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菁上海

自香港透過優才、高才計劃招攬人才後,不少中產都動了心。
香港10月的施政報告公佈,2023年至2024年9月底,有19.6萬人透過優才、高才計劃到香港,其中15.8萬人已在香港長期就業。
然而香港的生活成本也是位於全球前列的高,根據Numbeo的2024年年中城市生活成本指數,香港是亞洲第二費錢的城市,僅次於新加坡。
吃飯出行還可以找街邊小店、坐公交,房價卻是實打實的嚇人,30平方米左右的小小鴿子籠一個月租金也至少要一萬港幣朝上。

截圖自“香港置業”網站
面對如此高成本,是什麼驅使著人才與中產們成為“港漂”?
根據香港本地媒體的調查,6-8成人是為了孩子教育——留港衝港三、回內地走華僑生聯考、繼續留學歐美。
未來想定居香港或日後返回內地的家庭,更傾向於選擇本土學校;而如果未來想留學歐美,則會選擇國際學校。
那麼香港的教育有更好麼?值得中產家庭們折騰這一遭麼?

01
好中學等於半隻腳進名校?
香港這座城市的面積僅約上海的1/6,密集分佈著2300多所各類學校,細分為5個大類:
官立學校-由政府開辦,直接由香港教育局管理,提供免費教育; 資助學校-由政府資助,但不接受教育局直接管理,提供免費教育; 直資學校-享有一定政府津貼,同時收取學費,提供本地課程的同時,擁有更多做出特色的彈性,目前有20所直資學校提供國際課程,如拔萃男女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 私立獨立學校-由辦學團體自資經營,大部分提供國際課程,必須70%以上學生有香港永居,如英基學校智新書院、英基學校啟新書院、弘立書院; 國際學校-擁有相當比例的外國學生,課程方向非常多元,不僅有IB、英美加澳,還有德、法、韓國、日本、新加坡、挪威等,如漢基國際學校、德瑞國際學校、英基的諸多分校。
對於擁有香港永居權或在香港工作擁有有效簽證的家庭,孩子可以申請入讀所有型別的學校。
從升學來看,香港確實有吸引人之處。
不少新到港家庭的孩子都是小學高年級,家長一邊解決身份問題一邊給小孩的教育鋪路,未來或是衝港三、或是繼續留學歐美、又或是透過華僑生聯考回內地。
有人說香港教育的卷在中學前,“進入一所好的中學就等於半隻腳踏進名校”,看總體資料確實如此。
港籍生總體港三錄取率20%,好學校甚至過半的學生都能進港三。如果內地985能有這樣的錄取率,大概做夢都能笑醒。
如果想讀國際課程,以主流IB課程為例,香港地區每年的IB大考均分都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高。
去年全港有35名學生拿到IB滿分,整體均分36.62分;拔萃男書院和聖保羅男女中學在學生數50+的情況下依然能做到均分42.3;德瑞國際學校有近三分之二的畢業生得分在40分以上。

A LEVEL的成績實力也不輸IB,2023年牛劍錄取率僅次於新加坡,像聖保羅中學這樣的“神校”43人申請劍橋能有17人被錄取。
在香港留學黨更青睞去英國的情況下,美本申請的戰鬥力也不弱,今年弘立書院拿到斯坦福;漢基國際學校有康奈爾、芝加哥大學的錄取;哈羅香港和聖保羅男女中學都有賓大offer入賬。

德瑞國際學校2024屆畢業生去向
02
香港的高均分從何而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成績?
一來,任何高分都無疑離不開學生本人花費的心血努力,二來,也與教育資源密不可分。
Sophie曾在上海、蘇州的多所國際學校執教以及擔任學部校長,今年轉到香港的一所國際學校後,最明顯的感受是——香港學生普遍英文水平更高(包括公辦與資助學校),外教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程度更是出乎她意料的好。
她用資料舉了個很形象的例子,以前在上海時要招一名外教,通常收到5-10份簡歷已經非常理想,而在香港則能輕鬆收到50份簡歷,有些在她看來已經很不錯的簡歷也只能應聘助教崗位。
而且,無論是從國外到香港還是從內地到香港,都要經過香港教師資格證的評審,拿到認證後才能擔任教師,這也是對師資質量的一層把關。

香港本身也有其特殊的歷史與中西融合的氛圍,Sophie便認識一位英國人面孔的老師,他在香港出生,從英國大學畢業取得教師資格並工作兩年後,覺得自己更喜歡香港便又回來工作。這座城市能吸引並留住這樣擁有多重文化經歷,以及更多走過世界許多地方的人。
從老師和學部管理者的角度看,Sophie更感受到了學校能擁有更多自主性,無論是校長還是老師都能更專注於教育本身、以及對學生和老師的支援上,而非開會和交材料。
充沛的老師資源、更強的自主性、整體的高英文水平……所有的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學霸們的高分也來得更水到渠成。

03
卷與不卷,各執一詞
有家長抱著“我不想捲了”的想法前往香港,但也有傳聞香港教育捲到“小孩2歲就要排隊上小學”。對於“香港教育卷麼?”這個問題,Sophie體感和在上海時很類似。
想要進本土名校,尤其是直資學校的BAND 1名校,如拔萃、聖保羅,就需要家長們拿出在上海衝三公的勁頭,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內地生而言就是換個地方和香港本地生一起卷,外加還有道粵語關。
學校經歷層層生源選拔(包括對家長的面試),最後再拼出好成績,這樣的路數與上海的有些頭部校也很類似。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在香港的學習並不輕鬆。香港青年協會的調查中,45%受訪學生覺得學習壓力偏高;家福會調查顯示約14%青少年精神狀況很不理想。


2024年間有多起中小學生自殺事件
香港ViuTV“經緯線”欄目製作的紀錄片《上海、香港、芬蘭三地教育對比》中,香港男孩俊浩每天六點半起床,中午12點半吃飯後稍作休息,繼續下午的課程。四點半放學後,他馬不停蹄到補習社,埋頭功課到晚上七八點,才算能回家休息。

相比之下,國際學校的氛圍則寬鬆許多,就讀體驗與上海的國際學校相差不大,每天下午3-4點放學,接下來自己選擇參加課外活動或是上補習班。
而在學費上,相比上海動輒二三十萬的國際學校學費,香港私立與國際學校學費更顯價效比,一般在12w~25w港幣的區間內。

不過香港國際學校還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坑——國際學校債券,是學生在校期間家長持有的學校無息貸款,用於學校維護和發展,背後潛規則是優先錄取考慮。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規則,有些是強制購買,有些是選擇性(如果不買債券會需另付基本建設費);還有如漢基國際這樣沒有發行過新債券的學校,家長只能在二手市場交易。債券少則十多萬,多的甚至能被炒到上千萬,總之需要家長提前做足功課。
在國際學校工作了一段時間後,Sophie還觀察一個很特別的點——香港本地生即便是IB滿分的狀元,10個裡有8個寧願留在香港讀醫科或法學,傳統的優勢職業doctor、professor、banker、lawyer依然是他們的路徑舒適區。
而相比香港本土學生,從內地過去的學生反而更有個性、更活潑,其中有些人在香港停留了兩三年後便申請英高美高,為以後申請大學做鋪墊。
對於香港始終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如果是你,願意為了孩子的教育而“港漂”麼?
美本早申資料大揭秘

翠鹿升學榜2025早申資料報告如何領取?
點選下方名片
關注“視角學社”公眾號,
後臺對話方塊傳送“資料報告”(不是評論區哦~)
獲得完整版報告領取方式!
更多精彩
突發!內地學霸蜂擁而至,香港家長不幹了
斯坦福學霸江旻憓突然宣佈退役,剛剛為香港奪得奧運金牌
拿香港身份,有多少人後悔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