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香港高校一直在英美大學的陰影下,常常被內地家庭看作“保底備胎”。
但如今,局勢正在逆轉。面對全球留學形勢的變化,港校不再被動撿漏,而是主動出擊搶人。
而在這場生源大,也給中產家庭的身份焦慮、教育規劃和路徑選擇帶來巨大變動。
曾經的Plan B,會不會搖身一變成為大家心中的Plan A?

圖源pixabay

港大新生資料公佈,內地生成絕對主力
前段時間,香港大學公佈了2024/25學年新生入學資料,釋放出多個值得關注的資訊。
資料顯示,2024/25學年港大新入學學生總數達19,005人,較上一學年增長了13.2%。
其中,非本地學生佔比達到66.3%,相較2023/24學年的60.7%有顯著上升。這意味著,香港大學的新生中,每三個人中就有兩個人是非本地生。

不僅在新生中,整體在籍學生中非本地生的比例也在逐年走高。
根據官方資料,目前港大全體在籍學生中,非本地生的比例已達52.9%,他們主要來自中國內地、亞洲其他國家、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學生佔據絕對主力,佔比高達86.3%,內地學生已經成為港大最主要的非本地生源。
這一趨勢在本科生中更加明顯,從2021/22學年的2,487人,到2024/25學年的3,677人,四年時間增長近50%,這也說明了港大對內地優質生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在專業選擇方面,港大本科生最集中的學科依然是醫學與商科。
2024/25學年,醫學系以3,322人居首,其次是經濟及工商管理學系,達到3,185人。
理科和工程類專業也備受新生歡迎,分別為2,764人和2,614人。
其他院系方面,文科錄取人數為1,942人,社會科學系1,721人,教育學系909人,建築學系745人,牙醫系486人,法律系為443人。
相較去年,除法律系略有下降外,其他專業整體保持平穩增長。

在畢業生流向方面,根據2022/23學年港大全日制畢業生統計,有73.7%的學生選擇直接就業,22.6%繼續攻讀研究生課程,其餘3.7%則選擇其他發展。

在就業行業分佈上,45.7%的畢業生進入了工商領域,22.3%從事公共服務與社會服務,16.6%進入教育行業,14.4%選擇成為公務員。

從港大公佈的新生資料來看,一方面體現了港大在內地強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越來越多內地學生將港大視為優質高等教育的熱門選擇。
而港大近年來也積極擴大招生規模、加大對內地及國際生源的吸納力度。

6所港校再擴招,內地生限額提升至40%
近期,香港高校在面向內地招生方面再次釋放出重磅訊號。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正式宣佈,自2025/26學年起,六所自資院校的內地招生上限將從原先的10%-20%,大幅提升至40%。
此次調整涉及的六所高校分別為:香港都會大學、香港樹仁大學、香港恒生大學、香港珠海學院、東華學院以及隸屬職業訓練局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這些學校雖不屬於“港八大”,但隨著留學家庭赴港熱潮,近年來在內地市場的知名度也在逐步提升。

從政策本身來看,這次擴招可以看作是港校“下沉招生”戰略的重要一步。
過去,香港高校在內地的招生物件集中於成績拔尖的“特控線”考生,而現在,隨著自資院校招生比例的顯著放寬,不少高考成績在400分左右、原本無緣雙一流高校的學生,也有了赴港求學的機會。
換句話說,“考不上985,也能上香港本科”的路徑,正在變得越來越清晰。

與此同時,頂尖港校也在同步擴大招生。
香港大學計劃在2025/26學年將面向內地高考生的錄取名額從往年的約360人增加至400人,增幅超過10%。
香港中文大學2024年原定計劃錄取406人,最終實際錄取413人。2025年計劃錄取人數暫未變動,但在港校整體擴招的政策背景下,可能根據生源情況適度擴招。
目前,香港共有15所高校面向內地招收本科及以上的學生,包括:
“港八大”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
其他港校
香港樹仁大學、香港都會大學、香港演藝學院、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恒生大學、東華學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其中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珠海學院被納入內地高考統招系統。
港中大與城大屬於提前批錄取,考生可在高考志願填報階段選擇填報,即便未被錄取,也可以繼續參加內地高校的錄取。而香港珠海學院在部分省份作為普通類本科批次高校參與招生。
其餘12所高校實行自主招生,考生需要在學校官網報名,提交申請材料並參加學校組織的面試。
一旦考生接受上述12所港校的錄取,並向學校確認就讀意向,申請人就不能參加內地高校同意錄取。
對於非高考體系的國際課程學生來說就簡單很多了,直接按照各港校官網要求提交成績和材料,走常規國際申請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香港高校釋放的擴招資訊,其主要目標物件仍然是內地高考生群體。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香港高校當前的生源重心迴歸高考體系,而對“內地高考生”的態度則趨於謹慎甚至收緊。

AI生成

打擊考試移民,本地生定義可能會變更
雖然,港校向內地學生擴招是不爭的事實,但面對本地有限的教育資源,香港政府也開始打擊“考試移民”,關於“本地生”身份界定的爭議也再度升溫。
一直以來,香港對“本地學生”的身份認定相對寬鬆:只要學生本人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單程證,或是隨父母持有工作簽證、優才簽證等長期簽證,即可被視為本地生,享有每年僅約4.45萬港幣的低價學費,以及遠高於非本地生的錄取成功率。
正因這些本地生紅利,不少透過高才、優才計劃來港工作的家長,將子女提前遷入香港、快速獲得身份證。

4月26日,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透露稱:
特區政府已研究相關簽證安排,或會要求高才通申請人須在港居住滿一段時間後,子女才能有資格享受本地生身份待遇。
教育局透露,新方案可能會從以下三大方向進行調整:
一、新增居住年限要求
新政將不再僅憑身份檔案認定本地生資格,而是要求學生本人在香港實際居住達到一定年限,並結合家長的納稅記錄予以評估。

目前,香港本地生的學費每年4.45萬港幣,而非本地生的學費則在每年約18萬-22萬港幣之間。
新政策可能會參考勞工聯盟提出的建議,對受養人子女增收50%的學費(6.67萬港幣),並且按照居住年限和家庭貢獻進行分級收費,最高收費標準可能會達到非本地生的水平。
如果按照這一計劃實施,子女未在港居住的受養人家庭,四年本科可能需要額外支付50-80萬港幣的學費。

三、最佳化學位分配政策
特區政府表示,即使擴招也不會壓縮本地生的招生總量,每年提供的1.5萬個本地學額將保持不變。
非本地生將採用超額招收的方式進行錄取,另外官方強調,未來會考慮不同方式資助本地生,例如為不被資助的本地學生,考慮額外增加一些學額。
簡單來說,拿到香港身份的孩子會被認定為本地生,不過會根據居住年限、家庭在港貢獻等享受不同的教育福利。
持受養人簽證、未在港讀中學的學生,可能需要繳納更高學費,但是未來有望增加名額給沒有受到學費優惠的學生,這對新港人來說是個利好訊息。
總之,對於想要享受更好的升學政策的家庭來說,赴港留學、身份規劃就要更早地提上日程了。

圖源pixabay

香港留學,是首選還是備胎
對於內地家庭來說,香港高校到底是理想的第一志願,還是用來“兜底”的備選項?
在赴港熱潮的今天,這個問題越來越值得深入討論。
港校一向以高門檻、高水準著稱,尤其是對內地學生,不論是透過高考、A-Level還是IB體系申請,進入香港大學、科技大學、中大等名校,往往都要具備接近滿分的硬實力。
然而,即便大量申請人湧入,但依然出現“錄而不讀”的現象。
網傳有訊息稱,上海一所知名A-Level國際學校:2024屆學生共拿到193份港大offer,實際入讀人數僅為26人,錄取作廢率高達83%。

申請人在收穫港校錄取後選擇放棄的原因不外乎,不少學生雖然拿到有條件錄取,但由於成績未達最終要求,不得不放棄錄取名額。
還有一部分學生髮現,港校的錄取門檻居然拿比英國G5還要高,所以當他們拿到實際成績最後都選擇了英國高校。
絕大部分學生將港校當做保底項,在申請英美大學的同時,很多人人順便申請香港高校作為備胎。
港校雖然排名不俗,但“光環效應”不敵歐美名校,當在英美方向收穫心儀offer後,港校自然出局。
不過,港校也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自救。
最近哈佛大學宣佈允許國際新生同時接受哈佛大學和另一所非美國大學的錄取。
緊接著,香港大學就宣佈接受Top 50大學轉學生。前後腳的節奏,很難不讓人懷疑香港大學是有備而來。

在當前國際局勢下,香港高校正憑藉國際化、安全性、身份紅利成為越來越多中產家庭的“穩妥之選”。
它可能不是最光鮮的那條路,但卻是最穩妥、最實在的那一條。

可預約直播場次如下,點選【預約】,開播提醒👇🏻
5月29日在上海,6月7日在深圳,我們會組織2場"留學機構深度線下探訪",本次會分別去上海和深圳2家各有特色,風格不一的【美本留學機構】和1家【語培標化培訓機構】。活動適合願意花時間、不喜歡流水線機構並且正在給孩子選機構的家庭。優先9年級及以上的家庭,歡迎掃對應的二維碼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