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黑最晚的城市,遊客還需“倒時差”,不到這裡你永遠不知道祖國有多大

文 | 有書一木 · 主播 | 安東尼

2024龍年春晚,作為春晚四大分會場之一的古城喀什,再次爆火出圈。

即便只有短短8分鐘的亮相,但被如晝華燈勾勒出曼妙身姿的喀什古城,依然驚豔了整個世界。
一時間,“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的玩法再度流傳開來。
其實,喀什的再度爆火併非偶然,她的好,早就深深刻在人們心中。
先有新疆作家李娟,一支生花妙筆讓世人見識了北疆阿勒泰的神聖美妙;
在她筆下,南疆喀什依然美好溫潤:
“9月的南疆,陽光通透,溪水清澈,麥子金黃……
人們的善意也讓人覺得溫暖。”
步其後塵,《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的總導演陳曉卿,在美食紀錄片《我的美食嚮導》中,將自己對喀什的喜愛不加掩飾地表現出來:
“在這片能歌善舞的土壤上,自由生長出了熱愛音樂的人民;
精神的富足讓生活像蜜糖一般美好,這或許就是喀什最寶貴、最美麗的底色。”
至此,無數人蜂擁而至,去到這座中國最西邊的城市,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對這座古老神秘的城市一探究竟。
一番遊歷之後,每個人都會發出由衷的感嘆:喀什的韻味,勝在天然質樸。
初見或許平平無奇,後勁卻“繞樑三日不絕”。
初相見,最喜濃郁西域情
喀什,全稱喀什噶爾,在維語中的意思是“造物主偏愛之處,玉石集中之地”。
誠如其名!
因她地處中國絲綢主要生產地和地中海絲綢主要消費區的中部,位置極其優越,自古就商賈雲集,貿易繁盛,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驛;
又因她同時與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接壤,軍事上至關重要,自古便成為歷代王朝中央政府經營西域的重要據點。
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來到當時被稱為疏勒國的喀什地區。
這次被稱為“鑿空之旅”的出使,於後世而言卻有著重要的意義。
畢竟,在此之前,這片遼遠神秘的土地從未被來自中原的身影踏足過;
而至此之後,中原王朝對西域乃至更遠地區的開發便一發不可收拾地展開了。
之後的幾十年間,憑藉張騫和後繼者帶回的相關資訊,西域被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管轄。
絲綢之路東段被有效地保護起來,喀什也隨之迎來興盛的契機:
東西方的奇珍異寶在這裡轉運,來自不同地方的商人、僧侶、探險家在此休整後再次啟程……
不同文明在這裡盡情傳播、交流。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也是沿著絲綢之路,才來到這沙漠綠洲。
驚詫之餘,他將在喀什的所見所聞細細地寫進了自己的遊記中:
“那裡有美麗的花園、果園、葡萄園……各國的商人遍佈此地。”
時至今日,漫步喀什古城,那濃郁的西域風情依然隨處可見:
擁有錯落的泥牆土屋、彩色大門、馬蹄形雕花窗戶的民居,擺滿蔬果的庭院,色彩斑斕的街巷;
極富伊斯蘭特色的全疆規模最大清真寺——艾提尕爾清真寺……
難怪《追風箏的人》的作者胡賽尼親臨喀什後,驚歎不已:
“簡直無法想象,這裡像極了戰前的喀布林!”
是啊,在這喧囂繁華的時代裡,一個城市要獨守自己的風格,真的好難!
但喀什做到了。
數千年來,她都以古老而神秘、寧靜和熱情、粗糲與細膩的模樣示人,從未變過。
而這也正是喀什最觸動人心的地方:
縱然外界瞬息萬變,喀什依舊遵循自己的古老鐘擺和生活邏輯,怡然自得地存在著。
喜相逢,最愛處處美食足
第一次來喀什的人,總會被這裡的美食所驚豔,連見多識廣的“吃貨”導演陳曉卿也不能例外。
因拍攝《我的美食嚮導》才第一次踏上這片神秘地域的他,被喀什美食所折服,忍不住怒讚道:
“喀什是真正意義上南疆的美食天堂。
她的美食,讓你驚豔的不僅有味道,還有別出心裁的配料,匠心獨具的烹調技法……”
而木瓜抓飯,就是陳曉卿口中“有著別出心裁配料”的傑出美食代表。
眾所周知,能成為新疆招牌主食的傳統抓飯,當地黃胡蘿蔔和鮮嫩肥美的小羊羔肉(肋條或後腿肉)的搭配功不可沒。
然而在喀什,搭配肉抓飯的卻是新鮮木瓜,美其名曰“木瓜抓飯”。
木瓜,學名榲桲,是一種深秋時節才瓜熟蒂落的水果,若直接入口會略顯生澀難嚥。
喀什人靈機一動,將木瓜切塊加入快燜熟的羊肉抓飯中。
之後,奇蹟出現了:在高溫的助攻下,裹挾著油脂肉香的米飯讓生澀的木瓜變得綿軟酸甜;
一口下去,其清爽的口感讓人唇齒增香,欲罷不能。
至於能盡顯喀什人對烹調技法極致追求的美食,當然離不開那道鼎鼎大名的巴楚烤魚。
重約3公斤的草魚從肚子中部剖開,一根粗大的紅柳扦沿著魚身從尾部穿嘴而出,再用三、四根細小竹籤將整條魚從中部穿入,使其平攤開來;
將穿好的魚徑直插入鐵盤孔洞裡,轉動燒得通紅的鐵盤,魚就一直處於均勻加熱烤制的狀態。
待到魚肉烤熟,烤魚師傅一邊在魚肉上刷著用皮芽子、辣椒、香菜、孜然、胡椒粉調配的醬汁,一邊自豪地介紹道:
“有別於其他烤魚先醃後烤的做法,巴楚烤魚是烤熟後刷調料,這樣的魚肉更入味,也更好吃。”
待食客們的味蕾受盡了各色美食的轟炸後,就該喀什涼粉登場了。
與內地不同,喀什涼粉是在涼粉中加入近乎同比例的粉條,配料是細長的青蘿蔔絲,再拌上醋、辣椒、大蒜、香菜、黑胡椒、孜然組成的調料汁。
那層次豐富、清爽解膩的口感不禁讓人眼前一亮。
在喀什停留的時間越長,就越會懂得:喀什真的可以慢慢吃,深深愛。
這裡沒有大城市的車水馬龍、行色匆匆,有的只是飲食檔口從早到晚的嫋嫋煙火氣。
難怪馬可·波羅遊留駐喀什時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此城雖不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
永難忘,最是鬆弛撫人心
說實話,喀什是座被時間眷顧的城市。
在這裡,“車如流水馬如龍”的街景並不多見,樓宇裡此起彼伏的鍵盤敲擊聲也少有耳聞;
反而,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在這裡得以靜怡安詳地存在著,延續著。
大概,鬆弛感,便是喀什最讓人留戀的地方了。
每個黎明,平緩而悠遠的鐘聲喚醒了沉睡中的喀什古城。
新的一天從此刻開始:
銅器店鋪門口,師傅正低頭聚精會神地捶打著手中的銅器;
桑葚樹下,幾個白鬍子的維吾爾族老人正閒適地聊著天;
古城街道如迷宮般複雜,總有迷路的訪客會受到當地人熱情的指引 ;
而在陽光中奔跑嬉鬧的孩童們,也總會落落大方地配合遊人拍照。
即便拿不到照片,可孩子們並不在乎,他們更關心相機裡的自己是否笑得很甜,姿勢是否擺得很帥!
沒想到,小小年紀的他們就深諳“在過程中體會快樂”的意義。
而這,也正是這座千年古城一直保持鮮活的秘訣所在:
當你將全部熱愛獻給生活,生活也會回饋於你平安喜樂!
在喀什,逛一逛喀什大巴扎(集市),絕對能讓你眼界大開。
畢竟,那些稀奇的波斯古玩、絢麗的土耳其絲巾,本地的土陶製品和民族樂器,還有那些招牌幽默得讓人捧腹的葡萄乾攤位……
都能讓你見識到喀什洗盡鉛華的模樣。
而最具特色的地方,一定得是整個新疆地區最大的,只在週日開市的喀什牛羊大巴扎。
大巴扎分為牛羊區兩大塊:
牛區掛著一排排木頭杆子,方便在上面拴牲口;
而擁擠熱鬧的羊區則由一圈圈可以拆卸的鐵柵欄組成,欄裡的羊首尾相抵,有的還好奇地望著鏡頭。
大巴扎中最有趣的畫面莫過於交易的議價方式:
買方相中商品後,會將鈔票一張張交給賣方,給到一定數額便停手,然後握著賣方的手猛烈拍著,這是在向賣方表達自己能給的價位;
若賣方不接受,會把錢遞還給對方……
經過幾次這樣的往返,價格也就談定了。
正如沈葦在《喀什噶爾》一書中所說:
“每一個巴扎,無論城鎮巴扎還是鄉村巴扎,至少具備以下的功能和內容:
商品博覽會,人流和物流集散地,鄉村學堂,社交場所,麥西來甫劇院,新聞與小道訊息發源地,美食展示會,手藝人的舞臺,毛驢音樂會,孩子們的遊藝園,乞丐們的節日,戀人們的約會地……”
總之,大城市“人情如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感覺,在喀什並不存在。
在這裡,可以在熱烈的陽光下、飄香的蔬果中隨心所欲的走走停停;
在這裡,處處都是簡單的美好;
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每個靈魂都有處安放。
季羨林先生曾說:
“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將華夏文明、印度文明、羅馬文明與埃及文明這四大人類文明匯聚一點,這個點,不在別處,就在新疆南疆。”
而南疆把大部分的韻味都留給了喀什,那便是:
市井生活的煙火氣和古樸氣息的和諧交融。

當然,即使在喀什,生活也不可能如理想國般的完美無缺:
總有人懷揣夢想乘興而來,也不斷有人迫於情勢黯然離場……
但無論如何,凡是被這片土地觸及過內在的人,拼搏時總會比旁人多一絲頑強的底氣。
因為他們知道,這世上終歸有這麼個地方,天空永遠湛藍,空氣中瓜果飄香,門口的花草也總是一副蓬勃生活的模樣……
總之,在這裡不會有空洞的焦慮,也不會憑空生出錯過機遇的恐慌,有的只是稍事喘息後就能迴歸的鬥志。
所以,去新疆,總要去一趟喀什。
在那千年古城接受完時光的沁潤後,再帶著一身恬靜去從容面對現實中的苟且。
有書君說
書友們早安!

中國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故事


從北方的雪域到南方的水鄉
從東部的繁華都市到西部的高原秘境
所有的風景、歷史、文化、人情都在這裡碰撞
有書傾情打造新欄目“點亮城市計劃”!
願與你一起來一次長跑
用3年的時間,帶你領略全國600+城市的風貌
感受歷史的迴響和震撼,體驗每一寸土地的溫度和情感
走遍中華大地,探尋城市之聲
這不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場心靈的旅行
擺脫喧囂,發現更大的世界,找到更真的自己
留下你的城市名,為自己的家鄉打call 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