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婚的人會更窮?巴菲特這樣說→

2025.03.10
本文字數:2152,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YiMagazine 崔鵬
人為什麼要結婚?這個問題來自我一個相當熟的朋友的15歲女兒。在一次小型聚餐時,她提了這個問題。
我能猜到這個女孩本來的目的,她大概設想幾個老氣橫秋的成年人會一時語塞,就像流行的短影片裡那樣—她沒想到的是會遇到一向喜歡抬槓的我。
結婚大概會讓人更有錢。
其實關於結婚或者生小孩對人們財富的影響,十幾年前在做一本投資雜誌的時候我就關注過,畢竟那本雜誌的slogan是“理財即是生活”。
當時我們做過一項調查,結婚還是不結婚的人或者家庭,哪種生活方式的財富水平更好一些。結果是結婚組明顯勝出。在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又做了類似的事。我跟蹤瞭解了35到45歲已婚且婚姻狀況穩定,以及作為對照的同年齡階段始終未婚的公司人,他們生活在北京、上海這兩個一線城市。在這解釋下,為什麼選35到45歲這個階段而不是更年輕的:第一個原因是可以撇除那些想結婚但還沒來得及結婚的人。35到45歲年齡段的未婚者很大機率是希望終生獨身。第二個原因則是,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人我恰好認識得更多一點。
結果顯示,結婚組和不結婚組的財富水平差距拉大了。相比於10年前,結婚組的財富積累更加豐厚,獨身組的收入雖然也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但總體上沒有結婚組增長得快,更何況他們積累本來就少。
可以肯定,這個簡陋的試驗在反對者看來問題多多,比如,樣本量過少,或者因為我結婚了,所以調查具有相當的“稟賦效益”,即故意只找身邊獨身的窮人,對王思聰之類的傢伙假裝看不見。
好吧,來看一下美國人的資料。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經過長期跟蹤美國人退休賬戶給出的結果是,平均來說婚姻狀態穩定的人退休前的財富水平是處於獨身狀態的人(結過婚或者一直獨身)財富水平的3.8倍。這個差距在低學歷人群中更加明顯,超過了4倍。
在美國,婚姻會給人們帶來一些稅收上的優惠,但只此一項肯定不足以造成這麼大的差距。
婚姻能讓人更富有嗎?
沃倫·巴菲特是這麼認為的。他用網球舉了個例子。網球選手兼網球教育家西蒙·拉默寫過一本給初學者看的小冊子《出手不凡的初學者》,在文章里拉默強調,非職業選手想在社群友誼賽裡取得耀眼的成績,不在於你獲得多少個發球直接得分,更重要的是儘量減少比賽裡的“非受迫性失誤”。更確切的說,業餘比賽不是在比誰的網球峰值技術更高,而是在比“在對面的胖子踩到自己鞋帶之前,要把球正正經經地打回他的場地裡”。
普通人的的財務決策與此類似,關鍵不在於你能否發現第二家蘋果或者騰訊,而在於千萬別把錢交給那些號稱每月利息達到8%的P2P公司。正常的婚姻有較大機率可以使投資者的決策水準大大提升,對於那些自以為是的男性更是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除此之外,相對於獨身者,婚姻大概也會敦促人們更注重花銷的價效比,注意儲蓄,夫妻會互相監督減少非必要花銷,以及為了更明確的未來規劃更清晰的財務目標。平均來看,這些都有利於個人財富的積累。
當然,問題也可能有另一個角度的解釋,從人們擇偶的世俗標準來看,那些原生家庭富裕、心靈手巧、善於與人相處、體健貌端的人本身就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獲得適配人群的好感,他們的婚姻保持穩定的機率更高。既然有錢人和更善於賺錢的人獲得穩定婚姻的機率更高,那麼從統計結果來看,當然是處於穩定婚姻的家庭和個人掌握了更多的財富—不是婚姻讓人們更富有,而是沒錢的人在獨身者中佔了更高的比例。
如果我們不只是從財務,而是從更高的層級來審視婚姻給人帶來的“效用”,會怎麼樣呢?按照感受經濟學的說法,人們對某種事物的感受效用比財富資料更具價值。我也是剛剛注意到感受經濟學這門學問,據說這個領域的一位先賢曾為研究獻身:他為了研究人們對光的感受,長時間直視太陽,把眼睛弄瞎了。
去年剛去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曾經做過一個婚姻和養育孩子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的試驗,結果也是婚育組的幸福感更高。
這個試驗除了受試人群的表述的客觀性值得探討,人性的複雜一面也有頗多體現。
婚育組人群在描述婚姻和養育兒童的事務的繁複時,表示那是非常無趣的,但總體上看,他們又覺得那些事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幸福感。
從正常的邏輯看,這不是有病嗎?
卡尼曼對這種行為的解釋是,婚姻和養育下一代,雖然充滿無聊和勞累,但更能讓人們賦予自己生活的“意義”。這種“意義”來自於配偶和被養育者的價值認同。幹相對有意義的事,人們的幸福感會更高。
這種提法我本來以為是曾經很流行的電視劇《士兵突擊》裡的人物說的,後來發現尼采提出過類似的觀點: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當然了,我相信獨身者的生活肯定不會是度日如年。只不過,平均來說,獨身者沒有把不用解決夫妻間矛盾、養育兒童而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增加自己的財富水平或者讓生活更有“意義”—這不能怪獨身者們,因為人生中本來就沒那麼多有“意義”的事。
這有點像那個咖啡成癮者對勸告的反詰:一個人勸告他酷愛喝咖啡的朋友,你如果不喝咖啡,省下來的錢都夠買一輛法拉利了。對方回答:你倒是不喝咖啡,但你的法拉利在哪呢?
婚姻也許是種很糟糕的選擇,但很可能其他的生活方式還不如它。
我相信你是春節後才看到這個專欄的,可見我沒有催人結婚的意思,你依然可以喜歡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
微信編輯 | 生產隊的驢(思考版)
推薦閱讀

官宣!又一個千萬人口大市誕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