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拍攝於2010年的春運時期,一個媽媽背上揹著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大包,彎著腰一手提一個揹包,另一隻手抱著一個孩子。
這個媽媽叫巴木玉布木,被人們稱為“春運媽媽”,如今14年過去了,她們的生活到底怎麼樣了呢?

背上是生活,懷中是希望
很多人在看了這張照片之後都會被觸動,生活和希望是並存的,但對於前半生的巴木玉布木來說,生活艱難,希望渺茫是她的真實寫照。
巴木玉布木是彝族人,居住在四川涼山桃園村,彼時,那裡還是深度貧困地區,全村人過得幾乎都和巴木差不多。

那時候的桃園村,一眼望去只有層次分明還略帶焦黃的土地,還有數座零散錯落的黃土瓦房。
巴木玉布木的家便是眾多土瓦房其中的一個,他們家屋頂的青瓦不知道被翻過多少回了,但每次遇上下大雨,屋裡還是會變成“水簾洞”。每到這時巴木玉布木都要拿出水盆、木桶接雨,抱著凍得瑟瑟發抖的孩子,祈禱大雨趕快過去。
因為土地貧瘠,每年巴木一家種下的種子,一年到頭也不見得能收成多少糧食,如果運氣不好遇上了大雨大水,一年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
可即便如此,家中的6畝旱地卻是他們生活的唯一希望,玉米、土豆就是他們的主食,一年到頭填飽肚子都是奢望,想讓孩子吃一口大米還要用零錢繞過大山到鎮上購買。
2009年,巴木的二女兒出生了,全家人都很開心,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壓力,她一想到未來女兒也要過跟自己一樣的生活,心裡面就很不是滋味。
她想要改變命運,想讓她的孩子走出這個大山,於是她和自己的丈夫商量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去城裡打工。

其實他們村子裡不乏有人走上打工路,但沒有一個人能完全靠打工緻富,不過巴木始終認為,打工比在家裡種地要強。
不過巴木從小沒有上過學,不會講普通話,就連火車票都是村裡人幫她購買的,就這樣她揹著行李,抱著女兒踏上了前往南昌的火車。

“春運媽媽”
巴木對南昌的印象很深刻,一到晚上就是滿大街的霓虹燈,還有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車輛,在城市裡,她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她看不懂路邊的招牌標識,也不會講普通話,連問路都沒辦法問,她只能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在城市裡亂撞,就這樣她撞進了一家燒磚廠。

她記得很清楚,燒磚廠結的工資一個月有五六百塊錢,雖然不多,但她覺得要比種地好多了,畢竟她自認為不怕辛苦。
童年的巴木就很能吃苦,早晨放牛,白天在家裡幫父母照看著弟弟妹妹,每天最開心的就是等著父母從地裡回家,後來她也到地裡學著父母的動作種地。
雖然從來沒有念過書,但她學習能力還是有的,在本就沒有技術含量的磚廠中她顯得遊刃有餘,很快就適應了工作,另一邊還加緊學習普通話,讓自己能與其他人正常交流。
對巴木來說,磚廠外的一切都與她無關,她每天徘徊在磚廠內,白天揹著女兒搬磚,等女兒在背上睡著了,她就把孩子放在一邊,一面看著一面工作。
然而這裡的環境實在是太糟了,儘管巴木對女兒百般呵護,但還是一直生病,如果是在老家,她一定會馬不停蹄地帶著女兒去鎮上看病。
但此時她是在城市,她不知道去哪裡找醫生,也不知道醫院中掛號看病繳費等繁瑣的手續,她能用土法子就用土法子,但女兒的病不見好轉,她只能帶著女兒回家。
於是在2010年1月30日,當時正值春運期間,巴木收拾了磚廠中的行李,還把其他工友不要的被褥也塞進了行囊,摞起來的高度幾乎與她同高。
她將行囊背起,再抱上那生病的女兒,一步步走向南昌火車站,而在火車站廣場上,巴木正好被記者拍到,照片中的巴木弓著身子,眼神堅定,孩子在她懷中正在熟睡。

後來她乘坐了兩天一夜的火車到達了成都,但距離大涼山的老家還是有一段距離,她又花了15塊在一個簡陋的賓館中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又坐了14個小時的火車到了越西縣,到大涼山的家裡時,已經是深夜。
然而女兒年齡實在是太小,又處於多病的狀態,在巴木回到老家的半年後,二女兒還是離開了人世,對此巴木傷心極了。從那之後,巴木就沒再出去打工了,但“春運媽媽”的那張照片已經被很多人看過。
2011年,巴木生下了她的三女兒,但就在三女兒出生的第十天,也因為先天疾病不幸離世,而這正是因為當地落後的醫療資源,孩子生病很難及時得到救治。
接連失去孩子的巴木幾乎喪失了對未來的希望,她將曾經給女兒用過的毯子儲存了下來,以表達對兩個孩子的紀念。
但是未來何去何從呢?痛定思痛之後,巴木還是振作了起來,她始終認為是命運弄人,如果自己不在大山,如果自己能有文化,兩個孩子一定不會就此離開。
於是她下定決心,以後要透過學習和努力改變現狀,不能讓以後的孩子再出現這種命運,所以她就和丈夫商量再次出去打工,然而正當他們即將起行的時候,村裡的一個現象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希望終於降臨
正當他們考慮要去哪座城市打工時,村裡面突然開始大力宣揚精準扶貧政策,他們一家並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但明眼可以看到村裡面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大棚。
透過對村幹部的詢問,他們這才知道桃園村被定為貧困村,種菸草,蓋大棚就是現在村子的主要脫貧方式。
那時的村子家家戶戶都不再種植傳統作物,都開始種植菸草果樹,而種植這些東西一畝地能夠產出好幾千塊,而根據巴木的經驗,南昌打工一個月才不過五六百塊,這跟在外面打工沒有什麼差別。
於是巴木和丈夫商定,把自己家裡的六畝旱地全種菸草,正好也可以離家近點,幹什麼都能方便一些。

他們那時還年輕,幹起活來很是麻利,但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麼種植經驗,第一年的收成並不多,忙忙碌碌下來也才僅僅收成五六千塊。
但這對於巴木一個新手來說,有這樣的收穫已經很讓她滿意了,她也有信心在來年有更高的收穫。
而在第二年的時候,扶貧的幹部摸排到了巴木的家,將他們定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巴木一家被正式列入扶貧物件。
這下巴木一家能夠每年領到補貼,巴木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菸草種植當中,後來扶貧幹部還天天往巴木的家裡跑,安排技術員專門教他們如何種植高產量菸草。
巴木的腦子很靈光,對這些東西基本上就是一學就會,他們的菸葉產量逐年增加,慢慢地收入也有了幾萬元,後來他們所管理的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大,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2013年以後,巴木也陸陸續續有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他們都很健康,還十分懂事,特別是她的二女兒,學習成績優秀,每次都會被老師誇獎。
因為巴木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根據相關政策,他們家可以享受教育、醫療等諸多優惠,三個孩子的教育問題幾乎不用擔心,巴木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種植事業。
到了2018年時,桃園村上下煥然一新,在相關政策的支援下,村子修了水泥路,水電也通到了每家每戶,有效解決了村民看病難上學難的問題。
也是在那一年,巴木家再次得到了4萬元的資助,再加上這些年存下的7萬元,巴木在家裡的老宅子旁邊蓋起了一座新房,三室一廳內各種各樣的傢俱家電應有盡有。
為了慶祝新居落成,巴木特意做了一桌子菜,和親友們飽餐一頓,這一刻,他們也終於知道了自身努力帶來的果實。
直到如今,巴木玉布木一家已經完成了全面脫貧,巴木一家的年收入已經過了10萬,這些都是他們數年努力得來的。

結語
巴木玉布木本是生在大山裡的孩子,後來才成為了母親,她不想讓孩子過著跟她一樣的生活,所以才外出務工,這才讓我們看到了2010年的“春運媽媽”。

雖然照片中的孩子早已離開,但巴木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在精準扶貧的幫助之下,巴木一步步完成了蛻變,她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們都過上了好日子。
現在巴木依然幸福樂觀的生活著,孩子們個個有學上,大人們也都有工作,未來這個家也勢必變得越來越好。
點亮“在看”,願所有人都能健康快樂幸福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