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最好的活法:散養兒女,富養自己

回覆【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番茄媽 · 主播 | 應猶
來源 | 媽媽抱團(ID:mmbaotuan)

最近,看到一篇關於三孩媽媽張玫女士的報道,深表讚歎。
她身上標籤眾多,是23歲就被哈佛MBA錄取的“天才少女”,也是榮登美國旅行雜誌A+榜單的“中國專家”。
是哈佛商學院校友會董事,旅遊公司WildChina的建立者,還是擁有15塊國際馬拉松獎牌的長跑愛好者……
然而比起這些標籤,更讓我關注與羨慕的,是她作為媽媽,但卻由內而外散發的“鬆弛感”。
對於和三個孩子的相處,她的狀態一直都是非常從容、平和的。
她會經常和孩子們保持溝通順暢,達成親子間的信任;
她會經常帶孩子一起到處旅行,不僅能鍛鍊身體、增長見聞,還能和孩子一起學習、進步;
教育孩子的同時,她又不忘好好經營自己,讀書、事業、愛好一個不落。
如今她年過半百,又重返校園,在加州伯克利分校繼續念博士,差不多和孩子們一起開學。
看完張玫的人生經歷,我深刻地認識到——
原來,一個媽媽最好的活法,就是散養孩子,富養自己。
散養孩子
孩子才能獨立而自信
見過身邊很多媽媽,特別喜歡為孩子計劃好一切。

生活上事無鉅細地為孩子操心,大包大攬;


對於孩子的未來也是花盡心思,給孩子制定了清單式人生。
結果養出的孩子依舊不盡人意,要麼懶惰,沒有自我;
要麼脾氣暴躁,越發叛逆。
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只有一個:
就是因為你管得太多了。
當你把自己當作木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時,也就禁錮住了孩子的靈魂。
真正有遠見的媽媽,都懂得用散養,為孩子插上一雙自由的翅膀。
就像張玫,她會在生活中儘量給予孩子們自主選擇的權利,但在原則性和大方向上給予指導。
比如小女兒Sophie12歲的時候,開了一家手工小被子的小店。
一開始,女兒只是縫製小被子、小毯子送給同齡的小孩,沒想到非常受歡迎。
後來女兒在朋友的建議下,又想開個網店來售賣自己縫製的小被子。
一般的父母,肯定會認為這些是“無用的”、“不務正業”,但張玫卻看到了孩子的熱愛,欣然同意。
但是同時也提了要求,就是女兒要承諾做到一年,不能半途而廢。
女兒開了這個小網店之後,為了“進貨”購買布料,週六也能堅持早起去商店採購。
她甚至還透過這個小事業,弄懂了什麼是“營業額”、“利潤”和“成本”,包括被子的定價、郵費是否合理等等。
在張玫看來,這是一個寓教於樂的過程。
不管結果怎樣,孩子從中學會的堅持、付出、追求、熱愛等品質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事實上,女兒也確實因此變得內驅力十足,做事越來越獨立。
其實,所謂散養,發散的是孩子的思維,培養的是孩子的潛力。
就像張玫曾感慨的:
“我覺得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讓孩子看到,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與其主宰孩子的人生,強迫他做一些不擅長的事情。
不如尊重孩子的個性,允許孩子按照喜歡的方式而活。
如此,孩子才能在不斷探索中發掘自己的熱愛,自信滿滿地掌控自己的未來。
富養自己
家庭才能鬆弛而幸福
你有沒有發現,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多女人就已經死了,取而代之活下來的只剩下“XX媽媽”。
她們不再光顧商場和電影院,最常去的地方變成了超市和興趣班;
她們放棄了大把時光,日日夜夜囿於廚房和餐桌。
偉大無私,卻又無比心酸。
記得後臺看過這樣一個留言:

“生了二寶後,我就一直呆在家裡帶孩子,快三年了。


我每天送老大上學,回來又要去買菜,給老二做飯,哄睡覺,做家務,每天忙得團團轉;
這三年幾乎耗費了我的所有精力,沒工夫拾掇自己,連衣服穿的都是四年前的。
但每次跟孩子爸抱怨累時,他只會輕描淡寫,甚至說我神經了;
我有好幾次都沒忍住吼了孩子,要麼就是跟老公吵架,家裡總是充滿了火藥味……”
美國作家蘇茲·盧拉在《母親進化論》一書中指出:
一個內心匱乏、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
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都不過是在空轉。
當一個媽媽一直犧牲自我時,就很容易感到焦慮、委屈,疲憊,內心盛滿了負能量。
這種貧瘠的氣場不僅難以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更會渲染出一種逼仄的家庭氛圍。
《我們的婚姻》中,曾是高材生的沈彗星當了六年全職媽媽。
為家庭盡心盡力,卻得不到老公盛江川的認可。
她在委屈和失望之下開始和老公爭吵、冷戰,搞得家裡烏煙瘴氣。
後來,她下定決心殺回職場,也重新組起自己的搖滾樂隊。
慢慢地找回了自己的價值,臉上的自信和笑容越來越多。
記得有一次,沈彗星在臺上演唱,女兒在臺下給她拼命鼓掌。
後來,盛江川帶著女兒出差,剛好遇到了一個活動。
女兒落落大方地上臺表演節目,還告訴爸爸,媽媽說一定要有自信。
當時,盛江川愣了一下,由衷地感嘆:
“你媽媽把你教育的很好。”
盛江川發現,那個投身事業的沈彗星,那個優秀到閃閃發光的女人,才是最吸引他的。
於是,他開始反思自己,理解了妻子這些年的不易,並且主動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兩人終於冰釋前嫌,並駕齊驅,開啟了幸福滿滿又朝氣蓬勃的生活。
洪蘭教授在演講中提到:
“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媽媽經營好自己,心態會更平和,這種自信、愉悅的狀態,回饋到家庭中,會讓家庭氛圍更加鬆弛和諧。
當媽媽的靈魂充盈起來,孩子也會耳濡目染,變得快樂而灑脫。
媽媽最好的狀態
就是活出自己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箇中年媽媽的帖子:
兒子畢業3年了,工作屢遭挫敗,很想辭去工作,跨考建築專業的研究生。
她舉雙手支援,為了鼓勵兒子,她也決心重拾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在聲樂領域深造。

母子兩人每天一起學習,互相陪伴,經過1年多的努力,她竟然先兒子一步,考上了華中師大音樂學院的研究生。


我想,這就是一個媽媽最好的狀態吧。
允許孩子成為別人,更允許自己成為自己。
紀錄片《人生第二次》裡,42歲的的黃妹芳高中畢業就遠走他鄉,一直在外打工。

如今,她的兒子即將升入初中。


為了孩子能夠繼續留在深圳讀書,她決定透過考取本科文憑和社工資格證的方式落戶深圳。
但是,在不惑之年重新撿起書本,對於高中學歷的黃妹芳來說,實在是個艱鉅挑戰。
為此,她每天忙得團團轉:
白天要在工廠裡忙碌一整天,晚上回家後還要做家務、督促兒子做功課;
直到夜深了,家人們都熟睡了,她才有時間坐在昏暗的飯桌前,一邊認真聽著影片課程,一邊認真地做筆記。
即使週末,也要做2個小時的地鐵去很遠的地方上課。
就這樣,黃妹芳拿到了大專文憑,又接連考試,成了山東大學的本科生,還從一線女工做到“線長”。
在黃妹芳的影響下,調皮的兒子也深受感染,全身心投入學習。
有時候看到媽媽玩手機,他總會故意打趣道:
“不是說活到老學到老嗎?
你怎麼不繼續學習了?”
這時,倆人就會互相激勵,朝著各自的理想一起努力。
其實,一個媽媽最好的投資,就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時,成就自己。
比起一個偉大、無私奉獻的媽媽,孩子們更需要的是一個有價值有追求的榜樣。
當媽媽不放棄夢想,奮鬥出充沛壯闊的人生。
孩子自然會尋著媽媽的足跡,走出明朗遼遠的未來。
蘇茲·盧拉曾說過:
“我發現,當我關懷自己時,我的孩子是受益人。
我發現,我們必須首先不惜一切代價關懷自己的內心——
我們的身體、心智、情緒和內心生活的核心。
我們自身的轉變是給孩子最偉大的禮物,可以讓他們自由地成為他們自己。”
媽媽是孩子人生的領路人,和孩子之間有著深深的羈絆。
在愛孩子之前,願你先學會愛自己;
在經營好家庭之前,願你先學會經營自己;
在富養他人之前,願你先學會富養自己。
點個【在看】,願媽媽們都能卸下身上的層層桎梏,活成一束光,指引著孩子,一起奔赴星辰大海。
參考文章:
柯察金《三孩媽媽50歲讀博: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幫助,是讓他們看到人生的不同選擇》
LEO《張玫:從雲南到哈佛,從麥肯錫到旅行家,這是我的故事》

作者:番茄媽。來源:媽媽抱團(ID:mmbaotuan),關於養育孩子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經營家庭的苦甜,我們都懂。媽媽抱團,一起成長,歡迎關注。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