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輔助駕駛市場迎來終局之戰,而供應商仍需“輸血續命”。
日前,佑駕創新(2431.HK)釋出公告宣佈以每股23.26港元配售680萬股,募資約1.58億港元。
其在公告中表示,2025年以來車企的智駕平權推動中高階輔助駕駛需求快速增長,公司承接的中高階輔助駕駛專案同比現在增長,專案並行開發對研發人力形成迫切的需求,本次配售的款項將保障其新頂點專案交付,新一代端到端技術的投入,以確保充足的現金流支撐其業務穩健運營等等。另一方面也為其L4自動駕駛業務iRobo提供資金支援。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佑駕創新在上市前已經進行了17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15億元。2024年12月,佑駕創新在港交所正式上市,發行價為17港元,募資超過6億港元。
在今年上半年,佑駕創新連續宣佈獲得了多個定點專案,包括長安汽車、上汽大通,以及某頭部自主品牌等多家車企,業務產品覆蓋中高階輔助駕駛域控制器,以及DMS和OMS智慧座艙解決方案等。
上述定點專案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陸續開始量產交付,無疑為其後續的業務增長帶來了利好,但短期內難解燃眉之急。
早幾年,中國乘用車基礎輔助駕駛市場的大規模普及爆發,以佑駕創新為代表的部分供應商在這一輪競爭中殺出重圍,並同步實現了業績快速增長與量產規模交付。但整體來看,各大供應商們的生存危機並未完全解除,持續虧損的局面下短期內仍需依賴外部“輸血”來支援運營。
以佑駕創新為例,截至2024年12月31日,佑駕創新已經累計為35家車企展開了量產工作。2021-2023年,佑駕創新的收入分別為1.75億、2.79億、4.76億,2024年營收6.54億元,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了37.4%。
不過截止2024年底,其還未完全止虧,2021–2024年間,其虧損分別為1.397億、2.21億、2.07億、2.28億元;經調整後的淨虧損分別為1.31億元、2.06億元、1.85億元、1.67億元。好訊息是,經調整虧損淨額收窄,並且該年度實現了毛利1.05億元,同比增長了54%。
在此之前,佑駕創新還公告宣佈出售旗下全資子公司湖南佑湘51%的股權,該子公司主要從事車路協同相關業務,公告資料顯示其還處於虧損狀態。
分業務結構來看,佑駕創新的業務收入主要分為智慧駕駛解決方案、智慧座艙解決方案和車路協同業務,2024年的收入佔比分別為73.9%、15.9%以及9.7%。其中2024年佑駕創新的智慧座艙業務實現營收1.0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830萬元有了大幅增長。
但從上來看,智慧駕駛解決方案依舊是其核心主力業務,佑駕創新的智慧駕駛解決方案主要分為了L0-L2級別的iSafety系列,以及L2+級的高階輔助駕駛方案iPilot系列。
截止2024年底,佑駕創新的智慧輔助駕駛業務依舊以iSafety系列為主,佔公司全年總收入的佔比高達60.7%。
根據其披露訊息顯示,其基於地平線征程6系列晶片平臺面向高階市場的iPilot 4系列已經獲得多個專案定點。對佑駕創新來說,無論是業務發展還是市場競爭所需,其高階輔助駕駛方案業務還需要加快量產落地步伐。
2025年以來,比亞迪、吉利、長安、奇瑞等一線自主品牌相繼落地普惠性的中高階輔助駕駛戰略,整個主戰場已經從基礎輔助駕駛市場轉移至NOA高階市場。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資料顯示,2025年1-5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配置城區NOA(含軟體選裝)交付新車90.22萬輛,同比增長152.50%。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預計,2025年國內市場乘用車前裝標配NOA(領航輔助)將有機會突破20%大關。除了高速NOA市場的快速爆發,城區NOA的搭載量在2026年將有望突破10%這一關鍵拐點。
而佑駕創新也在公告中明確表示,接下來將重點推動中高階智慧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規模化應用。而對於本次配售所得融資額度的分配中,此次配售募資的40%款項將用於提升集團智慧駕駛解決方案功能表現及滿足快速增長的中高階輔助。30%用作L4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技術升級,支援載人載貨自動駕駛場景的商業化落地。
事實上,智慧輔助駕駛市場的競爭終局在下半場的高階賽道。2025年開始,伴隨著端到端/大模型的技術升級和量產競跑,在市場畫下了一道明顯的分水嶺,部分頭部玩家開領先瞄向了L3的新高地。
除了車企自研部分,以華為乾崑智駕、Momenta、元戎、卓馭等方案供應商已經出現領跑。而對於二線梯隊供應商來說,尤其是還未真正進入城市NOA核心賽道的中小企業來說,生存空間還將急劇壓縮。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認為,未來的第三方輔助駕駛供應商的數量將快速收斂,而有望在高階賽道實現大規模量產並站穩市場的大概在4-5家。
接下來,預計來自車市的輔助駕駛平權的降本壓力還將進一步加劇,而各大供應商們的專案爭奪無疑也更加激烈,即便是換來市場份額,但能否形成真正形成“盈利”能力,一切還是未知數。
近兩年以來,中國自動駕駛行業掀起了IPO熱潮,佑駕創新等多家企業已經成功上市,但從業績披露情況來看,尋求業務進一步擴張和扭虧為盈依舊任務艱鉅。
對供應商們來說,要想維持下半場的“參賽”資格,不僅需要持續的技術迭代以緊跟行業技術趨勢,並獲得更多的專案大規模量產來實現業務規模的進一步增長,更主要的還在於,需要獲得足夠的資金以及資源支援。
正如佑駕創新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當前產生虧損主要由於仍處發展階段,並未完全實現規模效益,且根據目前發展計劃及管理層估計,預計2026年之前不會產生任何淨利潤。
往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