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小包麻麻(ID:xxbmm123)
前陣子,成都公交上一個一個孩子被打,看得我眉頭緊皺。
影片裡,一個60多歲的女子對著一個小學男生吼道:你還想舉拳頭,你們老師教你的嗎?
男孩回罵了一句:傻X!
女子更加大聲喊了一句:你再罵一句!
最讓我生氣的地方來了,這個女子連續扇了男孩幾個耳光,還把男孩摁倒在地,一邊惡狠狠地吼道:還罵不罵?
男孩頓時嚎啕大哭。
影片一齣,輿論炸開了鍋。
有的說小男孩活該,一定事出有因,被打活該。
也有人覺得女方太過分,一個成年人欺負小男孩。
後面有人還原事情的全部經過。
原來,他們吵起來是因為這個小孩把書包放在司機後面的平臺上(不是空位)。
女方一上車,一句話不說就把小孩的書包扔在地上。
小孩上前質問:你憑什麼扔我書包。
這名女子仗著自己年長,反過來兇起小孩:你什麼態度,誰教的你?
後面就是影片裡的內容,倆人爭執起來,直到後面女子大打出手。
說真的,現在的厭童風氣我也不想多說什麼了。
我!要!教!孩!子!吵!架!
你沒看錯,教孩子吵架,比我們想象中要重要。
本來孩子的書包莫名其妙被扔是件佔理的事,就因為對方避重就輕,反過來被說態度有問題後成功被激怒,口不擇言罵人後,有理也變成無理。
如果認清對方的策略,精準攻擊對方理虧的地方,不被大人成功帶偏,可能就是另外一種局面了。
教孩子吵架,尤其是跟大人吵架,我覺得是孩子最欠缺的一門功課!
首先,教孩子吵架絕對不是教孩子罵人,而是讓孩子有直面衝突的能力。
“別的小朋友如果說你了,你就忍一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都得吃點虧。”
忍讓雖然能解決一些問題,但過度的忍讓會對孩子不公平。
朋友家的孩子就是,之前很喜歡去離家近的廣場找其他孩子玩。
隔了一段時間後,每次玩完回家都嘟囔著誰誰誰怎麼討厭,誰誰誰怎麼煩人。
一開始朋友還以為是孩子養成了亂評價別人的壞毛病,細問才知道,原來每次玩耍時,別的孩子總搶他的東西玩。
朋友告訴他要懂得禮讓其他小朋友,不要計較,自己回了家還能玩。
可時間久了,這幫孩子不但獨佔朋友兒子的玩具,還不讓他加入,一直到他們玩夠了才願意給他。
朋友兒子非常委屈:“媽媽,我不想再讓他們了!但你總不讓我說。”
長大獨立後,負面後果會影響到孩子的工作、三觀或者婚姻,成為迴避型人格。
小時候被小朋友欺負不敢還嘴,成年後被上司同事欺負不敢還嘴;
小時候面對矛盾選擇忽視,成年後在社交上遇到問題也會持有擺爛態度;
在《你生氣,為什麼不明說》這本書裡,安德烈婭·勃蘭特提出叫“容許建設性衝突”的觀點。
平穩、和諧,無論在孩子還是成年人的世界,都是暫時的狀態。
不僅要讓孩子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也要讓他們懂得維護自己憤怒的情緒。
表面上是吵架,實質上是培養孩子直面衝突與解決衝突的能力。
一昧的教育孩子因為忍耐所以忍耐,因為謙讓所以謙讓,
愛默生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就等於零。”
“同桌把我的書包、鉛筆和東西都扔了,還讓我自己去撿。”
幾番試探,同學發現女兒沒有什麼反抗的跡象,緊接著出現了更加過分的行為:
把書包扔在垃圾桶旁邊,上廁所的時候把她往男廁所拉,吃飯的時候藏她的飯盒,有時還會打她屁股。
紀錄片《幼兒園》中,導演用長達14個月的週期,記錄下了幼兒園裡孩子們真實生活的場景。
連成年人都意想不到,年齡尚小的他們會有如此成熟的言行舉止。
還有個小女孩,聽到不喜歡的人告白自己後,第一反應是:“他長得太醜啦!”
這個類似班裡小霸王的男孩欺負其他孩子時:“你莫挨著我坐,聽到沒有?”
接著,不停的拍打趴在桌子上拍打另外一個眼鏡男孩的頭部。
眼鏡男孩沒有大膽反抗,只是晃了晃腦袋,但並沒有阻止了他的行為。
如果當時這個男孩站起來說“不要拍我了”,會不會讓這個調皮的孩子安生點?
孩子們的世界,其實跟“成人世界的模式”趨於吻合,甚至是成人世界的縮小版。
當然,告訴孩子們會“吵架”並不是讓他們學會用激烈的方式和情緒去解決問題。
積極的爭吵,從孩子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講是有好處的,它不僅可以讓孩子懂得如何為自己爭取公正平等的環境,還能讓他世界裡的是非黑白更加清晰。
同樣,如果爭吵帶來的結果是正面的,這種快樂感會能讓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要吵架的情況,記得告訴他/她下面三點:
昂首挺胸,落落大方,從身體裡散發出來的那種自信勁是無形的能量,可以勸退很多人。
如果孩子還處在嘴笨,不會吵架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重複”對方罵人的話。
一般在瞭解局面和形勢,以及自己和對手,才會提出問題。
從幼兒園到大學,每個階段,都有孩子要面臨的環境和人際關係。
要把真誠留給值得自己退一步的人,而不是傷害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