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推進城鄉保障並軌|《財經》社評

日前各大平臺給騎手上保險的新聞,引發了人們對於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一番熱烈討論。這對於規範用工制度,提升人們的福利意識,以及城鄉融合、區域經濟一體化及零工經濟常態化大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改進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相關討論中,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形成的城鄉兩套社會保障體系,已日益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職業新業態,需要穩步加以改進,並在適當的時機加以並軌。比如屬於城鎮職工標配的養老保險,有不少來自農村地區的騎手就認為“食之無味”,因為以後可能存在轉移接續難題,還會影響當期收入。
這裡面可能有資訊差的因素,因為不少騎手可能並不知曉,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並軌,國家已經開始推進異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以一定比例轉移結算進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賬戶,這無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騎手參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積極性。而隨著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並軌如期完成,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以一定比例異地結算劃轉肯定會很快提上議事日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騎手參與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積極性。假以時日,甚至可以考慮允許騎手提取住房公積金用於回縣城買房置業,因為畢竟目前四險或五險一金只能一併而非分拆繳納,所以應該考慮所有險種和公積金的轉移、接續和提取問題。
為了進一步提高騎手們參保的積極性,可以進一步提高劃轉結算的比例,甚至可以考慮將平臺公司繳納的部分也一併異地結算劃轉。考慮到幾代農民工對中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巨大貢獻,以及包括騎手在內的農民工就業地主要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無論是從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還是沿海反哺內地等諸多角度考量,這些“代價”還是應該支付的。當然,考慮到經濟的壓力和企業負擔,以及騎手們顧及當期收入的考量,國家層面應該從針對企業的稅收減免和優惠,以及針對騎手們的補貼等方面多分擔一些成本。
有了城鎮職工保險的加持,騎手享有的社會保障和公共福利水平無疑會有較大水平的提高,對於城鄉居民保險和城鎮職工保險,都有著巨大的充實作用。如果包括騎手等在內的農民工繳滿15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則可選擇領取城鎮職工養老金,無疑可以較大程度上提高他們未來在縣城養老的“實力”和意願,而這反過來又能大力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多層次的、更為均衡的城鎮化程序。
大力推進社會保障的轉移接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各方應穩步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縮小其與城鎮職工社會保障的差距,直至實現城鄉居民社保與城鎮職工社保的並軌。
當然,考慮到種種歷史和現實因素,週期不妨拉長一些,實行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在財力可持續的前提下推進城鄉保障並軌,屬於花小錢辦大事,有著較大的槓桿效應。當農村居民有了穩定的醫療和養老預期,解決了後顧之憂,廣大農民的消費潛力會得到更大的激發,一直以來被人們念茲在茲的巨大農村市場的需求會被有力撬動,擴內需和推進內迴圈也就有了強大而可靠的抓手。
考慮到農村人員主就業渠道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主要是在城市,而即使在鄉就業,由於農業產業化、集約化、機械化和高科技化的突飛猛進,農業和農村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純務農形態的就業也已日趨減少,未來純粹意義上的農民也將日趨減少,而轉變為“涉農”職工,所以城鄉社會保障並軌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城鄉保障並軌還必將有利於城鎮青年“下鄉”就業,真正實現城鄉人力資源雙向對流,促進城鄉融合,加快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的現代化。
未來當我們真正實現全國人民一張社保卡“走天下”,真正實現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在全世界範圍之內率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大同和共同富裕,則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感召力不言自明,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和垂範效應亦不言自明。
責編 | 楊明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