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讓0-3歲的低收入兒童和家庭,也能享受城市裡的親子早教服務|李海燕一席

李海燕,活力未來專案經理。
流動依然在繼續。但是流動的孩子們有一部分已經不再孤單。我們能做的是,在孩子們成長的某個小環節帶來一點點改變。
我被波浪裹挾,但我也是波浪本身
十年如一日,久久做好事”主題演講
2024.09.02 北京🌺
______________
大家好,我叫李海燕,來自活力未來,是活力親子園專案的負責人。
活力未來親子園專案為0-3歲的低收入兒童和家庭提供早期親子教育機會,透過免費或者低收費的形式,讓他們有機會享受城市裡動輒上萬的親子早教課程服務。
我也是活力親子園專案的受益人,非常開心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一次幸運的偶遇
我來自山東,是一個北漂。2009年,我第一次成為媽媽。跟非常多的北漂媽媽一樣,雖然我的條件非常一般,甚至不知道孩子將來能不能在北京上學,但也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
在做全職媽媽的階段,我也會去尋找一些育兒書籍,但書上的知識並不能解決我遇到的問題。我也知道早教機構的存在,但只知道它很貴,甚至沒有勇氣去問一下一節課到底要多少錢。所以當我面臨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的時候,其實不知道怎麼辦。
比如,當時我們住在東壩一個大院裡,門外面好幾個小朋友和我的大兒子差不多同齡。大家一起玩的時候,他有幾次被別的小朋友打。坦白地說,我可以讓他打回去,但在我的認知裡,這是不對的。可是除此之外,我也並不知道怎麼辦。所以,他多數的時間都只能跟我還有玩具待在一起。
▲ 海燕與兒子
幸運的是,我在2011年結識了活力未來親子園。
我記得那是一個冬天的傍晚,我和孩子在村子裡的小公園遛彎,另一個媽媽告訴我說前面有一個“打工子弟愛心會”(活力未來前身),有免費的場地,孩子可以在那裡玩,還有老師帶活動。
我聽到以後非常興奮。天已經很晚了,我就拖著扭扭車,帶著我們家老大穿過一條窄窄長長的小巷子,看見了一個小門。
推門進去,裡面有非常多小學生在玩,一個大學生志願者接待了我,告訴我說,這個地方可以帶孩子來玩兒,重點是免費。
▲ 正在遊戲的小學生們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的公益組織,給我們這樣的家庭提供服務。
剛開始來到活力親子園當然是非常開心,因為有很多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遊戲。但很快我就焦慮了。有一次,老師讓孩子們到前面做自我介紹,我兒子就縮到了角落裡。我當時很受打擊,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教育孩子還教育得挺好的,怎麼他連自我介紹都不會。
後來,跟著老師學習以後,我才瞭解到,孩子到了這個階段需要社會交往,需要跟小朋友一起玩。但我怕他捱打,多數時間都把他關在小院兒裡,這影響了他的社交能力。
那被打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有一天,我看到兒子在操場上追另外一個小朋友,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後來我才知道是因為對方把他打了,老師告訴他:你被打了,先得讓他給你道歉。於是他就圍著操場一圈一圈地追,直到那個小朋友停下來跟他道歉。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還可以這樣解決衝突。
那段時間,我抓住機會就跟老師們聊天,向他們請教。當時,老師給我推薦的第一本書是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才意識到過往我看的那麼多育兒書籍都是講如何教孩子知識,在這裡,我明白了首先要看見孩子,尊重孩子,給TA自由。這是活力教給我的第一課。
在親子園參加活動的母女
看見孩子、尊重孩子,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其實挺難的。在一次手工課上,老師要帶著孩子們粘毛毛蟲,但我兒子卻跟另外兩個小朋友跑出教室去彈鋼琴了。
這讓我很尷尬,面子上特別掛不住。於是我一下子衝到鋼琴前,把他拽了出來。他委屈巴巴的,極其不樂意地完成了手工課的活動。
課後打掃完衛生,我就被老師留了下來。老師說,海燕,我看到你在改變,但你剛剛硬把孩子拖回來,這個是不對的。其實被老師留下的那一刻,我就大概知道自己做得不太對,我好像又回到要去教授孩子的場景裡面去了,又要開始教他知識、教他規矩了。
在老師的建議下,我非常認真地跟兒子道歉,跟他說對不起,我不應該粗暴地打斷你。孩子很快就原諒了我。
共同養育,不再焦慮
在獨立帶孩子那幾年,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沒人可傾訴、求助。有時候會給遠在老家的父母打電話,我也知道老一套的教育方式有些是不對的,但又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大家可能很難想象,當時在我生活的城中村,租住的所有大院家裡都沒有廁所,是要去上公共廁所的。獨自帶著孩子的時候,上廁所都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在活力,我結識了非常多和我一樣的媽媽。大家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可以相互幫助、扶持,誰家有事情的時候,你就可以把孩子放在別人家裡。我們可以共同養育孩子。
平日裡,我們上午一起參加活動,中午一起去誰家吃飯,下午再一起去公園裡面玩。孩子在公園裡玩遊戲的時候,媽媽們就湊在一起聊天。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共同體。
其實之前院子周邊也有鄰居,但我始終沒有辦法像這樣組成一個小圈子,大家彼此之間都是沒有聯絡的。我想是因為活力提供了一個非常安全的、接納的、有愛的環境,這樣的育兒環境是每個家長都期盼的。
和許多家長一樣,我們在育兒問題上也有各種各樣的焦慮。比如,大家聚在一起會討論——你家孩子真能吃,我家孩子吃得好少。但是其實吃得多的家長也會擔心他會不會不消化。再比如,我家孩子被打了我非常難過,但如果你去問一個媽媽,當她的孩子打人了,她在這個圈子裡同樣非常焦慮。
我就在想,這些焦慮背後到底是什麼?其實是未知。
也因為我們是全職媽媽,獨自帶孩子,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不斷地把所有的小問題放大,甚至於我的價值全都來自於他那一點點小小的改變:他今天會寫一個“一”了,他會數12345了。
可是,這樣反而讓彼此都更加焦慮。
我覺得活力給我最大的一個啟發就是,不要覺得所有問題都是自己的、個體的,很多問題是大家共同的困境。我們作為一個共同體,也可以一起面對、解決。
從受益人變成公益人
就這樣,我在活力參加了一年的活動。2011年冬天,工作人員來我家裡做家訪的時候,我告訴她,來年還不會送孩子上幼兒園,我可以去中心做志願者。
這個想法非常簡單,我不好意思一直在這裡免費享受服務,覺得自己可以做點貢獻。
來年,我就成為了中心的志願者、實習生,有時候會帶一些活動,或者幫老師準備一些東西。
2013年的一天,中心的經理突然問我,你要不要留在這裡工作?這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啊,我沒有大學學歷,也沒有專業背景。所以當我被順利錄用的時候,我非常興奮地和媽媽分享——天上掉餡餅了,我居然被錄用了。
從受益人到工作人員,是一個非常難的轉變。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別人對你的專業度是否認可。畢竟昨天還在一起參加活動,今天我就成了工作人員了。
第二個難題是鋪面而來的各種新鮮名詞,專案管理、工作計劃、邏輯框架、監測評估……都是我過往從未聽說過的。
但是機構給了我非常多學習的機會,讓我去學習非營利組織的專案管理。我其實也是在這個階段才意識到,公益不是有愛心、有熱情就行,更需要科學的方法,因為它是一個專業的、系統的工作。
為什麼轉為支援0-3歲流動兒童‍‍‍‍‍‍‍‍‍‍‍‍‍
在成為一個全職公益人以後,我才有機會了解一個公益組織的發展和一個公益專案在不同階段的選擇。
比如,活力未來始終關注的是流動兒童的教育機會問題,最早是服務6-12歲的流動兒童的,請大學生志願者來社群中心給孩子們上豐富多彩的課。但我們慢慢發現,我們的課程對6-12歲階段的孩子的長期影響到底是什麼,其實很難評估。
我們也意識到,其實相比於補課,家庭教育更重要。所以我們開始做家長課堂,但即便是請來非常專業的講師,大家也並不太積極。這也很容易理解,大家來到大城市,都希望謀取一個更高收入的工作。所以很多人等孩子上了小學以後,就全身心撲在工作上了。
與此同時,我們在社群裡發現了非常多0-3歲還沒有上幼兒園的小小孩,這個階段他們要跟養育人繫結在一起。我們在服務小小孩的同時,也就有了更多機會影響養育人。這就是親子園專案的雛形。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0-3歲的家長稍微有一點點改變,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
腦科學專家的研究表明,從孕期開始的1000天,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經濟學家也從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上說明,這個時期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時期。
▲ 赫克曼曲線
在全國有一千多萬0-3歲的流動、留守兒童,他們也同樣處在生命最初的那1000天,處在0-3歲非常重要的早期發育階段。
但是無論在認知、時間還是財力上,這些流動、留守的家庭,都沒有辦法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早期教育。誰來為他們的未來負責呢?
我們是做教育的,也是做公益的。做教育公益就得注重有效性,不然其實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當我們看到0-3歲的親子園專案很受歡迎,考慮到自身精力又有限,所以就選擇放棄了6-12歲的小學生專案,專注在0-3歲兒童早期發展的階段。
漫長時間裡具體的改變
而親子園專案也一直讓我們看到它給孩子和家長帶來的變化。
我們看到孩子們最大的轉變是自信了、能與人很好地交往了,而且幾乎100%地愛上了閱讀和養成了閱讀習慣。我們看到家長們更願意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了、更有辦法帶孩子了,家庭關係也得到了改善。
到現在為止,親子園專案已經進行了十多年,我們會對受益人進行定期回訪。
這是我們去年對第一批參加親子園專案的幾十位家長做的回訪,當時的小朋友現在都已經是中學生了,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地。
家長們的普遍反饋是,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閱讀的習慣影響最大。他在跟自己圈子小朋友的社會交往中都是非常棒的,用家長的話說是“我家孩子情商很高”。
我們也發現,養育人在這裡習得的育兒能力、與孩子互動的技巧一直延續至今
曾經有一個二胎媽媽來參加我們的讀書會活動。那天我們講了一個話題:當別人拿了你孩子的東西的時候,你說沒事,拿走吧。這件事情對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她想起女兒很小的時候,家裡的一個親戚拿走了一把傘,她女兒特別喜歡那把傘。但是她說,沒事,你們拿走吧。女兒哭了非常久,但她不知道為什麼平時挺懂事的女兒這次反應會這麼激烈。
當她瞭解到這些的時候,女兒已經上初中了,在山東老家,其實也是留守兒童。當時他們全家都在北京,她和女兒平時打電話的頻率非常低。
那天從親子園回去後,她給女兒打了一個道歉電話。雖然過去這麼久了,她也不知道道歉還有什麼意義,但她還是這麼做了。後來,女兒在電話裡哭了很久。從那以後,她們的關係變得更融洽了。
▲ 家長讀書會
這種改變也發生在養育人和身邊人的關係上。
一個媽媽和我們分享,她每天來中心,老師們都笑著和她打招呼說“早上好”,慢慢她也學會了。有一天,她出門和鄰居打了個招呼,把鄰居嚇了一跳,因為她在院子裡住了好幾年都沒有和大家打過招呼。鄰居早出晚歸地上班,一直以為她是一個啞巴。
這些真實的生命故事不斷地激勵和鼓舞著我們。雖然專案點收到的反饋很好,但全國親子園專案加起來每年能服務的家庭只有1000個。而0-3歲的流動、留守兒童有1000多萬。
1000與1000萬
面對1000和1000萬之間的鴻溝,親子園專案在2017年做了第二次調整:我們選擇從自己做,轉變為帶著大家一起來做。
這其實非常不容易。因為親子園專案需要有穩定的場地,每一個專案點都需要一個能給家長和孩子上課的令人信賴的老師,還要持續的運營。而且,這也不是一個看起來一下子就能讓好多人受益的專案。用我們夥伴的話來說就是:體量不大,要求很多。
到哪兒去找夥伴、怎麼讓他們感興趣、有人願意合作了但是他合適不合適、怎麼篩選,合作以後又怎麼跟進專案是否執行到位、有質量有成效,大家知道,與人合作一點也不比自己做容易。
但是作為一家公益組織,我們又看到全國各地已經有非常多公益組織深深紮根在一線,他們在當地有場地資源,也獲得了社群的信任,我們期待能支援更多夥伴一起開放親子園專案,讓每一個流動、留守兒童身邊都有一個親子園
既然選擇了與夥伴合作,就要給夥伴專業的支援,並且注意執行過程中的每個細節,才能保持專案的成效。所以,我們開發了各種標準化教案、手冊、培訓體系、資料管理系統,並且用一對一督導的方式與夥伴保持密切的溝通。
▲ 各年齡段教案、手冊
可能大家會問,你要去服務一千多萬的流動、留守兒童,那麼大的一個群體,怎麼確保你的服務給到了最需要的人群呢?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張圖片。
這是我們在北京的社群中心,是五環外的流動人口社群。如果大家有機會真正地走到社群,就會更有實感。但凡有機會讓孩子享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的家長,早就搬走了。
所以對我們來說,選點非常重要。我們選擇這樣的社群,也就意味著親子園專案沒辦法透過收費來解決運營資金問題。我們選擇免費給大家提供服務,為更多沒有機會的孩子去發聲、籌集社會資源。
這是親子園專案在全國的覆蓋情況。

我們每年有一百多個專案點開放服務。如何保證它們持續運營,給孩子們提供服務呢?
流動的媽媽們與新的可能性‍‍‍‍‍‍‍
我剛剛講了自己的故事,我是從受益人轉變成了工作人員。但我並不是特例。我們自己的自營中心,工作人員百分之百都是原來的受益物件成長起來的,支援團隊有60%也來自於受益人。
目前,全國所有的親子園專案已經培養了一千多名一線老師,大概有80%-90%都是從媽媽老師成長起來的。
我們最初也希望找到科班出身的人員,但是公益的薪資其實很難留住這些有專業背景的老師與此同時我們又發現了另一種可能性,就是我們在每一個人身上、每一個媽媽身上,看到把受益人培養成服務提供者這條路是可行的、是更可持續的。因為大家在這個專案裡面受益,對專案有非常多熱愛和歸屬感,帶著對孩子的愛,她們願意為此持續學習。
同時,這也給了非常多因為生育而成為全職媽媽的女性一個新的方向,過往她們的工作選擇侷限在了服務員、保潔員上。現在,大家可以去做一個兒童早期發展相關的工作。
我們也發現非常多的媽媽老師,即使離開城市回到她的家鄉,依然可以用在這裡學到的理念去影響到身邊的人。她們也始終保留著在這裡習得的跟孩子互動交流的方法。
流動兒童的問題依然存在。到孩子上學的階段,大家依然面臨著選擇。但是透過十年回訪,我們發現,親子園專案給大家帶來的是觀念的改變
現在,更多的養育人願意陪著孩子回到老家。其實流動依然在繼續,但是可能流動的孩子中,有一部分已經不再孤單,因為有人願意陪著TA。
我們能做的,只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在TA生命成長的一個小的環節裡做出改變。而媽媽們也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公益十年‍‍‍‍‍‍‍‍‍‍‍‍‍‍‍‍
回到我自己,全職公益已經十年,我來北京也已經是第18個年頭。初來北京的時候,我其實帶著非常多虛無的夢想,根本不知道未來規劃是什麼,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什麼五年規劃、十年規劃,從來沒想過。
是活力未來讓我瞭解、也讓我意識到,人活著要有價值和意義,而這種價值感和幸福感可能並不一定跟學歷有關。
之前有一次,我同事問我兒子,你用一個動物來形容媽媽是什麼,他說的是tiger,是母老虎。但現在,他覺得自己的媽媽有點不一樣,他以媽媽為驕傲,他也期待未來可以成為一個像媽媽一樣的公益人,這是我非常欣慰和自豪的。
公益從業的十年不會增加我生命的長度,但是一定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其實是來到北京這個偌大的城市,我才意識到自己是如此普通與渺小。但即使如此,普通與渺小的我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教育和改變從來不是立竿見影的。我們現在每年可以服務一萬個家庭,相較於1000萬來說,依然是非常渺小的。
但我想說,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然要與周邊的人發生聯絡。我不知道未來我會跟誰發生聯絡,也無法確保我們的孩子們、我們的後代未來會跟誰發生聯絡。所以其實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都跟我們息息相關。
也想在這裡誠摯地邀請所有聽眾,跟我們一起關注0-3歲流動、留守兒童的早期親子教育。因為我們相信,當愛在每一個個體之間流動迴圈、相互支援,一個充滿活力更加美好的未來會越來越近。
謝謝大家。
內容根據現場演講與演講稿綜合整理
策劃丨通通‍‍‍‍‍‍‍‍‍‍‍
剪輯丨大凱
👇歡迎關注 活力未來,讓我們一起努力。
本演講來自“十年如一日,久久做好事”主題演講特別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