷漠,生病只能自己燒開水喝。她跟爹媽吐槽換回來的永遠是一頓罵:家裡花錢送你出國,一點兒苦都吃不了?
她只能死撐,一邊苦學一邊吃抗抑鬱藥物緩解焦慮,體重因此也從100斤長到了180斤。就這樣熬了5年熬到頭,拿下爹媽夢寐以求的藤校offer,專業還是她原本不擅長的理科…
然而就在爹媽以為happy ending的時候,她偷偷選好了加州一個連排名都沒有的學校,去讀神學。
她說,想到父母得知訊息時臉上絕望的表情,心裡笑出了一朵花。
學霸小孩接受不了,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也無法超越自己的父母。
有的是盲目選錯了專業,有的一路被父母各種安排,進了名校後失去了柺杖,自己不會走路了。
不僅是生活框架被固定死了,婚姻也基本被固定死了,人生大事基本沒決定權,要不就會被錢壓死,父母就像是老闆,一輩子要給他們打工,還全年無休。自己沒辦法超越他們,也不能反抗,深深的無奈感。
哪怕是再努力也會迷茫,還不能和別人說,基本沒人會理解,只會得到嘲笑和覺得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諷刺。
學渣
然而對精英二代來說,比拿到藤校大U、頂尖藝術院校的offer更難的,是怎麼從這些學校混到畢業。
根據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報告,所有四年制美國大學中,學生能在6年內畢業的比例只有60%,公立大學是57%。私立的非盈利大學好一些66%,私立盈利大學只有32%,畢業率是發達國家中最低的。
我聽過最誇張的故事,是有個家裡有錢的小孩,爹媽費盡心機給他爭取到了一個南加大offer,親自把他送到了校門口,但萬萬沒想到,爹媽轉身離開的同時,小孩也離開了學校。
一天學都沒上,留在美國吃喝玩樂瞎胡鬧。還以上學為名向家裡要生活費…
直到有一天學校把退學通知書寄到了家長的郵箱,這個秘密才終於被捅破,此時他已經在美國瞎晃了一年多…
幾百萬的投入打了個沒有迴響的水漂,氣得家長吐血但也無可奈何。
更常見的故事是進了名校壓力太大,無法完成學業,有的轉學、有的抑鬱、有的暴瘦得了厭食症,即便是咬牙堅持到畢業的年輕人,很多也陷入了迷茫——
讀的專業不喜歡,都是爹媽的喜好,畢業了也不想從事相關的工作,怎麼辦?只能在家待業。一邊啃老一邊重新找方向…
我有個名校畢業的朋友,活躍在精英圈裡是個角色,人脈資源不是一般的強。從小就小孩教育上面下了重注,牛小起步,小升初當媽的透過努力把娃定向投送到了六小強之中…
本來這樣讀下去挺好的,但才讀了一年,她身邊名校的同學朋友就捲起了送娃出國熱,把美高美初當成一條卷名校的捷徑。
朋友也按捺不住,把小孩送進了一所美高。之所以選這個學校,是因為畢業生不少藤校大U,聽說還不卷。
當時她不知道,保住升學率的都是華裔印度裔,在校外輔導班裡早捲上了天。
朋友臥佛了三年,直到要申請大學才發現小孩成績過於普通,藤校大U肯定是沒戲,挑來挑去也只能進了個前50的學校。
本來這樣也挺好的,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但選專業的時候家長又天真了一把,為了能讓小孩選個喜歡的方向,動用人脈關係,把他送到各種公司去實戰體驗。
其中有一家YC做科技投資,動動嘴皮子就是幾億美金。十幾歲的小孩根本抵禦不住這種揮金如土的誘惑,覺得這也太刺激了,課程都沒看上啥就選了經濟。
誰想到進了校門就哭了,經濟專揮金如土沒有半毛錢關係,天天都是上各種理論課枯燥且無趣,讀得苦哈哈的。
一度鬧著要轉藝術類專業,朋友不同意,一方面覺得折騰一方面也盼柳暗花明,畢竟經濟比藝術好找工作。
四年大學小孩熬得不行,畢了業不找工作在家賦閒了好幾年,最近聽說在申碩,又要去讀藝術專業了…
圖 | 弟弟在紐西蘭淘金@miki粥
高知家庭透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把小孩送進了教育的高地,結果呢?有錢有資源的二代們紛紛倒下了…
我曾見識過一個帝都高階局,裡面的家長人均清北,不是三代名流就是手握上市公司,小孩都被精心規劃過,都有海外名校傍身,畢了業不好好找工作,有的畫畫有的編曲,美名其曰搞創業,月收入不過一兩千塊…
好在父母也不指望他們養老,都有家庭託底。只求他們有個事兒幹,別閒出什麼病…
精英家庭擁有最前沿的認知、最好的資源、最多的選擇,還有最強的基因,按理說該培養出一批社會的中流砥柱,但——
過度追求學業的目標;從小精密地搞學業規劃;用無微不至的生活服務,把小孩和現實生活隔離…
導致下一代的人生目標極其單一,除了聽從父母的安排,考上一所好大學之外啥都沒有了,一旦這個目標倒掉或達成,他們的人生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END-
作者:miki粥 公眾號:Miki粥(mikizhou520)文末作者介紹: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推紅了"順義媽媽"一詞。個人公眾號:Miki粥(mikizhou520)
近期活動推薦
可預約直播場次如下,點選【預約】,開播提醒👇🏻
5月29日在上海,6月7日在深圳,我們會組織2場"留學機構深度線下探訪",本次會分別去上海和深圳2家各有特色,風格不一的【美本留學機構】和1家【語培標化培訓機構】。活動適合願意花時間、不喜歡流水線機構並且正在給孩子選機構的家庭。優先9年級及以上的家庭,歡迎掃對應的二維碼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