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汽車智慧化的核心賽道,中國市場車端前裝感測器在過去幾年時間已經陸續完成國產化替代。但,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以及玩家數量的持續增加,盈利能力依然堪憂。
上週,作為國內車端前裝感測器賽道的頭部供應商之一,海康威視釋出了2024年度財報。資料顯示,海康威視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924.9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5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9.7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10%。

截圖來自海康威視2024年度財報
從視覺(可見光、紅外攝像頭)和非視覺類感知(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等)來看,目前,海康威視已經佈局了多個行業,傳統的安防監控、交通、工業、消費、醫療、教育、商業、金融以及汽車前後裝等領域。
其中,汽車電子板塊所屬的創新業務繼續保持高增長,為公司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公開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海康汽車在收購森思泰克基礎上,已經完成了構建從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到控制器一條線的能力。
財報披露資料顯示,2024年,海康汽車電子業務收入39.19億元,同比增長44.81%,是所有披露的分業務板塊收入中增速最快的。對公司整體的業務貢獻佔比,從2023年的3.03%進一步提升至4.24%,但仍落後於機器人、智慧家居以及熱成像業務。

截圖來自海康威視2024年度財報
在市場端,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隨著智慧輔助駕駛(尤其是高速、城區NOA)前裝搭載率的持續攀升,帶動相關感測器市場增量不斷放大。
2024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含免費選裝促銷)NOA交付197.47萬輛,同比增長162.31%。其中,單車7V及以上搭載配置帶動相應攝像頭模組搭載量同比增長84.38%。
毫米波雷達部分,全市場(支援L0-L2)2024年前裝標配搭載量同比增長28.10%;其中,5R/6R配置搭載量同比增長53.19%,同樣是受益於高速、城區NOA搭載量的持續攀升。
從市場份額來看,目前,在ADAS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賽道,海康汽車電子都處於頭部第一梯隊供應商陣營;不過,汽車電子業務在增收的同時,仍面臨不小的盈利壓力。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汽車電子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控股子公司海康汽車技術(石家莊森思泰克的子公司)在2024年實現營收34.64億元,淨利潤僅為2,369.50萬元,淨利潤率不足1%,僅為0.69%。
這個數字,和幾年前相比,更是出現下滑。
資料顯示,2023年2月底正式並表海康威視的森思泰克,2023年3-12月的營收為5.9億元,淨利潤1555.97萬元(淨利潤率不到3%);相比而言,2022年淨利潤率也僅為3.3%左右。

而隨著海康汽車電子與森思泰克的(重組)合併,前者以全景環視、泊車以及後裝為主的車載攝像頭業務,顯然並沒有藉助多感測器業務佈局觸發1+1>2的效應。
另一組資料更是驚人。截止2025年3月31日,海康汽車技術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94.26%;就在今年4月,海康威視釋出公告,緊急為上述子公司提供15億元的財務資助。
正如海康威視在投資者互動中所說,“汽車電子裡面乘用車前裝是最大的一塊,怎麼能讓它更好地來盈利,怎麼在產業的發展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是我們一直在在努力的。”
實際上,過去兩年,海康威視在整體策略上,希望業務往擴張模式發展,但到去年下半年開始調整,對於毛利率好的產品線持續投入,對於毛利率差的開始做一些調整,甚至適當收縮。“從過去以收入為中心的模式,轉到了以利潤為中心。”
該公司此前也明確指出,毛利率改善也與行業的競爭有關係,如果行業的玩家都還要卷,毛利率肯定會繼續下降。而在汽車電子領域,尤其是感測器賽道,更是如此。
以同樣將車載攝像頭作為主營業務之一的歐菲光為例,2024年實現汽車電子產品收入23.99億元,同比增長25.73%。不過,業務毛利率僅為8.70%,更是較上一年度下滑6.15個百分點。
目前,歐菲光的車載攝像頭產品中,已量產包括2M前視三目、8M前視雙目;3M和8M側視後視;1M、2M及3M環視以及2M電子外後視鏡攝像頭,艙內DMS和OMS攝像頭。其中,高階的高畫素8M前視單目方案及8M DMS和OMS攝像頭也已量產。
此外,和海康汽車電子相比,歐菲光還具有上游供應鏈的優勢。比如,此前收購的富士天津,已經在車載前裝領域量產各種規格的ADAS鏡頭,海外客戶專案也已經陸續定點和量產。
按照歐菲光的說法,公司逐步對產業鏈進行深度整合,佈局垂直一體化產業鏈,主要產品的關鍵原料已實現部分或全部自產,從而在成本控制、質量一致性等方面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
然而,盈利陷阱,同樣無法避免。
目前,歐菲光旗下主營車載攝像頭業務主體的安徽歐菲智慧車聯,依然為虧損狀態。資料顯示,2024年上述主體實現營收18.23億元,全年虧損5,499.90萬元。
另一家涉足車載攝像頭領域的上市公司—宇瞳光學更是直言市場風險的惡化。今年初,該公司正在申報定增預案,擬投資3.3億元進行車載鏡頭和汽車光學部件的擴產。
目前,該公司的主要直接下游攝像頭模組客戶包括海康威視、銳明技術、華銳捷、豪恩汽電、晶華光學、同致電子等,終端上車品牌包括比亞迪、豐田、大眾、廣汽、吉利、長城、長安、五菱、日產等。
不過,該公司指出,光學鏡頭作為安防監控、汽車視覺的核心部件之一,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後續,可能導致產品終端銷售價格下降、拉低行業平均毛利率、結構性產能過剩等, 進而影響到公司未來的經營業績。
此外,在海康汽車電子佔據先機的毫米波雷達賽道,同樣競爭激烈。除了類似承泰科技這樣的中小規模玩家的競爭(兩家都在比亞迪供貨),還要面臨來自德賽西威、埃泰克、豪恩汽電、經緯恆潤等體量更大的Tier1供應商的挑戰。
而在過去一年時間,包括博世、大陸集團、海拉以及安波福、法雷奧等傳統汽車毫米波雷達玩家也沒有“放棄”市場。不管是4D成像雷達的佈局,還是本地化技術開發和供應鏈最佳化,都在持續進行中。
與此同時,下游車企的價格戰仍在持續。
按照一些公司的說法,新能源汽車行業因競爭日趨激烈而出現大幅降價,則存在將競爭壓力傳導至上游供應鏈的風險。同時,疊加下游市場需求變化較快,產品開發週期逐步縮短,也是不小的挑戰。
拓寬產品線,無疑也是一種選擇。去年6月,森思泰克正式面向車載前裝市場推出96線雷射雷達和192線雷射雷達產品,此前,該公司在AGV、交通等多個領域已經實現出貨。
同時,價格戰策略依舊是拿手戲(此前,在毫米波雷達賽道也是如此)。按照該公司官網披露的資訊,「三位數」價格是此次車載雷射雷達釋出的亮點之一。
相比而言,目前,國內兩家頭部車載雷射雷達公司,今年的出力出貨產品型號價格也僅僅是下降至200美元左右。不過,截至目前,在公開資訊渠道,森思泰克還沒有任何獲得雷射雷達前裝定點的訊息釋出。
此外,海康汽車電子也希望從傳統感測器(硬體)、泊車系統繼續向行泊一體等更高階輔助駕駛功能拓展。2022年,該公司曾與初創公司AutoBrain(奧特貝睿)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作開發行泊一體系統。
公開資訊顯示,AutoBrain的創始人之一Yolanda Du(杜垚瓊),是UC Berkeley博士,特斯拉無人駕駛第一代核心研發工程師;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彭永勝和李明喜,則是六屆中國智慧駕駛挑戰賽冠軍的猛獅團隊核心成員。
不過,到目前為止,鮮有該公司在前裝市場拿到專案定點和交付量產的資訊(期間,海康威視曾拿到睿藍汽車的專案,基於TI平臺開發)。此外,今年3月,因為一起勞動爭議案沒有按期執行給付金額,作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杜垚瓊還被採取了限制消費令。
但,海康汽車電子仍在尋求突破。
就在上週,4月15日,德州儀器與海康汽車、斑馬智行共同釋出行業首款基於TDA4VH單晶片艙行泊一體化產品—海康汽車艙駕一體控制器。在具體方案部分,基於5V5R(1 顆前 800萬攝像頭+ 4顆300萬魚眼),最高支援主動變道HWA的L2+功能。
其中,“助力客戶能夠把產品推向海外”成為這場宣傳活動的亮點之一。同時,考慮到斑馬智行的主力客戶只有上汽一家,後者也是海康汽車的主要客戶之一,大機率專案會落地在上汽。
不過,目前,在中國市場,TI的方案正在被邊緣化。一方面,TDA4平臺的開發配套完善度遠不及其他同行;另一方面,高算力方案商也在不斷下沉,推出更多有競爭力的產品搶佔價效比市場。
同樣,海外市場也並非一片坦途。一方面,傳統外資供應商正在嘗試用更高性價比的中國方案實現“反向出海”,來穩固自己的大本營;另一方面,海外法規准入,對於中國供應商來說,也是一道坎。
而在中國本土市場,NOA為代表的新興細分市場正在成為主流,相比而言,僅支援主動變道的HWA實際上有些“夾縫求生”的尷尬處境。“如果不上NOA,配置一些基礎安全功能就可以”,正在成為新車配置的常態。
一組來自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的資料,或許能夠驗證上述邏輯。2024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ALC(自動變道輔助,不含NOA)僅交付51.69萬輛,同比增長不到20%,佔HWA功能總交付比重的不足15%。
殘酷的現實是,對於技術能力還無法達到NOA水平的供應商來說,ALC看起來是一種漸進式的功能演進過渡,但顯然無法成為市場的主流,更不能帶來“爆款”效應。
此外,輔助駕駛整體方案供應商仍處於盈虧平衡的前夜,考慮到後續技術迭代和市場競爭,投入產出何時能進入正向迴圈週期,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以去年港股上市的新貴—佑駕創新為例,2024全年營收6.54億元,同比增長37.4%。其中,作為營收主力的智慧駕駛解決方案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5.2%至4.84億元。
2024全年,該公司實現毛利1.05億元,同比增長54%;毛利率為16%,較上一年度提高1.7個百分點;經調整虧損淨額從2023年的1.85億元收窄9.8%至1.67億元。不過,此前,在招股說明書中,管理層估計,2026年之前不會產生任何淨利潤。
實際上,對於汽車智慧化產業鏈的上下游成本壓力傳導問題,佑駕創新的招股書中也明確指出,“現有目標客戶,特別是汽車整車廠,對供貨商擁有強大的議價能力;公司可能面臨汽車整車廠的持續定價壓力,要求降低價格。”
事實上,15-20%左右的毛利率已經是汽車智慧化零部件賽道的常態,這意味著,如果要實現盈利,就必須要進行成本的大幅控制(比如,研發投入),同時,還要不斷擴大交付規模。
這意味著,對於現有主營業務毛利率超過40%的海康威視來說,作為創新業務的汽車電子產品,是否具備預期的盈利貢獻能力,依然還是一個未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