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申請香港高校的家庭又陷入了新一輪的焦慮。
“我朋友4A*,竟然被港理工拒了!”
“聽說香港高校開始拒收A-Level脫產生?”
“IB學生上個月就收到Offer了,A-Level考生卻遲遲沒動靜…”
隨著香港高校進入放榜季,家長和考生們紛紛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他們的申請經歷和錄取情況。
曾經被認為是港校升學必備的A-Level,如今似乎在錄取中失去了優勢。
而受衝擊最嚴重的,是那些前兩年從國際學校撤退、轉向全日制脫產學習的留學家庭。
ID:letsight520

雖然謠言四起,說香港高校拒招A-level 脫產生,但目前香港高校並沒有明文規定這一點。
不過,從近年來的錄取情況來看,港校的招生標準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
此前有網友分享,朋友的4A*實考成績竟然沒有被港理工錄取,而坊間更有傳言稱,今年香港高校批次拒絕A-Level學生,反而大量錄取IB體系的學生。

圖源:小紅書
如果這一趨勢得到進一步證實,那麼對於近年來大量選擇脫產學習的學生來說,的確是一場不小的衝擊。
更早之前,澳門高校已經明確拒收中國內地的國際課程學生,這讓很多家長開始擔心香港會不會也效仿。

圖源:澳門大學
雖然目前港校沒有出臺類似的政策,但申請難度確實一年比一年高,已經是大家公認的事實。
2024-25學年,香港大學本科收到2萬多份非本地學生申請,最終錄取1220人,其中內地生約780名,包括360名高考生和420名國際課程生。
90%的國際課程申請人都可能拿不到港大錄取,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每年,港大都會在官網公佈往年錄取新生的情況:
往年被錄取的IB申請人的最高分為45/45分;被錄取的A-Level申請人最高成績為6A*1A;被錄取的SAT申請人最高成績為1600分。

圖源:香港大學
其實從去年開始,就有家長和學生髮現,港校的錄取標準堪比英國G5。
曾經,香港高校錄取A-Level學生時,發放con offer是主流的錄取方式。很多學生可以憑藉3A或4A的預測成績拿到夢校的Offer,只要達到要求就可以順利入學。
而今年的錄取趨勢更是令人感受到了明顯的變化,相比往年根據預測成績發放con offer,如今港校更傾向於優先考慮擁有實考成績優秀的學生。
在港校錄取標準逐步拔高的情況下,A-Level的學生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另外前段時間,香港大學針對2025年入學的A-Level學生增加了入學測試這一訊息在留學圈引起熱議,當時大家都以為是香港高校刻意針對國內A-Level學生。
其實,香港大學的Aptitude Test並不是新增入學測試,過去幾年不少申請港大經濟、生物、法律、心理等專業的學生都需要參加這一測試,是一個正常的申請考核流程。
無論是傾向於錄取實考成績申請人,還是增加額外的能力考試,這都說明了港校申請越來越激烈,錄取標準也在不斷提高。

雖然沒有實打實的證據說港校拋棄A-Level脫產生,但大家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這幾年,A-Level考試的各種“翻車”事件越來越多,作弊、洩題、改分,層出不窮。
尤其是在中國考區,情況嚴重到CIE考試局不得不單獨給中國學生出卷。試想一下,連考試機構都繃不住了,大學還能不緊張嗎?
而且香港高校也在加大力度“打假”,倒查學歷,已經查出來不少“水貨”學生。如果再不嚴審,名校遲早變“水校”。

圖源:香港01
另一方面,香港高校的學術壓力並不低,很多人以為只有英美高校學習壓力大,其實香港高校的學習壓力同樣不容小覷。
留學博主@小益說留學 曾提到,能夠在香港大學順利畢業的才是真正的宇宙卷王。
無論是透過高考還是IB、A-level、AP能夠進入香港大學的孩子都是學神級別,這些學生進入學校後依然非常卷。
這樣的情況下,教授們看人的眼光也越來越毒辣,學術成績稍微差點的申請人都很難入他們的法眼。
而且在這裡,資質普通的孩子要在這樣高壓的學術氛圍中生存下來,更是難上加難。
這幾年,越來越多A-Level脫產生衝港校,他們短短一兩年刷出3A*、4A*的成績。
雖然分數很好看,但這些學生的短板也很明顯,因為他們沒有經過系統性學習,缺乏批判性思維、研究能力,這些能力都不是速成就可以的。

這就導致很多學生進入港校後,才發現自己根本無法適應全英文授課、論文寫作、團隊專案等高強度學術要求。
到最後,為了保證畢業,一小部分學生可能會透過作弊等手段獲得高分,一旦被查出,不僅自毀前途,而且也損壞學校名聲。
對於香港高校的角度來說,這些學生的存在不僅影響了整體學術氛圍,也拉低了畢業率。
因此,提高錄取標準、篩選出真正能夠適應學術挑戰的學生,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未來香港高校的錄取門檻一定會持續收緊,但這並不是刻意為難A-Level申請人,而是希望確保錄取的學生具備真正的學術實力和適應能力。

雖然門檻越來越高,申請人數也居高不下,但香港高校也一度陷入尷尬的局面。
因為,每年都有大量學生拿到錄取後,最終選擇放棄入學。
根據網傳訊息,上海某A-Level國際學校,去年一共收穫193枚香港大學offer,但是隻有26人選擇入學,offer放棄率高達83%。
而香港其他幾所名校的處境同樣如此,有學校200多份offer發出後,只有30人最後入讀。

大量學生放棄香港高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錄取標準高,部分學生最終成績未達標
一直以來大部分香港高校都是con offer模式,學生需要在最終A-Level或IB實考中達到要求分數,才能最終拿到錄取資格。
一些申請人在預測分階段表現優秀,申請時順利拿到con offer,但在實考中並沒有達到學校要求,導致offer被撤回。
所以看起來發出的offer很多,但這並不是有效offer,入學率也明顯偏低。
2.香港高校只是Plan B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生採取多手準備的策略,將香港高校作為備選方案。
在遞交美本申請的同時,也會順手提交港校申請;而申請英國高校的過程中,也傾向於把香港高校作為保底選項。
因此,一旦他們拿到了英美頂尖大學的offer後,就會毫不猶豫地放棄香港高校的錄取。
這直接就導致了港校錄取率看似不低,但最終的入學率卻大打折扣的局面。

每年這麼多學生拿了Offer卻不去,港校也學聰明瞭,未來錄取稽核肯定會越來越嚴格。
學校可能會更關注申請者的真實學術能力,而不是隻看預測分。同時,港校可能會想辦法篩選出真正有意願入學的學生,比如透過面試、個人陳述等方式提高錄取精準度。
總而言之,申請香港高校的“寬進”時代已經結束,未來的錄取稽核將更加嚴謹。
不僅僅是對分數的篩選,更是對學生學術潛力和適應能力的全面考察。面對申請門檻越來越高的香港高校,大家已經不能再輕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