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小樹媽媽
來源 | 小樹媽媽(ID | tree2050)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好心給孩子提建議,結果孩子不領情、甚至鬧情緒的經歷。
前幾天看到黃執中一段影片裡的觀點,突然就明白了孩子的“情緒”出在了哪裡。
黃執中說:
除非對方明確要求,否則我們所謂給當事人的建議,都是一種變相的指責。

就像伴侶抱怨,最近工作好累啊。
這時候你給出建議:你要學會把工作區分輕重緩急。
看起來像是一個好心的、善意的提醒;
但其實,你是在指責他,指責他平常沒有區分輕重緩急。
其實仔細想想,咱們平時跟伴侶、孩子溝通中,好像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時刻。

“如果孩子說不想活了
你會怎麼回答?”
我想起北大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採訪時,提過一個問題:
“孩子說他不想活了,你會怎麼回答?”
很多父母第一反應都是,孩子不應該這麼想,生活多美好啊,應該積極樂觀一點……
林紅醫生的諮詢室裡就有個孩子,抑鬱好幾年了,突然病情加重,不想活了。


她就問孩子:
你是怎麼想的?什麼情況下不想活了?為什麼不想活了?
還沒等孩子回答完,他爸爸就在旁邊忍不住發言:
你不能這麼自私,說不活就不活了,你說國家培養你花了多少錢。



之後又一頓輸出:
這個社會為了你,學校為了你,家庭為了你,都怎麼樣怎麼樣,你怎麼能說自己不想活了。
這時候,孩子看了爸爸一眼,無奈的嘆氣“我都不想活了,想那麼多幹嘛。”



對於這對父子的關係,林紅醫生的評價是,他們完全在兩個頻道上。
可想而知,爸爸在家庭裡面的溝通,都是大道理,懸在天上的。
用黃執中的觀點理解,爸爸每句話的潛臺詞,其實都是在指責孩子,說他不懂事、不明事理、沒有大局觀。
而這種所謂強者的“建議”,實際上是對弱者的“蔑視”,
不僅對於解決孩子的問題,毫無幫助,還會讓他更加難受。

建議無法安撫情緒
因為經驗代替不了體驗
林紅醫生的案例,讓我想到了兩個詞:
一個是情緒,另一個是感受。
很多時候,孩子也好,伴侶也好,談起當下的困擾時,談的是感受和情緒,要的也只是我們的感受和情緒。
可這時候,我們卻偏要給出一個具體的解決辦法;
那麼在對方眼裡,就成了一場“雞同鴨講”的對話,毫無流動的感情可言。
而且搞不好,因為這種類似“懂王”的行為,還會遭到他們的牴觸和反感。
之前有個博主發帖吐槽,說每次和父母聊完天都很憋悶,雖然知道他們是愛她的,為她好,但就是心裡不舒服。
因為聊著聊著,父母就會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總結,去教導她,有問題解決問題,沒問題就別自我內耗。
博主覺得,父母從來不會討論她的感受和情緒,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是沒有用的。
可在她心裡——
那些高度總結、概括的“經驗之談”,雖然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卻缺少“人”味兒,毫無“人”感,也起不到安撫的作用。

設身處地想想,確實。
在教育的很多瞬間,作為成年人的我們,經過常年工作的訓練,慣性思維都變成了,一個問題,會丟擲多個解決辦法。
這是大人世界的規則和處事方式,可我們卻往往忽略了:
孩子的世界,要的不是圓滑,要的是愛;
談的不是辦法,談的是感受。
恰如這位博主最後的覆盤:
建議無法安撫情緒,經驗也代替不了體驗。
其實情緒和感受能被安撫,最重要的原因,是能被看到、被理解、被共情、被懂得。
可當父母只想提建議,而孩子希望在交流中讓情感、情緒展開;
那麼,這場溝通註定是無疾而終的。

真正的交流是滋養人的
是深層的連線
林紅醫生在訪談中提到:“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情緒價值。”

正是因為有了情緒和情感,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才會有價值。
共情又有溫度的溝通,才會讓親子關係走向良性迴圈:
1.養成主動詢問的好習慣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給孩子提建議的習慣,作為過來人,我們總想一股腦把經驗灌輸給孩子。
但這種愛很容易帶來副作用,就像經典的蘋果和梨的故事一樣。
孩子要梨,我們偏偏給蘋果,愛看起來很美,卻其實是裹著糖衣的子彈。
規避這種壞習慣的方式,就是養成一種好習慣來替代。
樊登曾提到過一個比較有效的親子溝通習慣:
父母要學會問孩子一句話“我有一些經驗,可能跟你這件事情比較相關,你願意聽一下嗎?”
先去徵求孩子的意見,把選擇權交給他,這時候,再提建議的效果就會翻很多倍。
這大抵就是,給他需要的,而不是給你想給的,這樣的愛才更有價值和意義。
2.敞開心扉,建議不如分享
現在的父母和孩子其實都挺不容易的,父母每天快節奏的生活,加上繁忙的工作、瑣碎的家務、養娃育娃;
真的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去好好思考一件事,去仔細體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緒。
如果我們把和孩子每次的溝通,都當成一次放鬆心情,敞開心扉的時間,溝通效果可能就會好很多。
作家金惟純曾講過,他以前也很容易給女兒們提建議,而且根本意識不到,總覺得是在提醒她們而已。
後來,他慢慢意識到問題,不斷調整自己。
金惟純得出的經驗是,關於感受和心得,只能分享,不能隨便給建議。



因為是分享,所以談話的內容,必須坦率和如實,要把父親這個角色拿掉。
這樣,他和女兒們後來的交流對話,都是非常敞開、平等、有溫度的。
3.給予孩子情感支援
其實,我們與孩子溝通,無論是前面強調的共情,還是情緒價值,圍繞的不過都是個“情”字。
當孩子說他累了,心情不好,被老師批評了……
本能地去換位思考,如果是我們,感受是什麼,又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我很贊同,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基·肯尼迪的建議:
當孩子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無法完成一個拼圖,併為此沮喪時,他們希望你說“這拼圖確實太難了”,而不是我來幫你拼好這塊。當孩子長大一點,在閱讀時遇到困難,他們希望你說“學著識讀真的很難,我像你這麼大時也覺得很難”,而不是我來幫你讀哪頁;當孩子在上中學,因為友誼而苦惱時,他們希望你說“這下我明白你為什麼不開心了”,而不是讓他快給朋友發信息,把心裡話說出來。
說白了,方法千千萬萬,根本的核心,還是給孩子理解和尊重。
讓他們知道父母永遠站在身後,是最堅定的依靠。
正如貝基·肯尼迪最後的結論:
當孩子得到我們的支援時,他們自己就能想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訊號:tree2050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