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滿天
來源:郭滿天(ID:Guoy200014)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因未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導致國民收入未能繼續增加而長期停滯在中等水平。
這些國家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既無法在人力成本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面與發達國家競爭。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世界銀行在2006年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代表國家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非等。
凡事也有例外,韓國就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並進一步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
2020年左右,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0美元,達到了中等收入水平。
未來中國是會像韓國那樣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繼續發展,還是像巴西、墨西哥和馬來西亞等國家那樣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呢?
一、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
有哪些特點?
在回答中國是否能夠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時,我們有必要質疑一下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是否真的存在?
難道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左右時,會有一股神秘力量阻擋這個國家經濟的繼續發展嗎?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馬來西亞等國家為什麼一直無法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事情的真相併不神秘,只要我們詳細分析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以及他們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就能破除神秘主義的思維,找到這些國家產業無法升級背後的原因。

圖1:發展中國家500強名單
在2024年財富500強的榜單中,全世界發展中國家(不含中國)——地理範圍涵蓋了整個非洲、拉美、東歐、東南亞、南亞和西亞,人口規模將近50億的上百個國家,能夠擠進財富500強的企業數量僅有38家。
2000年發展中國家財富500強企業的數量更加稀少:整個非洲、拉美、東歐、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地區財富500強的上榜企業只有12家。
即使加上中國,所有發展中國家加起來的上榜的企業數量也只有22家(2000年中國在財富500強榜單中的企業只有10家),這就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
為什麼發展中國家財富500強上榜企業數量與其人口和地域規模嚴重不匹配?
為什麼發展中國家的本土企業無法發展起來?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圖2:發展中國家500強行業分佈
財富500強榜單以企業銷售收入為比較標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財富500強企業數量的差距反映的是發展中國家企業和發達國家企業實力的差距。
發展中國家無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發展中國家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發展中國家什麼樣的企業能上榜,這些企業一般從事哪些行業?
我們分析一下發展中國家的上榜企業:
1、發展中國家(不含中國)一共有29家財富500強企業。
在這些發展中國家中,印度和巴西上榜企業數量最多都是9家,然後是墨西哥4家。
沙特、阿聯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土耳其和哥倫比亞都只有一家財富500強企業。
除此之外,其它發展中國家沒有一家財富500強企業。
2、在這10個國家的29家上榜企業中:
來自能源行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的企業數量最多,達到13家;
其次來自金融行業的企業,數量為7家;
從事製造業的企業只有3家,剩下的6家企業來自航空運輸、食品、貿易等行業。
所有發展中國家的上榜企業,不論是能源行業還是金融行業、製造業,其銷售市場基本以國內市場為主,國際化程度極低。
3、沙特、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哥倫比亞這5個國家財富500強上榜企業都是石油公司。
能源行業是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基礎行業,發展中國家能夠憑藉本國的自然資源稟賦發展起財富500強企業,但這屬於靠天吃飯。
從發展中國家財富500強上榜企業中可以看出什麼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的財富500強企業從事製造業的數量太少了,只有三家。
這三家制造業企業分別是印度信實工業公司、印度塔塔汽車公司和土耳其KOC公司。
印度信實工業公司實際的業務十分多元化,石化工業僅僅是其業務中的一部分,而且市場完全面向國內;塔塔汽車的主要市場也在印度本國;土耳其KOC公司的家電出口歐洲,但其角色與富士康類似。
這就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基本上沒有強大的製造業。
發展中國家從事製造業的企業,其市場也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企業十分稀少甚至可以說基本沒有。
巴西、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家為何會深陷中等收入陷阱?
因為這些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都未能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無法參與國際競爭。
巴西、墨西哥等國家最大的企業都是能源企業,本國基本沒有大型的製造業企業。
馬來西亞成功接受了日本等國家的產業轉移成為國際製造的一環,但是馬來西亞的產業一直都無法實現升級,一直都是生產基地的角色。

圖3:巴西和韓國500強上榜企業數量
對比巴西和韓國的財富500強企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為何巴西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從2000年到2024年,巴西財富500強上榜企業數量僅僅從3家增長至9家。
在巴西2024年上榜的9家企業中沒有一家制造業企業,除了銀行之外都是初級的資源開發類企業:4家企業是銀行,其餘5家是食品、能源和材料企業。
作為對比,韓國上榜財富500強的企業則完全不同。
早在2000年韓國就已經有12家企業上榜財富500強,到2024年韓國財富500強企業數量仍有15家。
韓國500強企業涵蓋了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等多個產業,韓國500強企業分佈的重點是製造業。
韓國半導體、造船、汽車等多個產業在全世界都擁有強大的競爭力,正是這些企業支撐了韓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韓國只有5000多萬人口,但是韓國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造船業,韓國儲存晶片的市場份額全球第一,韓國的現代起亞汽車集團汽車銷量全球第七……
韓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發展,根本原因是韓國建立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而且在中國的競爭中存活了下來。
作為對比,巴西、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家有哪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呢?
除了石油、鐵礦石、農產品之外,巴西在全世界知名的產品還有哪些?
基本沒有!
這就是能否成為發達國家的區別。
二、中國能否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是否能夠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看中國與巴西、墨西哥、馬來西亞等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有什麼區別?
從財富500強企業的數量對比中可以看出,中國與這些國家最大的區別就是擁有大量的500強企業,而且相當部分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企業。
在2024年財富500強的榜單中,中國共有133家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
在2000年中國還只有11家財富500強企業,上榜企業數量不僅低於七國集團的所有國家,而且連韓國都不如。

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不僅在經濟總體規模上實現了巨大的發展,而且中國的企業也不斷發展壯大起來了。
2024年中國財富500強企業數量超過了除美國之外的所有發達國家,占上榜企業總量的26.7%。
中國企業是在國際競爭的環境下發展壯大起來的,可以說中國憑藉自身的發展徹底改變了發達國家企業壟斷財富500強榜單的格局。

由於規則的設定,財富500強企業數量的總量不變,中國財富500強企業數量的增加是以發達國家上榜企業數量的減少為代價的。
從2000年到2024年,中國財富500強企業數量增加了122家,中國增加的數量主要是從哪些發達國家那裡搶來的?
從2000年到2024年,日本財富500強企業數量減少了67家,美國減少了39家,英國減少了22家,法國減少了1家,德國減少了8家。
在中國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受損最大的就是發達國家,特別是美日歐這些國家。
財富500強企業數量的一增一減充分反映了中國企業的競爭能力:中國的企業是在國際競爭中將歐美日的企業擠出了財富500強的榜單。
2000年後發展起來的中國企業,不僅僅是金融、能源等與經濟總量高度相關的企業,而且還包括了大量的製造業企業。
這些製造業企業的發展壯大才是中國經濟的底氣,是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底氣。

中國的財富500強企業中包含了大量的製造業企業,鋼鐵、石化、汽車、造船、家電、通訊裝置、消費電子產品等各個產業的企業都有。
這些企業基本上在各自的產業中都做到了國際領先:寶武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魏橋創業是全球最大的電解鋁生產企業,寧德時代是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企業,中國船舶是全球最大的造船企業,中國中車是全球最大的機車製造企業……
這就是中國與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不同之處:
中國不僅有大量的製造業企業進入財富500強榜單,而且這些企業都在與發達國家企業的競爭中發展壯大起來。

2024年在全球十大汽車集團中,中國有兩家汽車企業上榜,分別是比亞迪和吉利。
汽車工業一直都是發達國家壟斷的產業,美國、日本和歐洲的汽車企業長期壟斷了全球的汽車市場。
中國的自主乘用車品牌基本上都是在2000年後才建立的,但是僅僅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能與國際汽車巨頭一較高下。
反觀巴西、墨西哥,這兩個國家的汽車產量也都有上百萬輛,但是有多少是巴西、墨西哥自己的品牌?
基本沒有,巴西和墨西哥的汽車產量全部都是外國汽車企業生產的。
三、對中國而言,
不存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國民收入如何持續提高?
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的發展順序通常是這樣的:
第一個階段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服裝紡織、箱包鞋襪等簡單產品的生產。
第二個階段是進入技術含量更高的產業,如家電、電子產品、汽車等複雜產品的生產。
第三個階段是建立自主品牌,如果一個國家還要繼續發展,在國際分工中就不能滿足製造的角色,但這並不容易。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例如非洲國家,連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都未能完成,因此經濟極度落後。
巴西、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家處於第二階段,因此這些國家能夠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但是產業發展未能升級到第三階段。
實際上能夠進入第三階段的國家在全球寥寥無幾,基本上只有中國、韓國等極少數國家才有能力發展到第三階段。
為什麼巴西、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家會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根源就是這些國家的產業無法升級至更高的階段。
這些國家的產業實際上都是從屬於發達國家的,典型的如墨西哥對美國經濟的依賴,馬來西亞對日本經濟的依賴。
墨西哥產業發展的技術來自美國,核心零部件供應來自美國,出口市場也主要是美國,墨西哥經濟發展的上限實際上是美國決定的。
馬來西亞發展的技術來自日本,核心零部件供應來自日本,出口市場也主要是日本產品的傳統市場,馬來西亞的發展上限是日本決定的。
日本在20世紀曾經提出過產業發展的“雁行理論”:
日本是產業發展的領頭雁,而其它國家(主要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則緊跟在日本身後,接收日本的產業轉移,以此實現經濟的發展和收入提高。
在這種發展模式中,接收產業轉移的國家自然不可能超過產業和技術的輸出國日本,因此在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停滯不前,馬來西亞就是典型的例子。
馬來西亞很早就接收了日本轉移的汽車、家電甚至半導體等產業,但是馬來西亞一直處於日本企業製造基地的角色,從來都沒突破這一限制實現自主發展。

中國的發展模式根本就不在西方國家主導的產業體系之內,因此對中國而言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一說。
中國曾經接收了發達國家轉移的產業,但是中國不會僅限於接收發達國家轉移的產業,而是有能力實現技術突破和自主發展。
以手機產業為例為例,2000年後中國製造了全世界絕大部分的手機,但是這些手機基本上是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等外國品牌。
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自己的手機品牌,也沒有能力製造手機的核心零部件。
但是中國從未放棄產業升級,在功能機時代,在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國際品牌的包圍之下,以波導、科健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艱難發展了起來。
雖然這些手機品牌最終並未成功,但是至少初步培養了一批手機設計研發人才,培育了國產供應鏈,提升了中國在全球手機產業鏈中的位置。

到了智慧手機時代,中國手機企業終於完成了突破,以華為、小米、OV為代表的自主品牌都成功發展了起來,全球市場份額僅次於蘋果和三星。
2024年,中國品牌智慧手機在全球的市場份額超過50%,而且華為的手機實現了全國產化。
在手機核心零部件上中國也實現了突破,“缺芯少屏”曾經是中國手機產業的痛點,但是以京東方、海思為代表的企業也最終補足了中國手機產業的短板。
不論是家電產業,還是智慧手機產業,還是汽車產業,中國在發展初期也和巴西、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家一樣沒有技術能力,需要依靠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
但是中國和巴西、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家不一樣的是,中國有能力掌握技術並發展自主品牌,最終與發達國家企業競爭並在競爭中取勝。
反觀巴西、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家,他們一直都未能突破發達國家給他們設定的產業位置,因此。這些國家的產業都是從屬於發達國家的,不論是汽車工業還是電子產業都是如此。
正因為如此,這些國家的人均收入才會存在天花板——即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與巴西、墨西哥、馬來西亞是完全不同的,中國的產業從來不從屬於任何國家,中國擁有絕對的自主權!
因此中國不會面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中國的發展已經證明了這一切!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