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是我整理孩子過去三年裡讀過的行業相關讀物的記錄,其中恰好有一本是張蘭的自傳。當時沒有想太多,只是孩子讀過,就放進去了,然後就開始有人謾罵。
我覺得恰好可以討論一下,如何在熱點事件裡保持冷靜,如何辯證地看待一個人。
張蘭這本自傳極為暢銷,估計也為她增加了很多粉絲。但是當時在她鮮花著錦的時候,大家可能只看到了一個勤奮成功的創業者。
那時候大家都沒有想到,他們家會在數年後出現如此戲劇性的家庭風波,她會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前媳婦大S,尤其是大S去世後依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這時候再去看她的自傳,同時對比當前的各種影片、資訊和文章,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人。書裡她如何利用不放棄任何機會努力經營事業很勵志,但是比較她近期的操作,你才發現“不放棄”這三個字,可能對有些人是沒有道德標準的。
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能看到。一本書不能反映一個人的全部面貌,一個人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化,或者被暴露。
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熱點事件裡保持冷思考,無論是眾人都歡呼讚歎的時候,還是咒罵攻擊的時候。方法也很簡單,就是蒐集多方面的資訊和多角度的內容。多看看,多想想。
這也是我寫第二篇文章的初衷。
然而這篇文章在評論區引發了更為激烈的爭議。
首先當然是極其對立的爭議。比如有的人堅持支援張蘭,人數還不少。當然反對張蘭的人更多。
其次,大部分人認為讀書就是站隊,而不是獲取資訊的一種方式。


這裡背後的思維是:一本書就可以控制人的思想。我們讀書或者跟人談論一本書就是表達立場,並透過書來控制他人的思想。
且不說一本書是不是具有那麼大的力量。但是透過讀書來控制思想肯定是非常傳統和普遍的觀念。這裡有兩個問題。
第一,如果你自己只是為了表達立場而讀書,那麼你可能會喪失獲取有關一件事全面資訊的機會。更何況,立場這個東西在不同的時期會完全不同。所以你或者被單一資訊矇蔽,或者在時代的裹挾中從眾。
第二,透過選書來影響人是很正常的做法,尤其是對孩子。但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
你是給孩子提供單一的資訊,還是給孩子提供全面資訊或者辨別全面資訊的方法?
你認為只有你能夠把控孩子的資訊環境還是你能幫助孩子應對複雜的資訊環境?
打造一個無菌的世界還是很難的。因為孩子肯定會接觸到你反對的資訊。如果孩子養成只根據接觸到的資訊判斷是非。那麼當你無法控制孩子的資訊源的時候,你又如何來影響孩子呢?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
有人提出“分段篩選“的做法。每個孩子肯定是不同的。家長的做法也是不同的。

還有人提出,看書的時候,也要給出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這和給出多元資訊是一樣的做法。

還有人表面上看了你的文章,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看。

更多人贊成閱讀多元化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最有趣的是,有一些人在評論區攻擊得很歡,但是當我告訴他們,他們的回覆會給我孩子看,會成為我孩子瞭解社會的教材後,他們就刪除了。
這次評論區的帖子,我一個也沒刪。如果有看不見的,或者是微信以違規為由自動刪除(我也不太清楚有哪裡違規了),就是讀者自己刪除的。
因為這些回覆和書一樣,給孩子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現實社會。可以說是非常好的教材。這些回覆讓孩子看到,成人也是受情緒驅動的動物,也很難去進行稍微完整甚至說不上縝密的邏輯思考,甚至無法讀完一篇文章,更何況是書。
原來大人也就這樣。
讀過張蘭自傳的朵拉怎麼說呢?她說:“看回復太有意思了。‘ 我問她你怎麼看張蘭呢?她說:”看了最近的很多報道,發現她和書上自己描述的太不一樣了。“
然後她又問:“什麼是融資?什麼是上市?”
哦,相比較張蘭這個人,她對於書裡講到的金融術語更感興趣。
這個春節,科技界最大的新聞就是DeepSeek。大家的反映也很有意思,拿各種社會和行業現象來詢問DeepSeek,然後展示出來。有的可能是博人一笑,但更多的真的是在請教它,甚至深信不疑。
Deep Seek這樣的AI的確是非常好用的工具。但是當你只用AI,不再試圖從別的信源去獲取資訊,也不再閱讀稍微深度的內容而只讀由機器提供的摘要時,也就意味著你放棄主動接觸外部世界了。
這樣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在他們津津樂道AI的“神回覆”時,也在逐漸把AI視為神。
所以應對AI挑戰就那麼簡單,多思考,多讀書,或者至少把一篇文章從頭讀到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