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132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上個星期早上6:30在直播的時候。有好多小夥伴問到了孩子教育的問題。
在回答了好幾個相關的問題之後,圓方感覺到可能對於80後而言,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庭情況。可能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直面家庭教育這個問題。
的確,對於80後而言。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孩子教育,可能跟我們的父輩完全不同。其中最大的變數可能是資訊。
對於很多80後而言,我們第1次接觸網際網路可能都是十歲之後的事情。而許多人擁有自己的手機基本上都要到了上大學的階段。
但是對於80後的孩子而言(10後20後)網際網路也好,手機(平板)也好。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覺得理所應當存在的東西。
而在如此全天候高密度的資訊轟炸下這一代小朋友的教育挑戰,其實是呈指數性上升的。
那麼有沒有哪一些教育方式,或者理念是可以穿越時代,穿越週期,穿越技術是絕對能夠指導我們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的呢?其實也是有的。
02
圓方這個星期,計劃早上帶著大家一起去共讀一本書《看見孩子》。
這本書的作者貝姬·肯尼迪(Becky Kennedy)是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擁有超過20年的臨床心理治療經驗,專注於成人心理治療和父母育兒指導。
英文原版:首版於2022年推出,書名《Good Inside: A Guide to Becoming the Parent You Want to Be》 。上市後迅速登頂2022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並長期穩居家教類圖書榜第一名。
這本《看見孩子》,應該算是兼顧了道,法,術的。
比如在“法”的層面,這本書提出了包括:
真相不唯一:承認孩子的感受與父母的立場可以共。;減少羞恥感:避免用羞辱、懲罰壓制行為,轉而引導孩子識別情緒;自我關照:父母需優先調節自身情緒(如深呼吸、短暫離開衝突現場),避免將壓力投射到孩子身上等十大準則。
而其在“術”的層面,這本書也列舉了包括:
應對情緒崩潰:先保證安全,待孩子平靜後覆盤,而非即時說教 ;
處理二胎矛盾:接納每個孩子的獨特感受。
等十九個實戰場景。
不過圓方其實最喜歡的還是這本書“道”的層面。
03
那這本書關於“道”講了什麼呢?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在書除了開篇,作者就說:
理解孩子的“行為”只是冰山看得見的部分,而我們許多父母,看不見的是孩子無比渴望被理解的整個內心世界。
具體而言,我們應該踐行的“道”是:
把我們的認知從“孩子有什麼問題?應該如何改正?”
轉變為“孩子遇到了什麼困難?我能協助ta做些什麼?”
如果更加精煉,其實就是:
我們教育的目標不是塑造行為,而是培養人。
再精簡一點,就是:
看見孩子。
04
在今天早上聊到這本書的時候,在今天早上帶大家一起讀讀這本書的時候。圓方突然有了一個更深的洞察。
就是當我們培養起來自己能夠“看見孩子”能力的時候。其實也意味著我們可以“看見更多的人”。
如果我們可以“看見”我們的同事,我們的下屬。當他們工作出現問題,我們想到的就不僅僅是指責和批評,而是會去“思考”他所面臨的困難,並且去幫助他們。
如果我們可以“看見”我們的伴侶,那麼生活中會少掉多少抱怨,多少吐槽。而又能夠擁有多少幸福快樂的時光。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看見”我們自己,我們或許可以嘗試著與自己和解,讓自己放下那些可能從童年起,在生活中深深就埋下的執念。讓自己過得更輕鬆,更幸福。
所以,什麼是絕對正確的教育呢?
或許就是對於他人所面臨的困難,那種感同身受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