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財經》記者 鄒碧穎
編輯|王延春
未來十年,每年透過將個人基礎養老金部分每月提高20元至30元,實現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倍增”——2025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帶來了一份關於從“十五五”起推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倍增計劃的建議。
“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這一內容得到關注。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慶國也提出,建立普惠性農村基礎養老金制度,將養老金標準提高至500元/月;同時,對於60週歲以上未繳納新農保的農民,可按300元/月給予基本生活補貼,確保所有農村老年人能夠享受到養老待遇。
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林至穎建議,提高農民養老金,以擴大內需推動鄉村振興。林至穎表示,提高農民養老金對於擴大內需有立竿見影的效益。農村老人原本礙於消費力不足,壓抑需求省吃儉用,養老金的提升有助釋放消費需要,啟用消費鏈條。此外,減輕農民工贍養父母的壓力,令他們消費時減輕後顧之憂。
據悉,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可分為城鄉居民/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三大類。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主要是覆蓋農村居民和城市裡沒有正式工作的人群。民政部、全國老齡辦釋出的《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67億人,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45億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億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約6000萬人。
武漢大學財稅與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唐大傑介紹,參加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其中的基礎養老金,由中央確定最低標準,但亦有地方政府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比如,2024年全國最低標準是143元,上海達到1494元;廣東則為220元,提高了77元;而部分省份的基礎養老金並未得到地方政府的補貼。很多地區僅以全國最低標準執行,農民退休後的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

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是個人累計繳納養老保險費(累計15年以上)。目前有100元至2000元共12個檔次。參保人退休後可每月領取,計算方法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唐大傑指出,雖然農村居民可以繳費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但對於不少收入微薄的農民來說,有些困難。
繼2024年上調20元養老金標準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另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約1.21億人。保障中國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緩解農民工群體的後顧之憂,也值得探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電氣(蕪湖)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楊亦建議加快推進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2024年全國農村養老金平均水平為200元出頭,很多農村老人每月養老金100多元,受政策瞭解不足、參保意識不強、繳費能力有限等因素影響,大部分農村老人未及時參保或繳費檔次較低,其養老金水平較低。
張翼也表示,對於年滿60週歲的待遇領取人來說,當前的200元出頭的退休金相對較低。如果從今年起到2035年,每年將個人的基礎養老金部分每月持續提升20元,或在財政收入較好的年份提升30元,那就可以在10年內實現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倍增計劃。
張翼計算,到2035年,年滿60週歲的參保領取人的待遇水平,同時加上個人賬戶的積累,就有可能達到每月500元到600元。如果老年夫婦兩人每月能夠領取到1000元到1200元,加之房前屋後的菜蔬種植,就能夠維持基本生活。老年人口的生活實現自理,子女的生育意願就能轉變為現實,其消費預期就能夠提振,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就能夠調動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三箭勞務管理有限公司油漆工班組長陳雪萍也建議,加大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透過財政補貼等方式提高農民的參保意識。同時,政府也應逐步提高農村養老金的發放標準,建立養老金定期調整機制,根據物價上漲情況及時調整養老金金額。
全國人大代表、以嶺藥業董事長吳相君指出,目前,中國農村養老仍面臨著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等現實問題。他建議,公辦養老機構在履行兜底保障職能的基礎上,向社會開放空餘床位。鄉鎮養老服務中心積極開展協調指導、全日託養、居家上門等養老服務。
吳相君還建議,探索互助養老,推進老年活動中心、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建設,有條件的農村可設定助老崗位。政府補貼一點、集體承擔一點、老人自付一點、社會支援一點,增強服務的可持續性。此外,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相關要求,對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開展一次免費慢性病篩查,並對篩查出的患者及時進行治療和健康指導等干預。

責編 | 楊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