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個身體訊號,是在求救,父母要重視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芒來小姐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前段時間,我遇到了一個有點棘手的諮詢案例。
15歲的來訪者喬喬,喜歡用圖釘、刀片扎胳膊,留下一片肉紅色針眼、劃痕。
她的父母發現孩子的異常舉動後,十分焦慮和擔心。
查孩子書包、杜絕一切尖銳物品、輪番說教、警告孩子別這樣……
試了很多辦法,喬喬不但沒有好轉,還因為父母的阻止開始加重。
父母只好帶著喬喬一起來做心理諮詢。
我發現,有像喬喬這種經歷的,不是個例。
據穀雨實驗室報道,一篇2017釋出的論文測算顯示,中國大陸中學生非自殺性自傷總體檢出率為27.4%。
也就是說,每10個孩子裡,可能就有2-3個孩子出現自傷傾向。
這些孩子,都有一顆飽受傷害的心;
他們背後,也有一對迷茫痛苦的父母。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能讓孩子走出「自傷」,恢復健康的家庭關係呢?

孩子傷害自己
是在“自救”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孩子為什麼要傷害自己?
一種原因是:孩子傷害自己,其實是在攻擊父母。
他們的攻擊性因父母而起,但不敢對著父母發出來。
轉而厭惡這樣脆弱無力的自己,向內攻擊自己。
喬喬媽媽就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愛跟自己說話。她幾次詢問孩子胳膊上的傷口哪兒來的,什麼都問不出來。
媽媽很著急,喬喬卻無動於衷。
她淡定地告訴我:“我偏這樣做,才能讓她著急。”
原來,以前的喬喬很乖。
最愛吃的蛋糕、最喜歡的玩具、養了2年的兔子……
只要父母說“送”,喬喬不會說一個“不”字。
她知道,自己不能反抗,否則就會被懲罰。
早年,她不同意父母把自己的東西送人,結果被斥責“不懂事”,還被罰站。
但,她對父母的不滿和憤怒並沒有因此消退。
於是,喬喬開始間接反抗:父母看中成績,她就故意考差;父母越想跟她溝通,她越沉默。
後來,連這種間接反抗都要被父母控制。
他們開始頻繁哭訴:養大喬喬有多麼不容易,為什麼她就是不懂事……
喬喬覺得,父母是在道德綁架自己。
某次在飯桌上,她當著父母的面,用易拉罐的拉環割自己的手。傷口滲血了,父母看到後很驚訝,問她“怎麼弄成這樣”?
她很想告訴父母:這是我故意割出來的,就為了氣你們,是你們逼我傷害自己的。
但一想到這個回答會被父母斥責,她就撒謊說:“不小心割破了。”
現實中,父母的強勢,讓喬喬覺得自己“很弱”。
既然不能反抗對方,她就開始用自傷這種方式,來懲罰軟弱的自己。
喬喬內心對父母的憤怒,轉化成了對自己的攻擊。
總結來說——
當孩子的反抗通道都被父母堵住時,TA就會把自己當成洩憤的“沙包”。
除了攻擊父母,孩子自傷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
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喬喬的同學小柳也有自傷傾向,傷痕被媽媽發現後,去了兩次醫院。
小柳的父母非常忙,而且分居多年。媽媽工作早出晚歸,顧不上照顧他。
小柳說,自己之所以自虐,是發現每次生病,媽媽都會放下工作帶他去醫院。
他用傷害自己這種方式,來留住媽媽的陪伴。
可第三次去醫院時,小柳媽媽不耐煩了。
丈夫從不打錢回家,她獨自撫養小柳,生活壓力很大,負面情緒也很重。
這個為了謀生一天只睡5個小時的女人,精神已經接近崩潰,小柳的自殘是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實在不想看到小柳的傷口,於是把小柳推給爸爸,爸爸更不耐煩,要小柳自己去醫院。
小柳不去,爸爸請護工陪護,但小柳想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於是自傷更加激烈。
小柳爸爸快崩潰了,因為小柳開始用自己來威脅他們給錢。
要500,只給300,小柳就當著他的面,拿刀片劃胳膊。
一次小柳爸爸吼他:“要死就死外面去!”
吼完小柳真的要跳樓,爸爸把他拉回來鎖房裡,在門外給小柳跪下了。
小柳的父母被孩子的自傷行為嚇壞了。
但喬喬能理解小柳,她說:
“他想要的不是錢,是爸媽都不管他,他心裡不舒服;
虐一虐,給點錢,心裡會舒服一點。”
自傷,是孩子的“補償”。
現實過於痛苦,而孩子又沒有出口時,自虐刺激大腦,啟用杏仁核、海馬體,產生內啡肽等使人感到愉悅的物質;
父母發現傷口後,如臨大敵、細緻入微的關注,也讓孩子感受到久違的關愛。
也就是說——
孩子會把自殘行為,當成呼叫父母的“按鈕”。
如果一個孩子以自傷為“樂”,往往是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做,爸媽眼裡才容得下自己。

發現孩子自傷時
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如果你發現,孩子胳膊上有自己故意劃下的紅痕;或者,孩子對疼痛上癮,身上總有青青紅紅的傷口。
這意味著,孩子心裡藏了很多說不出口的心事,渴望宣洩壓抑、想要得到補償。
但很多情況下,父母面對孩子的自傷,容易過激反應。
就像喬喬和小柳的媽媽——
粗暴地阻止、不停地講道理、要求孩子馬上改。
但這會讓孩子覺得:你根本不懂我到底想要什麼,但我這樣做,能讓你關注我。
於是,他們的自傷行為變本加厲。
其實,父母更加恰當的做法是瞭解清楚——為什麼自己越是阻止,孩子越停不下來?
面對孩子自傷,感到驚恐、害怕、憤怒是人之常情。
但也要思考:是不是自己壓力太大、太希望孩子快點變好了?
拿喬喬媽媽來說——
自從發現女兒自殘,她就很害怕看到女兒的傷口。
但她總得幫女兒上藥,每次上藥之前,喬喬媽媽都得深呼吸好幾次。
有一次,她終於忍不住了,問女兒到底有完沒完,為什麼要用這個來折磨自己。
女兒也開始情緒激動,把媽媽推搡出來,拒絕溝通。沒過幾天,喬喬媽媽又在女兒手上發現一道新的劃痕。
她嚇到了,過來找我諮詢:到底應該怎麼辦?
我問她是不是很想女兒早點好起來,她說是;
我又問她發現自己如果過於焦慮,是不是對女兒好轉沒有幫助,反而在激化矛盾?
她聽懂了,那次諮詢後,開始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
先讓自己穩定下來,才能接住孩子。
之後再給孩子上完藥後,她會哭一場宣洩壓力,也會找我溝通。
就這樣熬過了最初的憤怒、焦慮、自責,她現在最大的情緒是迷茫。
“我心裡很慌,但儘可能不在孩子面前因為這件事情而失控。”
有時實在苦悶,她選擇出去旅旅遊、散散心。
這樣做了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喬喬開始自己給自己上藥了。
當她展現出自己能“兜住”情緒壓力的一面時,孩子對抗的心態也在慢慢發生變化。
自傷行為沒有繼續惡化,有時候,喬喬還會主動找父母聊幾句。
親子雙方溝通的可能性增加,孩子痊癒的機率就在增大。
孩子自傷的解決之道
支援性的應對方式
如前文所言,父母發現孩子自傷時,最開始要注意——
調整好心態,先提高自己的情緒涵容力;自己穩定下來,才可能幫助孩子穩定下來。
做到這一點之後,接下來有挺長的路要走。
對於父母來說,還要盡力給孩子創造兩個條件:
第一,允許孩子表現出一些“攻擊性”。
自傷被發現,有的孩子會口不擇言、不服管教、表現激烈。喬喬就是如此,剛開始,媽媽一碰她的傷口,她就會哭、吼、大叫。
喬喬媽媽被這個過程折磨得很憔悴,乾脆把她帶到洗手間,關上門說:
“你如果心裡難受想吼,對著洗手間的鏡子,大聲吼出來。”
吼出來後,喬喬發現自己的心態有所好轉。
知道媽媽就在門後聽著,但不阻止,這讓她心情好多了。
父母順應孩子表達出攻擊性,其實就是在給孩子“順毛捋”。
這是一種極好的共情方式,包含著無條件的接納與看見。
剛開始可能很難,多捋幾次,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接納,會慢慢變得溫和。
第二,有規則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可以不必透過自傷來補償自己。
如果孩子故意利用自傷,來達成自己的心願,父母不要被這種敵意嚇到,而是更要去關注自己和孩子互動過程中,孩子為什麼走到了這一步?ta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表達呢?
接著嘗試著認真地對孩子交流:
你還記得第一次傷害自己,是發生了什麼?
每次你想傷害自己,你都在想什麼?
你受傷了,我很難過,我會給你包紮傷口,帶你看醫生。但如果你是想跟我要一個東西,傷害自己沒有用,你得直接說出來或者寫下來,和我們商量,你可以試試看嗎?
溫和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在心理學家科胡特看來,是一種“不含敵意的堅決”。
這種堅決可以打消孩子的僥倖心理,讓他們意識到:
爸媽不是我的敵人,也不是我的僕人。
我不必對他們懷有敵意,他們是願意幫助我的。
在小柳又一次想透過自傷來問父母“要錢”時,小柳媽媽嘗試問了他這些問題。
小柳哭著說:“反正你們根本不愛我,我拿到錢,還能在網上充錢,讓別人陪我玩遊戲。”
小柳媽媽這才知道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其實一直以來孩子想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但她確實也無奈,她跟小柳說:
“媽媽懂了,你希望我們陪在你身邊。
我接下來會盡力做到,但也希望你給我一點理解,畢竟媽媽需要工作,我也會跟你爸爸溝通,讓他抽出時間來陪你。”
小柳有點半信半疑,好在接下來的幾周裡,小柳父母都開始遵照承諾來醫院陪護,給小柳帶他喜歡的漫畫,還喊了他的同學一起。
同學們離去時,對小柳說希望他早點回到學校。
父母和同學的關心,讓小柳也開始對自己的自傷行為,有了一層反思和自省。
原來,自己的需求是有希望透過溝通來達成的,自傷可能讓自己離正常生活越來越遠。
 寫在最後 
自殘、自虐的孩子,很可能並不想傷害自己。
撕掉嚇人的“障眼法”外殼,你會看到一個個瀕臨崩潰的靈魂。
他們淋了雨,卻用錯的方式給自己撐傘。
對於父母來說,一個重要的原則是——
看到孩子這些自傷行為背後,是在向自己傳遞什麼訊號。
如果孩子因為被過度控制而困擾,就要想辦法給他們營造自由生長的空間;
如果孩子因為關注不夠而痛苦,那就要學會給到他們更多的關愛……
隨著調整,如果孩子自傷的頻率在降低,說明父母的支援確實生效了。
當然,也存在比較嚴重的情況,是孩子依舊遲遲不見好轉。
父母可能會感覺無能為力,為什麼自己做出了改變,孩子卻還是原樣。
這個時候不要忘記,我們可能需要一些專業支援,如醫院、諮詢師、藥物治療……
總而言之,不低估自身的力量,也別忘記向外界尋求幫助的必要性。
孩子和父母才可能一起,走出「自傷」這場暴風雨。
「在看」+「轉發」願你我都能支援孩子度過人生至暗時刻,用共情和涵容託舉他走向未來♥
推薦閱讀
武志紅作品集(7冊)套裝
點圖片可直接購買
作者介紹
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婚姻家庭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