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4年度“中國肥胖研究十大成果”評選結果出爐!

肥胖已成為我國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其防控工作對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至關重要,科學研究則是推動肥胖防控工作的重要引擎。
在2025年3月4日“世界肥胖日”期間,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西安交通大學全球健康研究院推動聯合其他機構,組織開展了系列活動,其中包括繼續開展“2024年中國肥胖研究十大成果”評選工作,旨在透過全面梳理2024年我國肥胖研究的重大突破,推動我國未來肥胖防控工作,指引相關研究,並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交流合作。
本次評選歷經嚴格的文獻檢索—初步篩選—深度遴選—專家評審—組委研討五大環節,最終評選出2024年度中國肥胖研究十大標誌性成果。評審專家涵蓋肥胖相關學科,包括生物機制研究、人群研究、臨床治療研究等領域。專案工作流程及最終選出的10大成果見下(排名不分先後)。
PART.01
01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母義明教授團隊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示GLP-1受體激動劑司美格魯肽在東亞人群中的體重管理效果 
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疾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然而,目前關於GLP-1受體激動劑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在東亞人群中長期減重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資料有限。母義明教授團隊開展了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3期臨床試驗,旨在評估每週2.4 mg司美格魯肽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的減重效果和安全性。研究在中國、香港、韓國和巴西的23家醫院及研究中心招募了375名受試者,按照2:1的比例隨機分配至司美格魯肽(249人)或安慰劑組(126人),並接受44周的皮下注射,同時進行飲食和運動干預。研究發現,司美格魯肽組的受試者平均體重降低12.1%,顯著優於安慰劑組(3.6%),治療差異達8.5個百分點(p<0.0001)。此外,85%的受試者體重下降≥5%,而安慰劑組僅為31%(p<0.0001)。安全性方面,主要不良反應為胃腸道不適,但整體耐受性良好。本研究首次在以中國為主的東亞超重肥胖人群中系統驗證了GLP-1受體激動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肥胖管理和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循證醫學證據。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李小英教授團隊

JAMA評估替爾泊肽治療中國成年肥胖或超重及體重相關合並症患者的減肥療效和安全性
02
肥胖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中國是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預計到 2030 年,中國成年超重或肥胖率將達 70.5%,影響約 8.1 億人。替爾泊肽是一種每週一次注射的 GIP/GLP-1 受體激動劑,已獲批治療 2 型糖尿病,並在中國接受慢性體重管理審查。本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 3 期臨床試驗在中國 29 箇中心開展,納入 210 名 BMI≥28 或 BMI≥24 且伴合併症的成年人,隨機接受 10 mg、15 mg 替爾泊肽或安慰劑治療 52 周。結果顯示,10 mg 和 15 mg 組的平均體重變化分別為 -13.6% 和 -17.5%,顯著優於安慰劑組(-2.3%,P < .001)。此外,87.7%(10 mg 組)和 85.8%(15 mg 組)患者體重下降 ≥5%,而安慰劑組僅 29.3%。替爾泊肽耐受性良好,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輕至中度胃腸道症狀,極少導致治療中斷(<5%)。研究表明,替爾泊肽可顯著減重且安全性可接受。本研究進一步驗證了替爾泊肽在中國人群中的療效和安全性,支援其在慢性體重管理中的潛在應用,將為未來臨床實踐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03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劉剛教授團隊
Cell Reports Medicine揭秘低碳水化合物與限時飲食對肥胖成人體重和腸道微生物的顯著影響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HLCD)和限時進食(TRE)是兩種常見的飲食干預方式,但其在熱量限制之外的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旨在探討 HLCD 和 TRE 單獨或聯合使用對體重管理、腸道微生物組及代謝組的影響,以期為超重或肥胖人群提供新的營養干預策略。本研究為期 12 周的雙因素隨機對照試驗,共納入 96 名超重或肥胖參與者,並在干預後進行了 28 周隨訪。結果顯示,所有組別均因熱量限制顯著減輕體重,降幅為 2.57 至 4.11 公斤。在此基礎上,HLCD 和 TRE 進一步降低了 BMI。其中,HLCD 主要促進脂肪質量減少,而 TRE 則更多導致瘦體重減少。此外,HLCD 可降低糞便中的支鏈氨基酸水平,而 TRE 則增加與短鏈脂肪酸合成相關的益生菌丰度。值得注意的是,HLCD 在減少脂肪質量方面的效果在隨訪期內仍持續顯現。總體而言,HLCD 和 TRE 均能有效促進體重管理,並在熱量限制之外對腸道微生物組和代謝組產生深遠影響。本研究為超重或肥胖人群提供了新的飲食干預策略,並凸顯了 HLCD 和 TRE 在體重控制中的潛在優勢。

浙江大學王福俤教授團隊

Cell Metab揭示鐵死亡訊號在脂肪代謝與肥胖調控中的關鍵作用
04
脂肪組織在能量代謝中發揮關鍵作用,其功能異常與肥胖密切相關。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依賴鐵和脂質過氧化的細胞死亡形式,但其在脂肪組織中的作用尚不明確。浙江大學王福俤教授團隊研究發現,肥胖患者及高脂飲食小鼠的脂肪組織中鐵死亡訊號顯著下調。進一步研究表明,非致死劑量的鐵死亡激動劑可減少脂肪細胞脂質積累,並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此外,脂肪細胞特異性過表達 Acsl4 或敲除 Fth 基因可增強鐵死亡訊號,從而抑制脂肪擴張並改善代謝異常。機制研究揭示,脂質代謝產物 5,15-DiHETE 可啟用鐵死亡訊號,促進 HIF1α 降解,從而解除 c-Myc-Pgc1β 通路對產熱功能的抑制。該研究首次系統性闡明瞭脂肪組織鐵死亡的調控機制,並提出“鐵死亡訊號(Ferroptotic signaling)”新理論,拓展了“鐵科學(Ferrology)”的研究範疇,為肥胖及代謝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05
北京大學強力團隊
Cell Metab揭示IgG介導的脂肪組織免疫失衡與胰島素抵抗新機制
脂肪組織不僅是能量儲存器官,還在免疫調節和代謝穩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脂肪組織內免疫球蛋白 G(IgG)的功能長期未被充分認識。北京大學強力團隊的研究揭示,在肥胖發生過程中,IgG 在脂肪組織內大量積聚,促進胰島素抵抗並加劇巨噬細胞浸潤。這一積累由新生兒 Fc 受體(FcRn)介導,並在肥胖的不同階段發揮特異性調控作用:早期主要影響脂肪祖細胞,晚期則調控巨噬細胞。進一步研究發現,靶向抑制 FcRn 可有效阻止 IgG 在脂肪組織中的積聚,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紊亂。結合人工智慧(AI)建模及體內外實驗,研究團隊揭示 IgG 的 Fc-CH3 結構域可直接與胰島素受體胞外區相互作用,阻礙胰島素結合並抑制下游訊號通路,進而影響脂肪細胞功能。這一研究不僅揭示了 IgG 在脂肪組織中的重要作用,還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代謝病干預策略——透過清除 IgG 改善肥胖相關代謝異常,為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創新思路。

北京大學宋逸/董彥會團隊

Lancet Public Health揭示中國兒童青少年體重發展趨勢及社會經濟不平等影響
06
近年來,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營養狀況備受關注,尤其是城鄉差異及社會經濟地位(SES)對肥胖與消瘦的影響。北京大學研究團隊利用1985—2019年七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資料,對167萬餘名7—18歲兒童青少年的體重變化趨勢進行了系統分析。北京大學宋逸/董彥會團隊研究結果表明,1985—2019年間,中國兒童青少年肥胖率從0.10%激增至8.25%,而消瘦率則從8.49%下降至3.37%。從社會經濟視角來看,高SES地區的肥胖率在2014年達到峰值後呈下降趨勢,但全國範圍內,城市兒童的肥胖率仍整體高於農村。然而,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女孩肥胖率首次超過城市女孩。農村男孩的消瘦率在多個時間點均高於城市男孩,而2019年女孩的城鄉消瘦差距幾乎消失。長期趨勢來看,SES較高地區的兒童曾面臨更高的肥胖風險和更低的消瘦風險,但2019年這一趨勢發生逆轉,SES高低不同地區間的肥胖與消瘦差距逐漸縮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呈負值。預測至2030年,城鄉間的肥胖率差距及SES的影響將進一步縮小,但低SES地區兒童的肥胖問題可能愈發嚴峻。該研究揭示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兒童青少年體重變化的深遠影響,凸顯了精準肥胖干預策略在社會經濟弱勢群體中的必要性,以更有效應對營養失衡挑戰,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07
西安交通大學牟建軍教授團隊
EClinicalMedicine揭示兒童至中年BMI軌跡與代謝綜合徵風險的長期關聯
代謝綜合徵(MetS)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其發生與進展可能與個體早期的體重變化密切相關。然而,目前針對兒童至中年BMI變化模式及其波動與MetS風險之間長期關聯的研究仍較為有限。牟建軍教授團隊基於 “漢中青少年高血壓佇列”開展研究,該佇列於1987 年招募兒童和青少年,並已隨訪超過 30 餘年,每位參與者至少進行了 5 次 體重指數(BMI) 測量。研究人員識別出三種不同的BMI增長模式:低增長型(34.4%)、中等增長型(51.8%) 和 高增長型(13.8%)。此外,研究者透過計算BMI的標準差(SD)、獨立於均值的變異性(VIM) 和平均真實變異性(ARV)來評估BMI的長期變異。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從兒童期到中年期,較高的 BMI 軌跡和更大的 BMI 變異性均與代謝綜合徵(MetS)發病風險增加相關,且這一關聯在男女中均存在。研究結果強調了從兒童期到成年期持續、長期監測 BMI 和肥胖狀況的重要性。在生命早期管理 BMI 可能有助於延緩MetS的發生,並降低中年時期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司

《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
08
《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肥胖症的病因學、流行病學、定義、診斷標準、分型、分期及相關併發症,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權威指導。指南指出,肥胖症的診斷不僅依賴體重指數(BMI),更需結合腰圍、體脂比等多維度指標進行精準評估,以更科學地界定個體健康風險。在治療策略方面,指南強調多學科協作(MDT)診療模式的核心作用,融合行為心理干預、運動干預、臨床營養治療、藥物治療、代謝外科手術及中醫藥治療等多元化手段,以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在藥物治療方面,指南高度關注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如利拉魯肽、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的應用,研究證實其在體重管理及代謝改善方面具有顯著療效。對於重度肥胖或合併嚴重代謝疾病的患者,代謝手術(減重手術)被推薦為重要干預措施,以最佳化長期健康結局。此外,指南特別強調兒童青少年肥胖症的防治,呼籲強化早期干預與綜合管理,以阻斷肥胖相關代謝異常的程序。該指南不僅為各級醫療機構提供了系統化、規範化的診療依據,更致力於推動個體化精準治療,從而改善肥胖症患者的長期健康預後,助力我國肥胖防控體系的高質量發展。
09
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等專家教授
《中國居民運動減重專家共識》
肥胖及相關慢性病上升趨勢明顯,採取有效措施減緩與遏制已刻不容緩,運動是減重和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手段。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等聯合多機構,邀請 34 位多領域專家,經多輪研究會商,制定《中國居民運動減重專家共識》。《共識》包含 5 章,梳理總結了運動減重方案、制定原則等多方面內容,旨在為居民運動減重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全民健身,推廣科學運動與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國家慢性病防控,推動 “健康中國 2030”目標實現。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舍予教授團隊
Lancet對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的藥物治療進行了系統回顧和網路薈萃分析
10
我國肥胖已進入大流行時代,在未來20年將造成巨大的疾病負擔。肥胖治療藥物作為重要的肥胖與超重的治療手段之一,卻存在較大爭議。特別是2020年傳統藥物氯卡色林因癌症風險退市,2021年新藥司美格魯肽最新獲批上市用於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治療。因此亟需高質量證據總結及其所支援的臨床實踐指南幫助臨床醫生與肥胖與超重成人選擇肥胖治療藥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舍予教授團隊對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的藥物治療進行了系統回顧和網路薈萃分析,評估了主要抗肥胖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該研究基於已發表的143篇文獻近5萬名肥胖或超重成人資料進行總結分析,並在計算、解讀與結果呈現上進行了開拓性創新,研究結果表明,芬特明/託吡酯複方製劑和 GLP-1 受體激動劑為目前減重效果最優的藥物類別,其中司美格魯肽在單藥治療中表現最佳。本研究為肥胖藥物治療的選擇提供了堅實的循證依據,並強調未來應關注新型抗肥胖藥物的長期療效與安全性,以推動個體化治療方案的最佳化,同時為公共衛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學指導。
附錄1  2024年度中國肥胖研究十大成果列表
  1. Mu Y, Bao X, Eliaschewitz FG, Hansen MR, Kim BT, Koroleva A, Ma RCW, Yang T, Zu N, Liu M, Group S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ce weekly semaglutide 2.4 mg for weight management in a predominantly east Asian population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STEP 7): a double-blind,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3):184-195.
  2. Zhao L, Cheng Z, Lu Y, Liu M, Chen H, Zhang M, Wang R, Yuan Y, Li X: Tirzepatide for Weight Reduction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besity: The SURMOUNT-C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4, 332(7):551-560.
  3. Li L, Li R, Tian Q, Luo Y, Li R, Lin X, Ou Y, Guo T, Chen X, Pan A, Manson JE, Liu G: Effects of healthy low-carbohydrate diet and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weight and gut microbiom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Feeding RCT. Cell Rep Med 2024, 5(11):101801.
  4. Wang X, Wu Q, Zhong M, Chen Y, Wang Y, Li X, Zhao W, Ge C, Wang X, Yu Y, Yang S, Wang T, Xie E, Shi W, Min J, Wang F: Adipocyte-derived ferroptotic signaling mitigates obesity. Cell Metab 2025, 37(3):673-691 e677.
  5. Yu L, Yang YX, Gong Z, Wan Q, Du Y, Zhou Q, Xiao Y, Zahr T, Wang Z, Yu Z, Yang K, Geng J, Fried SK, Li J, Haeusler RA, Leong KW, Bai L, Wu Y, Sun L, Wang P, Zhu BT, Wang L, Qiang L: FcRn-dependent IgG accumulation in adipose tissue unmasks obesity pathophysiology. Cell Metab 2025, 37(3):656-672 e657.
  6. Song XL, Zhou B, Baird S, Lu CL, Ezzati M, Chen L, Liu JY, Zhang Y, Wang RL, Ma Q, Jiang JN, Qin Y, Dong ZQ, Yuan W, Guo TJ, Song ZY, Liu YF, Dang JJ, Hu PJ, Dong YH, Song Y, Ma J, Sawyer SM: Trends and inequalities in thinness and obesity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vidence from seven national school surveys between 1985 and 2019.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4, 9(12):e1025-e1036.
  7. Guo TS, Zheng SR, Chen T, Chu C, Ren J, Sun Y, Wang Y, He MJ, Yan Y, Jia H, Liao YY, Cao YM, Du MF, Wang D, Yuan ZY, Wang DL, Mu JJ: The association of long-term trajectories of BMI, its variabil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3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2024, 69.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司.肥胖症中國診療指南(2024年版)[J].協和醫學雜誌,2025,16(01):90-108.9.    
  9. 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體育運動與健康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行為健康分會,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行為健康分會.中國居民運動減重專家共識[J].中國預防醫學雜誌,2024,25(04):395-405.
  10. Shi QY, Wang Y, Hao QK, Vandvik PO, Guyatt G, Li J, Chen Z, Xu SS, Shen YJ, Ge L, Sun F, Li L, Yu JJ, Nong KL, Zou XY, Zhu SY, Wang C, Zhang SZ, Qiao Z, Jian ZY, Li Y, Zhang XY, Chen KR, Qu FR, Wu Y, He YZ, Tian HM, Li SY: Pharmacotherapy for adul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2024, 403(10434):e21-e31.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