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芒來小姐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01
上週去朋友家做客,發現她10歲的女兒是一個時間管理高手:
回家先做作業,做完喜歡的數學作業,飯後玩會遊戲,再做不喜歡的語文;
9點練琴,然後背古詩和英語,睡前玩半小時遊戲。
先不談玩遊戲對不對,重點是全程自覺,完全不需要大人催,節奏把控感之強驚呆了我。
我問朋友:“你怎麼培養的?”
朋友雲淡風輕地說:“我只是選了最沒壓力的做法。”
什麼情況下孩子會是“牛磨王”?在朋友看來,是壓力導致的緊張恐懼,讓孩子磨蹭拖拉。
腦科學家林成之說:大人老是催,接連施加瑣碎壓力,會讓孩子變得笨拙、散漫。
因為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需要從環境中得到滋養,長期承受細碎的壓力,會被大腦判定為“威脅”。
而優先解決威脅,是人類的本能。
所以,你會看到孩子用各種方式逃避現實:
哭鬧、打遊戲、看電視、撕紙巾、摳牆皮、玩指甲蓋……
壓力越大,越不想做事,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對付“威脅”上面,哪兒還有力氣解決問題呢?
別說孩子了,大人也是如此。
所以,朋友儘可能配合孩子減少威脅,讓她尚未發育成熟的大腦能夠不被幹擾地分配時間和精力。
然而,更多的媽媽選擇了另一種做法。
02
準備考研的堂妹,有一個特別愛催人的媽。
其實,她並不反感催促,多虧了媽媽那句叫人繃緊皮的“快點兒做”,她才能順利完成作業、考上高中、考上大學。
問題發生在媽媽不再催她的時候。
堂妹總把任務往後推,原本只需要一小時學完的課,要拖一兩週;
或者白天追劇聊天,深夜背書趕進度;
玩三天學一天,幾乎等於裸考。
結果,成績距離分數線差了整整30分。
堂妹對這個結果似乎不意外,她的媽媽無法接受,非要搬到學校附近來住,監督女兒考研。
堂妹怎麼勸都沒用,索性對媽媽說了實話:
“我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我只是怕你不開心,才努力學習。也根本沒打算考研,就是想應付你一下,我都21歲了,你能不能讓我自己安排?”
原來,每天被媽媽催促的日子,讓堂妹不堪重負,內心有太多情緒,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她實在不想再回到那種環境裡。
哈佛醫學院副教授Martin A.Teicher研究發現: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相比沒有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杏仁核、海馬體和胼胝體更小一圈。

這幅大腦掃描圖,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父母總是催促孩子,會讓孩子的大腦整體都會受到損害。
或許,我們能用這個實驗結果來解釋:
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同時讀書、考證、學才藝,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而另一些孩子讀十分鐘書,玩半小時,一年到頭一件事都沒做成。
父母不停催促,或許能讓孩子在壓力驅使下“戳一下動一下”,但帶來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逆的。
就像堂妹,作業父母催,考研也要人催,宛如一個被動的“做事困難戶”,但人生哪能事事依賴他人?孩子總要獨立。
一旦養成用壓力鞭策孩子的習慣,也給孩子未來的生活方式定了調。
03
除了“催”,孩子還承受著另一種壓力:父母的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父母能心態平和地督促孩子,不會產生太大問題,但很多父母心態並不平靜。
《金牌調解員》有一期裡,一家三口吵翻了天。
媽媽對女兒要求比較高,目標也制定得很具體。
女兒小學時完全能做到,升上初中沒後勁了,成績一落千丈,厭學還酗酒。
在女兒看來,媽媽只關心她的學習,不關心她,這讓她覺得活著很沒意思。
而爸爸站在女兒這邊,認為女兒的墮落是媽媽一手造成的,他自己也很反感妻子的強勢,時常被她的負面情緒壓得喘不過氣。
面對這些吐槽,媽媽一律採取堅硬、阻抗、拒絕的態度。
螢幕外的觀眾,一眼看出她的問題所在:這位媽媽太緊張了,生怕女兒學不好,情緒張力十足導致心煩意亂,所以什麼話都聽不進去。
生活中,很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嗎?
那天刷到一個短影片:孩子馬上要上培訓班,但她想把作業先做完,母親卻在一邊催“你能不能快點兒啊!”
連續催了十分鐘,孩子開始分神。
眼看上培訓班要來不及了,作業也沒做完,孩子崩潰大哭:“媽媽你別催了!你催我有用嗎!”
父母急,孩子更急;父母焦慮,孩子也被傳染焦慮。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會誠實地反映出父母的樣子。
如果父母情緒激動,孩子除了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情,還要處理父母的情緒,根本沒有餘力做自己的事;
如果父母情緒穩定,孩子雖然焦慮,但不必承受不屬於他的焦慮,慢慢做也能把事情一件件做好。
平和穩定的環境下,孩子不必消化過多負面情緒,有更多機會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自然能學會如何管理時間。
04
不難看出,以上兩種做法有一個共同點:增加了孩子分配時間的障礙。
無論是用嘮叨催促增加瑣碎壓力,還是用負面情緒剝奪孩子的精力,都沒有幫孩子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了問題。
試想一下:當你喝著咖啡、處理著檔案,想過會兒再洗咖啡杯、先把工作完成時,你的配偶走過來說:“你怎麼不洗杯子啊?邋里邋遢的。”
是不是感到平和的心態被攪亂了?不但不想洗杯子,而且滿肚子怒火想跟伴侶吵架,連工作也專心不了?
是的,配偶就是這樣增加了壓力。
但很多時候,我們也在用同樣的方式增加孩子的壓力。
這也是為什麼,原本順應天性發展、理應獨立自主的人類幼崽,連做作業都無法獨立完成——壓力侵蝕了孩子處理問題的動力。
而幫助孩子成為“時間管理高手”,其實就是幫孩子減輕壓力。
這裡並不是要消除孩子的壓力,適當施壓對培養孩子抗挫力有好處。
作為父母需要控制的,是“有毒的壓力”:
脫口而出的嘮叨,以及難以自控的情緒。
為此,首先,父母要思考:這到底是誰的需求?
做作業、打遊戲,都是孩子的待辦事項,父母就算要參與,也要等孩子先有思路了再行動。
比如,問問孩子:“你打算怎麼規劃晚上的時間啊?”“你想怎麼處理你的作業?”“接下來有一小時的空餘時間,你打算做點什麼?”
同樣,因為孩子磨洋工激起的焦慮憤怒情緒,是父母的待辦事項,與其一股腦丟給孩子,不如問問自己:
“我小時候父母怎麼對我的?”
“我是不是在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 “這種方式會傷害孩子嗎?” “有沒有可以改良的地方?”
《養育善良美好的孩子》一書認為:當我們把自己的壓力反應降到最低,我們會成為更有效、更理智、更美好的父母。
孩子是天生的“時間管理高手”,只要允許他自然地成長,不必承受過多的壓力,他應該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
過程中,父母除了要幫忙減輕壓力,更要給予信任,相信孩子是可以自我負責的。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對“分配”導致的後果沒有壓力,不恐懼被罵,也不焦慮失敗,只專注於解決問題本身。
即使剛開始有些笨拙,一次次嘗試中,孩子的思路得到磨鍊,對時間的把控也會越來越精準。
“做好手頭事”,不再是父母口頭的訓誡,而是內心敲響的警鐘。
這鐘聲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助力他成為一個能夠自我負責的人。
-END-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