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盤點香港校服文化風

在香港的街頭巷尾,你有沒有看到過那些穿著統一、充滿青春活力的校服身影呢?
圖源:大公文匯
香港校服不僅是學生們日常穿著的衣物,更是這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讓我們一起來深入探索,瞭解香港校服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校服文化
香港校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當時的學堂已經有了著裝規範
大家可以看下圖,這是1906年皇仁書院獎學金得獎學生,當時大家都統一穿著馬褂和西服
圖源:香港01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校服文化形成於20世紀初。
1918年,聖保羅女書院成為香港首間強制學生穿校服的學校。
圖源:東網
在30到40年代,許多香港學校都採用中山裝作為校服,比如下圖就是1940年志強中學附小的畢業照。
圖源:香港01
50年代初,香港工業迅速發展,市民的衣著以簡約為主,不少學校也就把校服改換成了工作服款式,工人褲是其中的一種。
1967年,男童穿著工人褲樣式的校服:
圖源:網路
香港校服的演變,一般都與當時社會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伊麗莎白中學的校服在60年代末的設計,就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
當時香港水資源不足,實施了限水措施,有女學生向學校建議校裙可以減少布料的使用,例如改為無袖和較短的裙襬,這樣在清洗時可以節省用水。
圖源:香港教育大學
到了80年代,香港的供水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學生們也就告別了昔日的清爽校裙。
不過,在70年代時,許多中學並沒有嚴格規定女學生的校裙長度,因此當時有很多女學生的校裙都非常短。
圖源:香港01
校服代表學校形象,為了與眾不同,部分學校在60年代開始,在校服設計上採用了格子或蘇格蘭格子圖案,這在當時來說相當前衛。
1970年伊麗莎白中學女學生的夏季格子連衣裙,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圖源:香港教育大學
後來慢慢隨著時間的推移,香港校服的設計逐漸豐富多樣
例如,香港拔萃女書院以其獨特的藍色旗袍式校服而著稱,彰顯著學校的傳統與優雅。
圖源:yahoo新聞
而香港拔萃男書院則採用傳統的西裝式校服,顯得莊重而典雅。
圖源:香港01
此外,香港還引入了西式水手服作為校服,這種校服以其簡潔、大方的設計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
圖源:東網
大襟裝作為一種校服樣式,在20世紀30年代頗為流行,它的設計確實源自女傭服。
即使在時尚和潮流日新月異的今天,仍有一些學校堅持傳統。比如2018年瑪麗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的女學生就仍然穿著大襟裝校服。
圖源:香港01
從最早基督教來華,創辦教會學校,長衫式校服出現,到後來香港開埠,英倫文化傳入香港,帶來了濃濃英倫文化的蘇格蘭格仔裙和襯衫、西褲套裝校服,香港校服樣式的演變也體現了香港的歷史變遷!
設計特點
香港校服的設計既注重實用性又兼顧美觀性
香港的小學階段,算上春夏秋冬裝、正裝、便服和運動服,七、八套校服是很正常的。
喇沙小學共有七套校服,並非全港最多
男生校服通常採用短袖襯衫、長褲短褲和領帶的搭配,顯得乾淨利落。
香港皇家喇沙小學的男生校服就以白色短袖襯衫和白色褲子為主,簡約而不失優雅。
圖源:喇沙小學
女生校服則更加多樣化,有裙子、恤衫和水手服等多種選擇。
純色襯衫領連衣裙是香港比較普遍的一種校服,簡約大方,方便易穿,一般在胸口一側印有學校校徽或名字,配色大多為白色,象徵樸素與純潔。
圖源:網路
新法書院(New Method College)是香港第一間、也是唯一一間採用水手服作為校服的中學。
1979年新法書院小學畢業照
香港四大校服供應商之一、金綸服裝“掌門人”林松坡老先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把水手服引入香港校園。
他也曾說過:“學生穿件件都好看,有句話說得好,十八無醜女。”
在配色方面,香港校服以藍、白、灰等清新色調為主。這些顏色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還能夠凸顯出學校的文化特色。
文化意義
香港校服不僅是學生日常穿著的衣物,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體現。
校服承載著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特色,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和影響。
圖源:China Daily
此外,香港校服還反映了香港社會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念。它強調整潔、規範、統一和美感,這些元素都體現了香港社會對於秩序和美的追求。
圖源:香港01
如果校服穿得鬆鬆垮垮、領結歪歪扭扭、沒戴校徽、襯衫沒有塞進褲子或裙子,是一定會被批評、甚至叫家長的。
校鞋不統一訂購,但無論哪間學校,無論男女,鞋子無非是黑或白。
襪子一定要是純色,不可以有logo,不可以穿船襪。
聖保祿學校格仔裙配黑白雙色鞋,被暱稱為“熊貓鞋”
透過穿著校服,學生們能夠更好地融入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增強彼此之間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香港校服文化是香港教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見證了香港教育的發展歷程,也展現了香港社會的獨特魅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