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說這6句話,保證你不再吼孩子!心理學教授推薦話術,太絕了!

文章來源於窈窕媽媽,作者窈窕媽媽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出現情緒危機,很大一部分和人們對情緒的反抗有關——否認它,或者極力想要做些什麼消滅它,但往往結果是情緒愈演愈烈。

比如吼孩子這件事,幾乎所有媽媽都經歷過。明明知道吼孩子不好,但情緒一上頭,還是很難控制自己的大腦,傷害孩子的話脫口而出。
每每看到孩子被吼以後一邊哭一邊過來湊著求原諒的樣子,我們也總是會後悔。
確實,情緒都會有控制不住的時候,偶爾吼孩子也並不是不可饒恕,而且,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父母,而是能不斷學習和成長的父母。
今天跟大家分享6句心理學語言,每天跟孩子說一遍,幫你戒掉吼叫,用溫柔的力量培養自信、有安全感的孩子。
“你不是故意惹媽媽生氣的,對嗎?”
孩子大部分“不聽話”的行為,背後藏著的,其實是未被滿足的需求,比如,他可能是想引起關注,也可能是能力不足,還可能是沒辦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6歲前的孩子,對行為的因果關係理解有限,那些看起來是故意“作對”的行為,很可能是出於本能或模仿。
這句話能幫我們跳出指責模式,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孩子此刻需要什麼?”
比如孩子打翻牛奶,可能是想自己倒水卻控制不好力度。
這時候說:“媽媽知道你想自己來,下次我們慢慢試”,比吼“你怎麼總闖禍”更有用。
“媽媽現在有點生氣,但我們一起深呼吸好嗎?”
情緒會傳染,父母的怒火會瞬間啟用孩子的“逃生模式”(大腦杏仁核過度反應),導致他們要麼對抗、要麼僵住,根本無法理性思考。
神經科學證實,當父母情緒激動時,孩子93%的注意力集中在觀察你的表情和語氣,只有7%能聽到道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說什麼,幾乎是沒什麼用的。
這句話幫助我們主動承認情緒並邀請孩子共同冷靜,既示範了情緒管理,也讓孩子感受到:“即使媽媽生氣,也依然愛我。”
“你剛才做得很好,比如……”

心理學中的“積極反饋效應”指出,具體表揚比批評更能激發孩子內在動力。
例如很多孩子寫作業拖拉,但中途主動收拾了書桌,可以說:“今天書桌整理得特別整齊!”
研究發現,孩子每接收到1次批評,需要5次正面反饋才能平衡心理傷害。
而我們表揚的重點在於“具體化”:不說“你真棒”,而是“你剛才主動幫弟弟拿紙巾,媽媽看到你很有愛心”。
“犯錯沒關係,我們想想怎麼解決它。”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發現,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遠超成人想象,但前提是感受到“安全試錯”的環境。吼叫會讓孩子因恐懼而掩蓋錯誤,失去反思機會。
比如孩子弄髒牆壁,與其吼“說了多少次不準亂畫”,不如說:“牆面髒了有點麻煩,但我們一起想想怎麼清理?下次可以在紙上畫嗎?”
教育的目標不是讓孩子“認錯”,而是引導他們“成長” 。
“媽媽永遠愛你,只是不喜歡你剛才的行為。”
孩子怕的不是批評,而是對“你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恐懼。
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幼兒期的核心任務是建立“基本信任”,若幼兒常常因其行為被否定了 整體價值,會形成“我不值得被愛”的深層自卑感。
這句話將“人”與“行為”分離,讓孩子明確:“你的價值不會被任何錯誤撼動。”尤其適合在孩子闖禍後說會更讓孩子感到安全,比如打架、撒謊時。
“你希望媽媽用什麼樣的語氣和你說話?”

這句話巧妙地把溝通主動權交給孩子。心理學實驗顯示,當孩子參與規則制定時,執行意願提高70%。
比如孩子沉迷遊戲,可以先問:“你希望媽媽提醒你,還是鬧鐘提醒?”孩子若選後者,下次提醒時就說:“你定的鬧鐘響了哦!”
尊重孩子的選擇權,能減少權力對抗,培養責任感 。
寫在最後:
改變吼叫的習慣,本質上是一場為人父母必要的學習和修行。
這些句子不是咒語,而是能夠幫助我們轉念的“心理錨點”。
當我們情緒即將失控時,它們能像安全帶一樣拉住你,讓教育迴歸理性與愛。
我們需要永遠記住的一點是:
孩子不會記住你吼了什麼,但會永遠記得吼叫時你的表情,和那一刻席捲而來的恐懼與孤獨。
從現在開始,用這6句話幫助孩子建立內心的安全感,你會發現,溫柔和理解,遠比吼叫更強大。

安利時刻
這幾年,我經常被問30+歲不想上班,想做副業,但找不到方向? 怎樣把個人技能和經驗變成個人事業?如何做個人品牌IP?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於是我搞了個「不想上班新出路」成長創富交流群,現在已經有500+多個夥伴在啦。在這個交流群,你可以獲得
• 【副業/個人品牌/自媒體IP/一人公司】等心法
• 交流副業/個人品牌IP經驗
• 更多個體新職業賽道和機會
限時領取,兩大福利
✅《100個個體新職業清單》
✅《職業保質期測評解讀》
【進群方式】
掃碼新增社長梁老師微信,由他邀請進入專屬社群
請備註:新出路

作者:窈窕媽媽
來源:窈窕媽媽
編輯:紫幽

前途無量,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