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
“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布穀媽媽
來源:布穀媽媽(ID: yugu005)
朋友跟我說,自家兒子才7歲,已經非常“叛逆”了,還動不動就跟她“冷戰”。
她現在處於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繼續摁著孩子吧,等他到了青春期,還不知道要逆反成什麼樣;好聲哄著吧,他又實在是氣人。
朋友的日常育兒方式,是以“吼”為主,吼了還不聽,就直接上手了。如今兒子越大,就越跟她對著幹,很是令人頭疼。
朋友常調侃說,別等孩子還沒到青春期,她就先被氣“死”了。
我也一直勸朋友,別動不動就朝孩子大吼大叫。
因為當孩子的大腦感受到威脅時,它會產生3種反應:戰鬥、逃跑或呆住。
不同的反應,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常被吼”和“沒被吼”的孩子,20年後,人生差距有多大?
01
逃跑
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弱一點的孩子,他的大腦可能會選擇“逃跑”。而逃跑,容易讓孩子形成以下性格:
1. 撒謊
大腦“逃跑”的一種方式,就是躲避責任。
做錯了事,為了不讓你發現,或者為了不被指責,孩子會選擇撒謊:“我沒有,不是我弄的。”
當然,小一點的孩子撒謊,並不是道德問題,他只是單純地為了避免被懲罰。
但如果大一點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識後,還形成愛撒謊的習慣,那父母管教起來就會比較困難。
2. 習得性無助
如果孩子做錯一點事,父母就朝他大吼大叫,那孩子就會像習得一門本領一樣,習得性無助,也習慣性妥協、討好。
他內心會比較敏感,也很自卑,生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也生怕別人指責他、批評他。
他性格還會比較軟弱,喜歡討好別人,只為了讓別人對他好一點,不要傷害他。
02
戰鬥
有一類孩子,他天生比較好強,大腦一遇到威脅,就立馬做出防護。這類大腦愛“戰鬥”的孩子,他一般有以下性格特點:
1. 逆反
我見過一個男孩,從小被打罵到大,但他卻是“越挫越勇”,沒有一頓教訓是長了記性的。
父母兇他,他會大聲地吼回去,小時候小聲吼,長大了大聲吼。
該犯的錯一個沒落,玩手機、不做作業、遊戲充值、打架、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
男孩每天都在父母的底線邊緣不停地蹦躂,如今即將要到青春期,他爸媽已經有點“躺平”的心態了。
2. 脾氣暴躁
在吼罵聲中長大的孩子,一般都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
因為他接收了太多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又不能及時排解掉,基本都壓在了心中。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言,或者稍微一挑釁,他的大腦立馬就進入“戰鬥”模式,非要拼個高低,或者把“威脅”消滅掉。
再加上沒見過溫和的處理方式,他面對矛盾或衝突時,基本也是靠吼罵來解決。
03
呆住
面對威脅,大腦還有一種反應是呆住。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當別人朝你大發脾氣時,你的大腦,突然“宕機”了。不敢辯駁、不敢回嘴、甚至都“忘記”了要生氣或流眼淚,整個人好像神遊了。
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解離”。
因為創傷太痛苦,大腦為了保護你,它將你的感受和身體剝離開了。
解離帶來的後果就是,它會將這種創傷性的經歷,儲存在身體記憶中。
比如很多年後,即便你已經忘記了曾經的傷害,但只要進入類似的情境中,身體依然會不自覺地肌肉僵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大腦呆住。
04
有效生氣
我相信,沒有哪位父母有事沒事就會吼罵孩子。
我們之所以吼叫,一來,確實是自己難以控制情緒;二來,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贏得孩子合作。
而且,父母生氣,不一定是壞事。一定程度上來說,你若從來沒脾氣,孩子可能不知道邊界在哪裡。
我們要做的,是不亂髮脾氣,並且懂得“有效生氣”。
如何不吼叫地生氣,又能達到目的呢?
1. “邀請”孩子
我們之所以會生氣,一般是期望或需求沒有達到滿足。
比如孩子亂扔東西,破壞了我們“保持屋子乾淨”的需求;孩子說好的只看一小時電視,結果停不下來,破壞了我們“希望孩子遵守承諾”的需求。
這時候我們生氣,可能一開口就吼叫、責罵,結果是我們自己筋疲力盡,孩子還抱怨不已。
我喜歡跟女兒說的一個詞,是“邀請”。
看到她剪了一地的紙,我會跟她說:“請你把紙片邀請回垃圾桶好嗎?紙片喜歡你送它們回家。”
或者看電視,我會說:“電視機需要休息了,邀請你照顧它好嗎?”
給孩子發“邀請”,比直接命令他有效果,而且孩子還能從中感到被尊重。因而,被“邀請”的孩子更願意配合。
2. 描述事實,不貼標籤
我們平時一生氣,就喜歡給孩子貼標籤“你怎麼這麼懶”、“你太不聽話了”等等。
孩子就容易逆反呀:“我哪裡懶了,我哪裡不聽話了?”
《親密關係》中提出一個“YZ”陳述法,具體內容是:“你在Y情境下做的X,讓我感到Z。”
我們描述事實,並且把感受傳達給孩子,這樣的溝通更有效。
比如:“你說好的只玩一局遊戲,結果又開了一局,我有些失望。”
或者:“你把書本和玩具扔地板上,我每天收拾感覺很累,我希望家裡能保持整潔。”
描述事實,告知感受或期望,只說某一件事而不針對人,這能利於孩子換位思考並且做出改變。
3. 及時修復關係
《心理治療中的依戀》提到,親子關係破裂很正常,但父母要做的,是及時進行情感修復。
我也偶爾會在耐心耗盡的時候,朝女兒喊叫。
但冷靜下來後,我會抱著她回顧發生的事情:“媽媽剛剛兇你了,我看到你哭了,你是有些傷心和害怕是嗎?”
接著,我會告訴她我生氣的原因,並且道歉:“媽媽剛叫了你很多遍,你都不聽,我一生氣,就控制不住脾氣了,對不起。”
最後,我會把問題拋給她:“如果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我要怎麼做,你會願意聽呢?”
這時候,孩子會告訴你他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一起親子衝突,也就解決了,還修復了與孩子的關係。
以上這些“有效生氣”,你學會了嗎?
-END-
來源:布穀媽媽(ID:yugu005),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交流育兒經驗,分享心理知識,喜歡就關注吧~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