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某家生產力工具的市場負責人聊了會兒天,他提起要把產品推給某個潛在客戶,發現最大的阻力是那家公司的 CIO。他還沒說完我就哈哈大笑。我說他家我太知道了,技術和產品實在是爛到令人髮指。
這家公司之所以跟不上業界的節奏,原因之一就在於有這樣的 CIO,當然,這個角色在某些公司也叫 CTO。他們其實內部也知道自己爛,但是堅決不敢跟外界合作,在內部反而大包大攬,說這些需求都可以自己搞,結果當然是永遠也搞不出來。
反正是縫縫補補又一年,一年一年下來,公司技術和資訊化團隊弄得臃腫不堪,到現在沒有辦法下手梳理。
聽著很熟悉是不是?
這個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現象。我們有幾個同行創業公司,前幾年致力於做產品要賣給保險公司,說能幫保險公司省很多錢。我聽了就說太天真了,你要做這樣的事情,就必須要經過保險公司 CIO 或 CTO 這一關,而他們評估之後,內部肯定會有團隊拍胸脯說,「這個事兒我們自己就能做」,其實最怕的就是這樣的心態。就算你這個專案能強行往裡推,而跟你對接的肯定就是那些覺得「自己也可以做」的團隊,使絆子,增加摩擦阻力,最後用至少一兩年時間耗著你,哪個小團隊能經得起他們這麼折騰?最後專案進展不順,人家內部報告說你這個技術供應商不行。好幾年過去,不少專案最後始終收不到錢,爛尾了。
當然,這是個悖論,如果 CIO 或是決策團隊知道藉助於外力,不固步自封,心態足夠開放,技術和產品也不至於搞得太差。
AI 這一波也一樣,每個有點規模的內部團隊都覺得自己也能做,如果和外面合作的話,他們不就失業了?自己被替代怎麼辦?內心裡小算盤打得噼裡啪啦亂響。結果是折騰來折騰去,發現弄不出來業務落不了地,白白錯過了寶貴的時間。最後只好用開源模型做個樣子,發個軟文對外做做公關,應付一下了事。
開放的心態做事,企業才會獲得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