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是上週會議的核心思想。所以接下來的主線肯定要圍繞這個方向來做。
其中deepseek和人形機器人是繞不開的兩個方向,一方面是他們前期都走出了足夠的空間和賺錢效應,另外一方面接下來政策扶持也都主要集中在這裡。
當然短期這兩個方向都開始分化了,市場也正在高低切換,選谷才是關鍵。如果你對這個方向的操作沒把握,強烈推薦大家關注金田哥。去年他的收益絕對是圈內的佼佼者,近期他在公眾號公佈的幾個人形機器人大牛標,都吃了大肉,均是公眾號提前釋出,歷史文章可查。
接下來他看好AI+智駕補漲,大家可以關注下方公眾號,檢視他佈局的標!

來源:投行圈子、大橘創業說、民政部研報、澤平宏觀
結婚率的下降,使得未來年輕人更少,事關我們每個人的未來。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近日,民政部公佈了2024年4季度民政統計資料。資料顯示,2024年全年,全國結婚登記有610.6萬對,離婚登記262.1萬對。資料一齣,引發各方關注。
經過與2023年民政統計資料進行比對(結婚登記768萬對,離婚登記259.3萬對),2024年結婚登記資料比去年減少157.4萬對,同比下降20.5%;2024年離婚登記資料比去年增加2.8萬對,同比上升1.08%。
這是繼2023年短暫回升後,結婚率再度下探,創下45年來的新低。與此同時,離婚登記數微增1.1%,達到262.1萬對。這一增一減,折射出當代年輕人對婚姻態度的深刻轉變——從“嚮往”到“觀望”,甚至“逃離”。
這一升一降的剪刀差,像一記重錘,敲醒了全社會對婚姻的深層反思。
更令人心驚的是,適婚人口已斷崖式下跌:1989年後出生人口從每年2500萬銳減至2024年的954萬,25-35歲主力軍直接“腰斬”。年輕人不是“不想結”,而是“能結的人”早已被時代洪流衝散。



早些年前,在房價被炒上天的時候,高房價就是最好的避孕藥。
那個時候,談個三五年的戀愛。
最後為了房子彩禮一拍兩散反目成仇的人,路邊一抓一大把。
感情在金錢面前顯得那麼脆弱,多少人在現實面前低下了頭。
房子成了結婚最基礎的門檻,沒有房幾乎就沒有資格談婚論嫁。
現在麼,哪怕房價跌了一點,結婚的人也還是少得可憐。
因為很多人在經歷了房價飆升後的洗禮,對婚姻和家庭的熱情已經涼了大半截。
這說明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經濟負擔那麼簡單了,大家的價值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原因分析
1、時代的衝擊
今年據說還被稱為是無春年和寡婦年,笑死。
說是因為今年的農曆沒有立春節氣的現象,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
何況今年的結婚人數遭遇前所未有的雪崩,也不是寡不寡婦就能決定的。
都說現在結婚的人數少,是因為什麼經濟壓力,社會觀念,個人價值。
這些都沒錯,但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在於,資訊實在是太發達了。
一件屁大的事,只要有流量,迅速就能國內外傳得滿天飛。
當所有人都侵泡在這個資訊時代的時候,日積月累就會形成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
以前不懂的東西,現在在網上一搜就知道了。
就像是我每天寫文章,透過不斷的輸出內容,影響到越來越多的人,不敢說讓更多的人思想覺醒,起碼完整看完能用另外一個視角去看待世界。
所有看我文章喜歡我認可我的朋友,慢慢地就會形成一個志同道合的圈子,投行圈子,哈哈哈。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時間長了,大家就像被同一種頻率的磁場吸引,聚攏在一起。
2、經濟壓力:婚姻成為“奢侈品”
高房價、高教育成本、就業不穩定,讓年輕人對婚姻望而卻步。
在一線城市,一套婚房的首付可能就需要數百萬,這對於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即便在二三線城市,房價收入比也普遍在20 – 25之間,買房的壓力同樣沉重。除了房子,彩禮成本也不容小覷,20 – 30萬的彩禮在許多地區已是常態。再加上婚禮支出,一場婚禮下來花費40 – 50萬並不稀奇。這些經濟負擔,讓許多年輕人感慨:“結個婚,傾家蕩產。”
一項調查顯示,超六成未婚青年因“經濟條件不足”推遲結婚計劃。當婚姻成為“奢侈品”,生育更成了“遙不可及的選項”。年輕人算了一筆賬,如果結婚意味著負債和丟工作,那麼單身似乎更能保障生活的安穩。
在社交媒體上,“恐婚”“恐育”情緒蔓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人的婚姻觀念。他們看到了婚姻中的柴米油鹽、婆媳矛盾、育兒壓力,對婚姻的美好憧憬逐漸被現實的擔憂所取代。當他們發現單身也能活出完整的人生,婚姻就失去了吸引力。
3、選擇的權力
結婚率和生育率的下降,不光是年輕人選不選的問題,更是**不景氣(換個表述,這叫下行壓力)的直接反映。
以前大家都覺得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好像不這麼做整個人就廢掉了,就不完整了。
但現在的年輕人,對婚姻和家庭的態度已經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沒有什麼人還會把結婚生子看作是人生必須做的事,更多的是看重自己過得舒不舒服。
新一代年輕人更注重自我價值實現,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選項。不婚主義、丁克家庭的興起,進一步稀釋了生育意願。隨著社會的發展,個體意識逐漸覺醒,年輕人不再願意為了結婚而結婚,他們更追求個人的自由和生活質量。
這種觀念的轉變,一方面源於網路資訊帶來的衝擊,另一方也是源於對現實生活的深刻反思。
4、維繫婚姻難度在增加
從經濟學上講,婚姻本質上也是一種合作關係。
畢竟,經濟基礎才能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大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生育意願低迷其實也是正常的。
結婚後,維繫家庭生活,各方面開支開始加大,如果有了孩子,支援更是陡增,還要照顧雙方父母的養老問題。當下很大的問題是,很多年輕人工作都不穩定,甚至剛畢業找份工作都很難,養活自己都不容易,再別說養活一個家庭。
性、荷爾蒙,當然用個高階詞彙可以說是愛情,在基本生存面前,會變更很脆弱,對大部分家庭而言,最終維繫婚姻穩定幸福的還是穩定的經濟收入。
在《動物世界》裡有一句話,說的是當環境不再適合生存時,動物首先會停止繁衍,其次是大遷徙。。。

同樣的,人也是動物,也是遵從這個基本規律,也是這個道理。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經濟獨立比草率結婚更重要,只有財務自由才是王道。
5、適婚人口減少與初婚年齡推遲
從人口結構來看,適婚人口減少是結婚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80後、90後、00後人口分別為2.23億人、2.1億和1.63億,整體呈不斷下降趨勢。近8年20歲 – 29歲對應出生人口總體下降11%。同時,初婚年齡普遍推遲,全國多地初婚平均年齡突破了30歲。比如湖北襄陽,初婚年齡5年內推遲了5歲,2021年襄陽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5.23歲,女性33.96歲。
高等教育程度加深是初婚年齡推遲的原因之一。年輕人在完成學業後,往往需要時間來積累工作經驗和經濟基礎,這使得他們結婚的時間也相應推遲。生活節奏加快,社交圈子相對固定,也增加了年輕人尋找合適伴侶的難度。
6、性別比失衡與“梯度婚配”觀念
七普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20 – 40歲的男性較女性多1752萬人。傳統的婚配觀念,一般傾向於“男高女低”的梯度婚配模式,這導致部分男性在婚姻市場上處於劣勢,農村低學歷男性在婚戀市場徹底“失聲”。而城市高學歷女性則陷入“向下相容難,向上匹配空”的擇偶悖論。 進一步降低了結婚人數。
性別比失衡使得擇偶競爭更加激烈,一些男性難以找到合適的結婚物件。而“男高女低”的婚配觀念,也讓一些女性在選擇伴侶時更加謹慎,不願意降低標準,從而導致部分人單身。
7、選擇性的機會和門檻在降低
社交工具的發達,一些年輕人開始透過社交工具在選擇異性,建立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關係。
後面不再展開論述,懂得都懂。
結婚率下降帶來的社會影響
1、少子化加劇:勞動力“斷代”與教育資源浪費
結婚率的下降,直接削弱了生育的“基礎池”。未婚群體擴大、婚育年齡推遲,導致新生兒數量持續萎縮。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3年我國出生人口已跌破900萬,總和生育率僅為1.07,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的2.1。
少子化最直接的後果是勞動力人口減少。據預測,到203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而勞動年齡人口(15 – 59歲)佔比或降至50%以下。勞動力的萎縮將推高用工成本,削弱經濟增長動力。
少子化還會導致學校招生困難,部分中小學甚至被迫合併或關閉。與此同時,社會資源如母嬰設施、兒童醫療等投入效益降低,形成“資源閒置”與“需求不足”的悖論。
2、養老困境:養老金缺口與養老服務供需失衡
少子化的另一面是老齡化加速。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21.3%,而這一比例仍在以每年0.5%的速度攀升。當前養老金體系依賴“現收現付”,即用當代年輕人的繳費供養退休老人。但隨著勞動人口減少、老年人口激增,養老金收支壓力劇增。據測算,2035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可能耗盡,“未富先老”的焦慮正在蔓延。
獨生子女一代逐漸步入中年,“421家庭”(4老人、2夫妻、1孩)成為常態。一對夫妻需贍養四位老人,疊加高強度工作壓力,家庭養老功能嚴重弱化。而社會化養老機構數量不足、服務質量參差,進一步加劇了養老難題。
3、消費結構轉型:傳統消費模式遇冷
結婚率的下降,也對消費市場產生了影響。結婚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的消費行為,如購房、裝修、購買家電、舉辦婚禮等。這些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然而,隨著結婚人數的減少,傳統的結婚相關消費市場逐漸遇冷。
婚慶行業受到的衝擊尤為明顯。據報道,某婚慶公司老闆發現今年情人節後的諮詢比例同比下降了60%。房地產市場也受到一定影響,結婚人數減少,購房需求也相應降低。這對於依賴房地產和傳統消費模式的經濟增長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

破局之道:構建婚姻友好與生育友好型社會
面對結婚率下降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我們需要從政策、社會和個體層面共同努力,尋找破局之道。
1、政策層面:減輕經濟負擔,提供生育支援
政府應加大對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投入,降低年輕人的生活成本。比如,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穩定房價;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降低教育成本;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擴大普惠托育服務、提高生育補貼、延長帶薪產假等。
如,湖北天門的模式就有借鑑意義,透過提供生育補貼,提升了出生率17%,這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鑑。政府還可以透過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方式,減輕年輕人的結婚和生育負擔。
2、社會層面:重塑婚姻觀,完善養老體系
社會應加強對婚姻家庭價值觀的宣傳引導,減少“恐婚”“恐育”情緒的傳播,重建積極的婚姻觀和家庭觀。同時,要推進“多支柱”養老體系建設,發展企業年金、商業保險,鼓勵個人儲蓄養老;推廣智慧養老裝置,完善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網路,緩解養老壓力。
媒體和社交平臺可以傳播正面的婚姻案例,弘揚家庭美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企業也可以為員工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援,如彈性工作制度,讓年輕人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
3、個體層面:理性規劃,平衡個人與社會責任
婚姻與生育是個人權利,但也需在自由選擇中承擔社會責任。年輕人應理性規劃自己的人生,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家庭和社會的需要。透過科學理財、提前規劃養老等方式,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
在選擇伴侶時,不要過於追求物質條件,更要注重彼此的價值觀和感情基礎。在婚姻生活中,夫妻雙方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援,共同經營家庭。
結語
結婚率下降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它反映了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變化。我們不能簡單地指責年輕人“不婚不育”,而應該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理解他們的困境和需求。透過政策的引導、社會的支援和個體的努力,共同構建一個婚姻友好、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讓年輕人能夠在合適的時間,找到合適的人,組建幸福的家庭。
婚姻率的下降,本質是一場關於生存尊嚴與個體自由的無聲革命。當年輕人掙扎於房價、彩禮、職場與育兒的重壓下,婚姻早已從“雪中送炭”淪為“錦上添花”。
或許,真正的解決之道不在催婚,而在創造一個“結得起、離得穩、過得好”的社會——讓婚姻迴歸情感本質,而非成為時代困局的犧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