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不是離婚,而是做錯這件事

我的一個姐妹最近婚姻不順,大大小小矛盾不斷,不像夫妻更像敵人。
她糾結是否離婚,但最大的顧慮是 2 歲的孩子:雖然他對我不咋樣,對孩子倒還行。
關於「要不要為了孩子維持婚姻」,大家在群裡也各執己見:
一番討論下來,誰也說服不了誰。
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生活中,「要不要為了孩子維持婚姻」這個決策,遠比我們在線上討論的更難做。
但所有的討論當中,有一點是統一的——大家都希望找到一個儘可能不傷害孩子的解決方案。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想聊一聊這個理想中的解決方案:共同養育(co- parenting),即父母雙方不論離婚與否,都共同參與孩子的撫養,陪伴孩子成長。
形式上的「完整家庭」,
並不等於共同養育
很多人預設,只要父母雙方在一起,家庭就是「完整」的,就能夠共同養育孩子。
然而現實卻經常是,很多為了「家庭完整」而維繫的父母關係,是建立在犧牲共同養育的前提下的:
雙方一旦發生爭執便互不相讓,家裡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雙方一有不和就拉孩子出來評理
為了孩子選擇隱忍對方,但總忍不住要向孩子吐槽另一半的種種不是/表露對另一半的不滿
總愛對另一方的養育方式指指點點
這些行為,很多時候並非父母有意為之。但當雙方因矛盾而上頭時,很容易不自覺地忽略了自己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而把所有的關注放在了對彼此的不滿和怨氣上。
孩子或許不懂父母之間關於生活瑣碎的矛盾與積怨,但孩子的感知是敏銳的。
Ta 們能夠察覺到父母之間的關係究竟是真正的和諧,還是粉飾太平。更不用提擺在明面上的爭吵和暴力了。
還有一些更為隱秘的行為,也會阻礙父母對孩子的共同養育:
  • 常常使用冷暴力處理問題,比如父母雙方冷著臉在飯桌上一句話不說
  • 因為不想和另一方說話,而把孩子當作傳聲筒
  • 雖然不在孩子面前鬧矛盾,但事後經常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
  • 在孩子詢問父母之間的問題時,明明有矛盾卻對孩子撒謊說“能有啥事,你一個小孩子不要瞎操心”
在這些家庭矛盾中長大的孩子,表面上彷彿擁有「完整」的家庭,背後卻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犧牲——父母自認為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實則也犧牲了孩子擁有父母關注和陪伴的童年。
不難想象,這些孩子在家庭裡,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父母不再是提供安全和情感支援的港灣,而是矛盾與戰爭的發起人。
同時,孩子可能會變得敏感易怒,在家裡不愛說話,在學校被當成「問題兒童」。這是因為,父母處理關係矛盾的方式往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唯一的關係樣本。
情緒不穩定的家庭,很難養成情緒穩定的孩子。
良性的共同養育,
應當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從孩子的角度而言,「完整的家庭」的評判標準並非父母是否維持了婚姻,而是雙方是否共同參與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並不需要了解成人世界之間複雜的關係,也不會去比較哪個父母愛自己更多,哪個父母做得更好。ta 們能夠最直觀感受到的,僅僅是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重視。
在育兒諮詢中,有一個我很喜歡的關於共同養育的比喻:
父母就像是一座立在水上的橋樑,父親和母親分別是橋樑的兩端,而孩子則在橋樑上來回行走。
父母如果配合的好,橋樑就會更加穩固;父母如果總是產生矛盾與不和,則會對橋樑造成損壞。
只有實現良性的共同養育,孩子才不需要擔心被坑坑窪窪的路面絆倒,也不需要擔心從橋上墜落掉入水中,更不用躡手躡腳生怕踩到了埋在地下的地雷。
具體地說,良性的共同養育,應當是這樣一種狀態:
  • 父母照顧孩子的感受,在會影響到孩子的問題上會聽取孩子的想法
  • 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為了孩子而儘可能地和平解決分歧
  • 父母將彼此視作隊友而不是敵人,不論彼此作為夫妻的感情如何
  • 父母給予彼此尊重,承認父母雙方在孩子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父母重視孩子的成長多過在意彼此之間的矛盾
  • 父母不會將自己對彼此的看法強加於孩子身上
在這樣狀態下成長的孩子,我們往往可以觀察到這些特點:孩子能夠更自信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更善於解決人際關係中的矛盾,擁有穩定的安全感和核心,能夠學會關心他人的同時照顧自己的情緒。
同時,ta 們不用去思考父母吵架時該如何站隊;不用為了照顧父母的感受而隱藏自己的情緒;也不需要擔心和父母提起父母另一方時,一個不小心「觸碰了逆鱗」或者「刺激了神經」。
只有如此,孩子可以真正放心、專心地做孩子。
換句話說,ta 們能夠充分體驗到父母雙方給予的愛和安全感,而這也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寶貴的禮物。
要想最大程度實現共同養育
作為父母,具體能做些什麼?
和一些父母談論到共同養育時,ta 們的態度有時候是沮喪又無奈的:我倒是想,可是孩子他爸/媽不一定願意啊。
確實,我們無法控制另一方的想法,也決定不了對方的行為。不過,在共同養育的問題上,我們仍然能夠透過自身的改變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
1. 關注孩子,而非雙方的矛盾
當婚姻中出現矛盾/裂痕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矛盾本身,以至於夫妻之間不吵出個結果誓不罷休,或者用冷暴力的方式來懲罰彼此。而共同養育意味著我們需要把焦點轉移到孩子身上,以避免因為父母之間的矛盾而對孩子造成的誤傷。
當然,這並非易事,想要做出改變首先要從覺察和理解孩子的角度做起。
比如,父母發生爭吵時,孩子正在做什麼?父母批評彼此時,孩子露出了怎樣的情緒?在孩子眼裡,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母親(孩子的看法往往會和我們不一樣,而這並不代表 ta 們是錯的)?
對於已經離婚的家庭,則可以透過約定「只溝通與孩子相關的話題」來最大程度的減少兩人之間的摩擦,保持共同支援孩子成長的合作關係。
2. 過濾那些並不值得爭論的議題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爭論的話題經常和小孩的教育問題有關。
其中,有些話題確實很重要,關乎小孩的健康成長;而另一些話題則是個人價值觀的差異,為這類話題爭吵帶來的收益遠不如需要付出的代價,既消耗了父母,也犧牲了孩子。
區分話題的重要性,可以參考下方的重要性量表:
區分話題重要性的量表
10 分 – 涉及到孩子的生命危險的大事,例如嚴重威脅到生命安全的暴力行為
9 分 – 孩子有很大的安全風險,例如虐待/忽視兒童
7~8 分 – 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並且嚴重與父母自身價值觀相違背的行為,例如對孩子使用打壓教育/放任或鼓勵孩子逃學
6 分 – 對孩子長期成長影響較小,但與父母自身價值觀相違背的行為,例如零花錢的多少,或者每週遊戲時長
5 分及以下 – 對孩子成長影響不大,純粹讓人煩心的行為/態度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家庭爭吵,都圍繞著 6 分甚至更低重要性的小事。家庭諮詢師的建議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6 分及以下的事情,壓根不值得父母去爭論,否則只是得不償失。
3. 先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再專注於教導孩子
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情緒上頭的父母,是無法教導孩子的。
每個父母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不管因為夫妻間的矛盾,還是其他的生活壓力。教導孩子的時候,可怕的並不是情緒失控本身,而是在情緒失控的狀態下教導孩子,並在事後為自己開脫。比如:「我當時說的是氣話,不是有意的」。
如果你感覺當下難以平復,或者擔心負面情緒影響到親近的人,可以找專業人士聊聊👇
在夫妻矛盾的間隙教導孩子,孩子往往會成為負面情緒的連帶傷害。
比如,剛和對方鬧完矛盾,就看到孩子散落在地上的玩具,心情難免更加煩悶。這時候,與其訓斥孩子,更重要的是覺察和調節自身的情緒,等到自己心情平復下來,再用平和的口氣去提醒孩子收拾玩具。
4. 注意在孩子面前談論另一半時的態度
父母對於彼此的看法,和孩子對於父母的看法往往不同。父母對著孩子講另一半的壞話時,破壞的是孩子對父母雙方的信任。即便因為已經離婚,或者其他種種過往而難以抱持積極態度,也至少做到中立。
短短一篇文章難以涵蓋所有複雜的家庭情況,但有一個問題值得所有希望在孩子愛與關心中成長的父母反覆思考:當孩子長大成人,我們希望 ta 們擁有怎樣的童年回憶?
今日互動
無論是否會成為父母,曾經我們都是孩子。小時候當你看到父母鬧矛盾,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References:

[1]Candlin, A., et al. (2010). Keeping Kids in Mind: Post-Separation Parenting Course Facilitator Guide. CatholicCare.
本文關鍵詞:共同養育、育兒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fufu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做回完整、自在的小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