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明晚武志紅直播🌟無回放

作者 | 天雅

前不久的一個晚上,我在照看寶寶時出了一點差池,先生的「寬容」令我印象深刻。
當時我正在陪寶寶練習下地爬行。
先生特意囑咐我:“一定要跟在寶寶後面,他可能會突然後仰。”
我沒把他的話當回事,直接坐在寶寶旁邊。
結果在我轉過頭去跟先生搭話時——
寶寶突然坐了起來,因用力過猛而後仰,“砰”的一聲後腦勺著地,哇哇大哭……
我趕緊抱起寶寶,內心充滿自責,並惶恐地看著先生,等待他的斥責。
結果先生只是在一旁靜靜看著,確認寶寶無大礙後,他輕輕舒了一口氣:
“我之前陪他爬的時候,他出現過3次突然向後仰,是我在後面托住了他,所以我讓你多加留意……”
他的語氣很溫和,情緒也很穩定,沒有一絲指責與怪罪。
在先生眼裡,只要孩子沒事,這件事就過去了。
然而在我心裡,它卻久久無法散去——
因為我知道,如果先生在照顧寶寶時出現差池,我將會有多憤怒、多失控。
記得有一回,我和先生帶寶寶出去散步,他負責推嬰兒車。
路口等紅燈時,先生忘記踩剎車,嬰兒車有一點向前滑的趨勢。
我看到後立刻警鈴大作,本能地訓斥起他來:
“幹嘛不踩剎車?
你這樣很危險知不知道?
萬一(嬰兒車)滑出去撞到車了怎麼辦……”
隨後每經過一個等紅燈的路口,我都會不停地催促他踩剎車……
結果搞得先生非常緊張,生怕一不留神踩慢了又被我訓斥……
我知道自己屬於過於焦慮,且正在把這份焦慮傳遞給先生,但我就是忍不住這樣做。
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先生在我犯錯時可以如此鬆弛和寬容,而我在他犯錯時卻如此焦慮和憤怒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覺察和反思,我發現:
我和先生性格底色的巨大差別——
緣於我們身後原生家庭的氛圍截然不同,也緣於我們平時犯錯時,父母對待我們的姿態截然不同。
先生是在一個鬆弛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平時他犯了錯,他的母親會習慣性替他兜底。
而我則是在一個緊張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旦犯了錯,我的母親會習慣性給我歸罪。
不久前的一個晚上——
先生拿著盆在廚房接水,後來他趕著去做別的事情忘記關水龍頭,導致廚房被水淹了。
婆婆看到後立刻關了水龍頭,走到先生面前告知情況,並提醒了一句“下次記得關”。
她情緒穩定,語氣溫和,一點也沒有苛責先生的意思。
先生則輕輕了“噢”了一聲,便繼續忙他的事情去了。
隨後,婆婆便去廚房處理地上的積水,拭擦被積水淹過的物品……
我雖不認同婆婆替先生收拾殘局的做法,但她遇事不苛責的態度,卻令我印象深刻。
難以想象,在我的原生家庭裡,如果我犯了類似錯誤,母親將會如何大發雷霆。
記得小時候,我有一回幫媽媽煮飯,結果水放少了,將飯煮糊了。
我媽看到後,將我劈頭蓋臉訓斥了一頓,還給我按上了很多“罪名”:
做事馬虎,愛偷懶,故意給她添亂。
衝我發洩完憤怒以後,她去廚房快速地煮了一鍋麵,若無其事的喊家人來吃麵。
但我心裡卻堵得非常慌,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根本咽不下去……
透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圍,我深切體會到:
在容錯率高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往往更鬆弛,情緒更穩定,更能從容面對生活的意外;
而在容錯率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往往更焦慮,遇事更緊張,害怕犯錯,害怕陷入失控。
這就是為什麼先生能很輕易原諒我的失誤,而我卻習慣不停地給他歸罪、傳遞焦慮的根本緣由。


有的父母可能會擔憂:
孩子犯錯了,如果父母一味地替Ta兜底,會不會導致Ta不知悔改,一錯再錯呢?
嗯,有這個可能性。
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我欣賞婆婆遇事不苛責的姿態,但我並不認同她替先生收拾殘局的做法。
因為在她長期替先生的兜底的過程中,無形中妨礙了先生某些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
比如先生總是習慣將東西隨手亂放,而我婆婆每次見到都會動手替他整理,從而導致先生一直無法改掉這個習慣。
也因此,在孩子犯錯時,我更建議父母們在不苛責的情況下,做到有有限責任兜底:
即:替孩子承擔Ta能力範圍以外的責任,並將孩子能力範圍以內的責任歸還給孩子。
在熱搜話題“容錯率高的家庭有多幸福”下面有一個影片合集,其中有一個影片是這樣的:
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把自己的小提琴摔了,零件散落在了地上。
她趴在媽媽的懷裡,一遍遍自責地說著“對不起”。
媽媽感受到了她的惶恐與不安,一邊撫摸著她的頭,一邊輕聲安慰道:
“沒事,咱想辦法解決,爸爸在給你修著!”
“修不好咋辦?”小女孩問道。
“修不好也只能換了,你還有多少私房錢?”媽媽回應著。
“兩三千……”小女孩誠實地回應道。
這時一旁貼心的弟弟加入了對話:“我贊助20。”
桌子那頭熱心的爺爺也大氣地表示,自己要贊助2000……
整個過程,沒有人對小女孩的失誤進行斥責和歸罪,
只有媽媽溫柔的安慰,爸爸認真的維修,以及弟弟和爺爺力所能及的幫助,
但這一切又有一個前提:
如果小提琴修不好,小女孩需要先拿出全部私房錢,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不難想象,
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遇事往往會更鬆弛,不會因為犯錯而緊張;
但與此同時,她不會失掉自我責任感,因為她知道自己需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採取有限責任兜底的態度——
不僅可以撫慰一個因失誤犯錯而內疚的孩子,也可以糾正一個屢教不改、一錯再錯的孩子。
在一次親子沙龍上,一名5歲男孩的父親分享了這樣一個經歷:
他的兒子經常向窗外扔玩具,屢教不改。
有一回,兒子扔下的玩具砸到了路人的頭,對方要求賠償。
當時他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像往常一樣,自己跑去向路人道歉、賠錢,然後回家將兒子狠狠訓斥一頓,並拍打他的手掌心做為懲罰。
另一種是聽從一個從事兒童教育的朋友的建議,帶著兒子去向路人道歉,讓兒子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部分責任。
他知道第一種做法除了洩憤以外,沒有太大效果,因為兒子依然會趁大人不注意時偷偷往窗外扔玩具。
於是他決定試試第二種辦法。
首先,他帶著兒子一起向路人道歉。
道歉時,他沒有指責兒子,對兒子進行歸罪,而是承認了自己作為父親的失職。
在他的帶動下,兒子怯怯地向對方說了聲“對不起”。
隨後,他帶著兒子陪同對方去醫院。
掛號、繳費、做檢查、等結果……
每一個過程他都讓兒子參與其中,讓兒子理解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的麻煩和可能性傷害。
最後,他當著兒子的面把賠償金交給對方。
他告訴兒子,
如果沒有發生這次意外,這筆錢可以用來買零食、玩具、外出遊玩。但如今錢沒了,所以這個月的零食、玩具、出遊計劃只能統統取消。
透過這番操作,這位父親身體力行地教會了兒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那以後,他的兒子再也沒有往窗外扔過玩具。

寫在最後
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犯錯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當一個孩子犯錯時——
相對於苛責,我們更需要寬撫孩子那一顆“犯錯後惶恐不安”的心;
繼而與孩子進行有限責任責兜底,教會孩子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
當我們帶著以上2點覺悟去教育孩子時,
我們會成為一個更加寬容、更加有力量的父母——
既能包容孩子的不完美,也能包容自己的不完美;
我們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更加鬆弛、更加有擔當的孩子——
既有犯錯的勇氣,也有知錯就改的決心和自我負責的底氣。
如此,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才會越來越清爽,越來越融洽;
如此,我們的孩子才會在Ta的生命道路上越挫越勇,一路向陽。
謹作此文,與你共勉。

🌟明晚8點武志紅直播🌟
那些困擾著你的家庭關係、情緒內耗、
討好膽怯、拖延低能量……
📒都與「自我缺失」有關。
歡迎加入明晚直播,帶你走出焦慮,
活出真實有力量的自己!
無回放⬇馬上點選【預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