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發了一篇文章蛇年返鄉見聞:學校關停,光棍增多,年味消失,人口減少的鄉村將走向何方?引起網友共鳴,今天想從土地和人談談農村近些年的發展變遷。

土地
以前農忙時候,村裡絡繹不絕、人流如織,連學校都會放農忙假支援農業生產。當然農業生活是體力活,家裡能幹活的,基本上都需要下田耕種的。
自己到8、9歲的年紀,也需要到田裡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當然,像桂東南的丘陵山區,人多地少,像我們家總共才幾分地,都不夠吃,只能再耕種點別人家的田地。
原來耕種別人的,還需要給點租金,後來都直接給別人耕種,現在實在沒人耕種了,沒辦法只能丟荒了。
近年來,本姓叔輩年紀上來了,年輕人進城幹活了,除了少數婦女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超過90%的人家都已不種田,可能只會零星種點菜、番薯、豆角,然後再養點雞鴨。
為什麼大家都放棄了種植主糧呢?一是主糧,吃不了多少,市場買也不貴;二是辛苦,得守農時,工序很多,勞力不夠;三是耕種設施維護跟不上,導致需投入勞動成本更加高了。
像本村的基本沒有經濟作物種植,像大規模種植,可能都會集中在市區周邊的村屯,或者是耕作條件更好的地方。
如何更要大規模種植,需要土地整理資金,及協調村裡關係,關鍵還是要賺錢,別人才會考慮投資。
土地利用問題,確實是政府和村裡人認真考慮的問題。
人
現在留在農村的大概有幾類:
——留守老人:子女長期外出務工,獨自或與老伴留在農村生活的老年人,通常是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人群。
他們在生活中可能面臨勞動強度較大、醫療保健不便等問題,很多老人還要承擔照顧孫輩的任務。
——留守兒童: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處於義務教育階段,年齡在0-16歲左右。
這部分兒童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還可能面臨一些問題。
——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自己留在農村照顧家庭的女性。年齡一般在30-50歲左右。
她們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要承擔繁重的農活和家務勞動,還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同時面臨著精神負擔重、缺乏安全感等問題。
——部分中年勞動力:因各種原因無法外出務工的中年人。可能是因為自身技能有限,難以在城市找到合適工作;或者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顧、孩子需要陪伴,無法離開農村;也有一些人是選擇在家鄉附近打零工,或者繼續從事農業種植養殖等工作
——身體不健全的人:由於身體存在殘疾或疾病等原因,不適合外出務工,只能留在農村生活。他們在生活中可能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針對以上土地和人的關係,有以下問題:
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留在村裡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村裡的老人肯定不會希望下一代從事勞動生產,因為確實靠務農養家比較困難,需要具有一定技術、和資產和毅力,才能在村裡紮根下來,享受這山清水秀,守住故土。
加上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數量不足、素質不高,優秀教師流失嚴重,辦學條件差,教育教學設施落後。
現在年輕人也會在村裡建房和在城市買房之間徘徊,但大多數會選擇後者,因為無論是教育、工作、資源等等,無疑城市會更加有優勢。
當然,在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選擇返鄉創業、就業,為農村發展帶來了新觀念、新技術和新活力。
很多地方利用當地特色農產品,發展深加工產業,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一些有自然風光或民俗文化特色的農村地區,開發鄉村旅遊專案,吸引了大量遊客。
這或許為一些鄉村提供出路。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