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放寒假的小學生,家裡已經吵成一鍋粥了……

過完了元旦假期,新年第二天,我帶著去領大獎彩票的心情,愉悅又迅猛地把倆娃送去了學校。
倆娃再不脫手,我要就地發瘋了。
過去兩週是美國學校的冬假,老大的學校和老二的daycare 分別放假兩週,在高校工作的老公也放假一週。在美東這個冬季除了風和雪、就是風雪交加的地方,一家四口齊齊整整被囤積在屋子裡,局面和氛圍一言難盡。
我們挑了其中天氣比較好的三天,帶倆娃外出旅行。結果,我發現無論是出去玩,還是宅在家,吵架才是節假日的主要家庭活動。
不吵幾架
不算真正的過節
我家吵架主打一個不落:兄妹倆吵、兒子和爹媽分別吵、女兒和爹媽分別吵、最後我們夫妻倆的吵架壓軸。總之,一天小吵三五頓,實打實的360度無死角立體環繞型吵架。
比如,旅行期間,早上倆娃在賓館剛起床,就開始為電視遙控器爭執。兒子認為自己作為哥哥應優先選擇節目,而女兒則堅持要看她的動畫片。兒子試圖“理性溝通”,但女兒哭鬧不止。看著他們越吵越兇,我只能強行給女兒調好了電視,兒子則在一旁抱怨。最後,電視被兒子偷偷調到新聞頻道,女兒完全不懂操作,哭得更厲害,而兒子則在旁暗戳戳地得意洋洋。
就算是吃一頓飯的功夫,爭吵的火花都能四處亂竄。
我給兒子夾了一塊西蘭花,他立刻表示自己絕不會吃綠色的東西。我勸了幾句,他卻反問:“你們自己吃肉,為什麼讓我吃這種?”老公開始插話,教育兒子要吃蔬菜,但兒子還是堅持不吃。女兒此時也開始模仿,大聲喊著自己也不吃西蘭花,最後將所有蔬菜推到一邊。整個午餐,飯沒吃到幾口、氣飽了。
孩子之間、親子之間容易發生爭吵,而夫妻之間的矛盾更是一點就著。
老公開了三個多小時的車,到賓館後就坐在沙發上休息,完全不顧亂七八糟的局面。我忙著照顧孩子、收拾行李、安排接下來的行程,看到他悠閒的樣子,我忍不住抱怨。老公則覺得自己開車很累,休息一會兒是應該的。
公有理、婆有理、公婆一起變無理。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調查,41%的美國人在假日期間感到壓力加劇。這種壓力的來源多種多樣,包括家庭聚會的情感負擔、購物的經濟壓力,以及對完美假日的期望。
不止我家,我和朋友聊天,發現大家在節假日期間的日子都不好過。
親子之間、夫妻之間、親戚之間好像一到節假日碰面,都容易集體感染“過節發瘋”症。
節假日未必會溫馨,但一定會有吵架的魔咒。
吵架背後的問題,

可不只是“吵”這麼簡單

我在社交平臺上看過“一到過節/放假必吵架”的熱搜討論,
尤其是我們最看重的春節,每家每戶都會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裡上演吵架這項傳統的“家族活動”。
任何理由都能引發爭吵:
比如,你想各走各的親戚,希望自己過年能和讓自己舒服的人待在一起;而他非要一起走親戚,覺得這才是團聚的意義;比如,親戚團聚,一大家子十幾口人,有人在喝酒、有人在聊天,只有你自己在廚房忙前忙後、洗洗涮涮,操勞了一天連飯桌都挨不到邊兒;再比如,你只想扮演好一個有分寸的親戚角色,但七大姑八大姨大伯舅舅們問東問西,比分數、比工資、催婚、催孕、打著“為你好”的旗子,開始對你進行沒有邊界的教育……
忍過去,風平浪靜;沒忍住,一觸即發。
網上有過一個調研,問大家過年都因為什麼原因吵架?排名前兩位的是“親戚間的矛盾”和“生活習慣不同”。
其實,引發這些爭吵的背後原因是深層次的。
首先,大家對節假日高期待與低滿足的落差:
節日被賦予了太多“儀式感”,當計劃不如預期,挫敗感更容易被放大。
其次,節日期間,家庭成員的互動頻率增加,有些平時被忽略的問題可能會被放大:
尤其是與親戚的接觸中,可能會涉及敏感話題(比如婚姻、工作、收入、育兒等),一旦觸及個人隱私或痛點,就容易發生爭執。一些家庭平時存在的隱性矛盾——比如親戚之間相互的不滿、曾經的摩擦、暗地裡的攀比等,可能在節日期間被激化。節日為家人長時間相處提供了機會,也讓平時積累的不滿有了“出口”。
另外,責任分配不均,節日的準備工作往往繁瑣:
比如採購、做飯、打掃等,這些任務常由某些家庭成員承擔更多,如果沒有得到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援,家庭分工不均,就容易引發不滿、爭吵。
再次,文化傳統與代際觀念衝突,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過節的期待和看法可能不一致:
例如,老一輩人重視傳統禮節,而年輕人可能更傾向於簡化流程或追求個性化過節方式。這種差異容易導致雙方的不滿或爭執。
最後,情緒壓力的積累:
現在每個人生活、工作壓力都很大,導致都比較煩躁,暴躁,壓抑,一直壓抑控制著自己,所以很多情景下都容易點爆。而節日期間,許多人會感受到額外的經濟、時間和情感壓力。例如,置辦年貨的花銷、長途旅行的勞累、以及要“應付”不同親戚的心理負擔,這些都可能讓人變得情緒化,爭吵更容易爆發。
節日的意義,
是團聚、陪伴和放鬆
節假日,家裡聚餐、孩子放假、親人團聚本該是輕鬆、喜悅的時刻,卻因為爭吵讓節日變了味,得不償失。但無所不在的瑣事和人際關係確實又實實在在存在,容易成為矛盾的導火索,如何避免“節假日發瘋”症爆發?
對於夫妻之間,平息爭吵的關鍵是分配好責任、多進行有效溝通。
夫妻間爭吵的高發點之一就是對節日任務的分配不清。誰買菜、誰做飯、誰接待親戚,如果一方全包,另一方“躺平”,矛盾必然升級。
不妨在放假前幾天就開個家庭會議,列出所有節日任務和活動安排,進行明確分工。讓每個人都有貢獻感,減少“甩手掌櫃”的摩擦。
對於親子之間,平息爭吵的關鍵是對孩子放低期待。
節假日,不要要求孩子像平時一樣忙於功課和特長練習,也不必強求孩子參與你所有的安排。
過度安排的“親子活動”反而容易讓孩子覺得被控制,進而引發不配合。但也別讓節日成為打破規律的藉口,尤其是小孩子。適當放鬆可以,但三天大吃大喝、打遊戲通宵,節後“還債”的情緒更容易導致矛盾。
對於親戚之間,平息爭吵的關鍵是能夠在聚會時對“雷區話題”有所應對,避開痛點和尷尬點。
“什麼時候買房”“孩子成績怎麼樣”“何時結婚”“要孩子”這類話題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如果被問及,也可以提前想好轉移話題的素材,從敏感的問題轉到美食、旅行、時事熱點,甚至假裝去添茶、照顧孩子,也是不失優雅的“退出法”。
另外,就是避免全家聚會時酒後亂言。很多親戚之間的衝突都是喝酒後引發的。
節假日,小酌怡情、大酌傷身又傷情。
最主要的是:節假日期間,別把時間和行程排得太滿。
作為一個習慣把空閒填滿的人,我的心得是:節假日忙到飛起是矛盾升級的最大推手。
大家都累了、餓了、煩了,火氣自然上來了。簡化活動流程,不要事事親力親為,可以用點外賣或者冷凍食品代替複雜大餐、訂蛋糕代替自己烘焙、讓每個人和自己都輕鬆一些。
給節日安排留出空檔、允許自由活動和“無聊”發生。
因為,節日的真諦不是完成計劃表上的每個專案、不是比誰的裝飾更豪華、誰的計劃更完美、誰的大餐更可口,而是陪伴彼此,共同去度過一段溫暖的時光。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題圖丨家有兒女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