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453期
11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陳屹視線】導語
少君,華文網路文學的開山鼻祖,
一位北大聲學物理專業出身的美國經濟學博士;
一位選擇40歲退休後遊走過近100個國家、近1000座城市;
少君以生花妙筆,將每座城市的景緻、情感,以及那些或許被歷史遺忘的篇章一一描繪。他的作品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段穿越時空的情感旅程。
【留美學子】特別以《行走如歌》為題,定期刊載少君的城市觀感與印記,這一系列隨筆作品已近百萬字,記錄了他行走世界的深刻體悟與見聞。
《烏魯木齊·雅可西》
作者 少君(美國)
七月,整個中國南方象籠罩在一個巨大的蒸籠裡,梅雨漣漣,潮熱難忍。而此時的我,一路從紹興、杭州、成都、再到上海,這其中的辛苦,用最簡單但準確的話來形容:汗流夾背。
正猶豫著是飛北京還是飛長春,因為每次回國,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永遠有去不完的地方,開不完的會,吃不完的飯,見不完的朋友……
正在一家裝潢考究的粵菜館與上海文匯出版社的社長肖關鴻和總編輯桂國強一起吃飯時,突然接到一位很久沒見過面但經常通訊的新疆朋友的電話,說:“這麼熱的天,您老人家還待在上海乾什麼?”
“那我應該到哪?”我邊用紙巾擦著脖子上的汗,邊回答。
“烏魯木齊啊,這裡是中國避暑的天堂。”對方說在烏魯木齊晚上出門都要穿長袖衣服,睡覺都要蓋被子。
就因為朋友這句透著涼快的話,我飯後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張直飛新疆的機票……
在從上海飛往烏魯木齊的班機上,一位美麗的維吾爾族空姐遞給我幾份新疆當地的報紙。在我問一個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楚的問題時,她笑容可掬地問:“您以前去過烏魯木齊嗎?”
“沒有,這是第一次,但我夢中應該去過很多次。”我盯著她的名牌若有所思地回答。阿依古麗,這是一個在內地很少能見到的美麗的少女:泛黃色的劉海兒下一張瓜型的臉,白細的皮膚,深凹的美目,高高的鼻樑,濃濃的異族風味完全不同於江南美女的素雅,好象是上帝精雕細琢的精品,讓人有一種心靈震撼的美感。
“真的是第一次?你從哪裡來?”她的漢話裡明顯帶著新疆味。
“是的,第一次,從美國。”我認真地回答。
“歡迎您到新疆來!”阿依古麗露出燦爛地笑容。
這位維吾爾族空姐的笑容,對我來說,像舷窗外的陽光一樣明媚、多彩。
在高空俯瞰烏魯木齊,只見巍峨連綿的大山從城南迤儷橫過,清清的河水在城中流淌。
雪峰,河流,湖泊在陽光下熠熠閃光,如氈似毯的草地一片綠色,還有一片片尚未開發的土地被平整得成方成塊。陽光是透了雲朵照下來的,因而時明時暗,明亮處草色鮮綠,陰暗處色如翠墨。被這一切團團包圍的市區,就像是在綠地毯用積木搭成的一片城堡……
飛機穿雲破霧,經過5個多小時,行程4500多公里,終於在下午徐徐降落在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國際機場。走出艙門,好涼爽,而且藍天白雲,陽光燦爛,令我心曠神怡。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一個省區,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在歷史上通稱西域,新疆這一名稱是從清朝才開始出現的。
古代的西域比現在的新疆大的多,特別是在漢朝統一中國以後,憑藉其強大的中央政權,在西域這片廣闊的地域中,演譯了許許多多彪炳史冊的故事。當時西域約有10餘個小國,見諸記載的有烏孫、車師前國、車師後國、車師後城長國、蒲類、蒲類後國、西且彌、東且彌、烏貪訾離、劫國、卑陸、卑陸後國、鬱立師、單恆等國。

烏魯木齊號稱是“世界上離海洋上最遠的城市”,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是西域著名的”耕鑿弦育之鄉,歌舞遊冶之地”。
古老的烏魯木齊河自南向北,從市區穿過,城東是海拔5400多米的博格達峰,晶瑩閃光,極為壯觀;城南有雄偉壯麗的天山山脈,峰巒疊嶂,雪峰皚皚,氣象萬千;城西有充滿神話色彩的妖魔山;城正中有紅山,小巧而陡峭,狀如飛來之物。
山頂有一座九級磚塔,稱鎮龍塔,高聳入雲,映襯著遠處的雪山,給人以無限的聯想。
“烏魯木齊”這幾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就此名稱的由來,史家有多種說法。有認為源出於準噶爾語,也有認為是突厥語,有“格鬥”、“寬大的牧場”、“捕鹿圍場”等意思。現在大多數人將”烏魯木齊”看作是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使這個美麗而又極富詩意的名字,令人浮想聯翩……
這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城市,看那繁忙的機場就證明了這一點,剛下飛機走出候機大廳時,就收到一大摞各旅行社發的免費導遊圖,上面詳細標著各旅行社的名稱、地址、新疆地圖、烏魯木齊市區地圖,火車、飛機時刻表,各旅遊景點線路和價格。
這是在中國其它城市所見不到的,由此可見,新疆最具前景的一定是旅遊業了。
在通往市區的路上,烏魯木齊市容給我的印象相當好。馬路寬闊平坦,路旁樹木成蔭,市內高樓林立,商業發達,特別是在人民廣場周圍,行人如鯽,絡繹不絕,是一個相當現代化的城市。
路上,我提了個問題問司機:由於遠離海洋,烏魯木齊氣候乾燥,降水稀少,這裡人喝水用水怎樣解決?司機笑道:仁慈的真主早就做了安排:在新疆廣闊的戈壁荒漠上,有數座幾千米高的雪山,它們猶如一個個巨型的水塔屹立在戈壁灘上。
這些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流到山下匯流成河,在荒漠中孕育出了片片綠洲,為新疆人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水。海拔五千多米的天山第二高峰–博格達峰,就在烏魯木齊附近,它的冰雪融水變成的涓涓細流匯成烏魯木齊河繞城而過,養育著烏魯木齊這座優美的城市……。
一、巴扎
烏魯木齊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初年,漢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烏魯木齊近處的金滿設營屯田,維護絲路北道安全。
唐朝時,西域著名的軍事重鎮輪臺亦設在烏魯木齊附近。明代時蒙古厄魯特部又在烏魯木齊修築了城堡,為以後烏魯木齊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清朝起烏魯木齊得到長足的發展,基本形成規模。
沙俄強佔了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之後,烏魯木齊取代了伊犁的重要地位。
逐步成為新疆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這座邊城的雛形產生於18世紀50年代,距今240多年。
1884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設省時烏魯木齊被“欽定”為省會,起名“迪化”。
1954年2月1日恢復“烏魯木齊”市名。
“怎麼樣,我們烏魯木齊比你想象的還好吧?”朋友見我面第一句就充滿了自豪感。我說:”在我印象中,你不是湖南人嗎?怎麼說起話來比維吾爾族還新疆?”
“我出生在湖南,八歲時就來烏魯木齊了,長這麼大,我只回過湖南二次。所以,對於我的出生地,永遠都沒有烏魯木齊給我的感覺那麼直接,那麼深刻。所以,我總是說我是新疆人,哈哈,我爸我媽說我忘本,可是象我這樣在烏魯木齊長大的同齡人,基本都和我一樣,以新疆為榮。”
她說她在烏魯木齊生活快二十年,看著烏魯木齊從一個平凡的小城,漸漸地變成了一個繁華的都市,變成了國內外客商雲集的中轉站,也變成了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的旅遊勝地。

朋友說,烏魯木齊是一個被內地人誤讀已久的地方,彷彿它從古到今一直是一邊落後古樸,一邊風情萬種。它雖然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城市,雖然一直以邊城的名義而披著神秘的色彩,但事實上,它的現代化舞步一點也不慢。
樓蘭美女和且末漢子都在博物館裡收藏著,並不活在3000年之後的今天;達坂城的姑娘式微了,漢族的美女在這裡絕不比少數民族美女少。
你要玩,烏魯木齊就陪你玩,從城中的外星人迪吧、俊男吧到城東的海拔5400多米的博格達峰;你要講流行,烏魯木齊就跟你講流行,從刀郎到烏魯木齊城市經濟圈,哪一樣也不比內地落後。
確實,烏魯木齊真是一座具有歷史感的城市,也是一個融合中西文化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民族激情的交叉點。
隨著歷史的變遷,或許使它個性張揚的東西被磨去了稜角,但如果你細心地觀察,還是能從一些細節的東西,看到這些歷史和民族的影子搖曳於城市之中。
“啊裡夫波泊”,每天清晨,烏魯木齊是在阿訇的晨禱聲中喚醒的。也許只有這個才能讓人想到這是一座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城市。這裡的人熱情好客、爽直、忠厚,因沿襲傳統和宗教的清規戒律,他們在飲食方面,不食自死的牲畜,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駱駝肉。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亦有嚴格的禮儀講究。男的相互見面時,必道”薩拉姆”(意“平安”),然後手掌扶胸,身體微躬,兩眼目視對方道:“薩拉姆裡空”(願主賜福於你)。少數民族問題,呆的時間短,很多的認識比較浮淺,但深入其中,你會驚訝地發現,烏魯木齊的維吾爾族人基本集中在南門和二道橋附近,他們高鼻樑,眼窩內陷,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圈子,有他們自己的飲食習慣,也有他們自己的市場。
“刀郎有一首歌叫《二道橋》”,朋友問我:“你聽過沒有?”
我說:“聽過,怎麼啦?”
她說那是烏魯木齊最值得去的地方,那裡有一個烏魯木齊的新地標:新疆國際大巴扎。“巴扎”系維吾爾語,意為集市、市場的意思。新疆因地處絲綢之路的中段,各族人民特別是維吾爾人具有重商、崇商、經商的傳統,巴扎是他們長期從事商貿活動的場所。
走近位於二道橋的國際大巴扎,濃郁的伊斯蘭建築風格,確是宏偉壯觀,好像一個巨大的清真寺,讓人一下子想到這裡是庫爾班大叔和阿凡提的故鄉。
這座體現了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建築,其設施除了一座十萬平米的主樓和一萬平米的美食廣場外,還有一座80米高的觀光塔,一座觀光伊斯蘭清真寺和一個大型表演舞臺。
朋友說,投資國際大巴扎的宏景集團是一家以通訊為主業的民營企業,2003年聯手香港手蘭德投資公司共同注資5億元,在烏魯木奇建了這座新疆最大的巴扎,不但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商業繁華,也賺足了銀子。

走到大巴扎裡面,首先進入眼簾的很多賣和田玉的店鋪,新疆是中國四大產玉區,其中又以和田玉最負盛名。其質地溫潤細膩,呈脂肪光澤,其聲若金磐之餘音,絕而復起殘聲遠沉,徐徐方盡,非其它地方所產之玉能比。不過好玉並不便宜,像和田特有的羊脂玉都在千元以上。
除了玉,大巴扎還有人工毛毯、冬不拉、人工製作的銅器等手工藝品,滿街的維吾爾族花帽、民族服裝、手工刺繡、能工巧匠的金銀首飾幾乎會讓人傾囊而買。工藝品如:玉雕製品、地毯、英吉沙小刀、木碗、木勺、木花瓶、羊角鞭,錫伯族香袋等,都是手工製作,物美價廉,但討價還價是購買前一道很重要的工序。
令我愛不釋手的是那一張張手工地毯,新疆地毯毯面光澤平滑,毯板挺實柔和,美觀大方,色調鮮麗。除了採用手工打結、編織,圖面織工精緻細密之外,還得力於用來織毯的羊毛質地優良。而且其圖素和設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結構嚴整而富於韻律,活潑多變而富於生活情趣。這裡的民風很好,你看中一件商品,討價還價的力度過大,他們一樣很友好,不會有白眼。
一些推銷小商品的小孩,很有禮貌問你要不要,你不要,他就輕輕走開,絕對不會圍著你。信奉伊斯蘭教的很多新疆人,認為今生的財富同樣是真主賜給的,有多少早已經註定,不必去強求。所以很大一部分生意人,不會對你吆喝的。在這裡,普通話基本上是暢通無阻的。

我還差一點買了一把庫姆孜琴,最後終因不好拿而放棄。“庫姆孜”歷史悠久,琴聲優美,據說最早的這種樂器是用紅松製作的,形狀與現在的大體相同,即頭部橢圓形,根部細而長。它既被用來演奏民間音樂,也被用來與稱為“多兀勒巴斯”的戰鼓一起演奏戰爭進行曲,以鼓舞戰場上計程車氣。
“庫姆孜”琴的琴型很多,達七八種,最古老的是一種木製蒙革的三絃彈撥琴,經過改進的有全木製的三絃彈撥琴“亞克其庫姆孜”,木製鐵三絃彈撥琴“帕米爾庫姆孜”,以及各種質地的四絃琴等。

這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空氣中瀰漫著令人胃動的分子,刺鼻的燒烤味讓人無處可逃,挨挨擠擠的商鋪,密密麻麻的人頭,琳琅滿目的東西,充斥了你的視線,你大腦裡唯一的一點縫隙,都被嘈雜的吆喝聲塞滿。
“喂!阿達西(朋友)!來、來、來!裡面坐,烤肉、抓飯、拌麵、烤包子,吃啥有啥!”維吾爾小夥子的吆喝聲分外響亮,一串串羊肉正在火紅的木炭上吱吱作響,一小撮孜然、辣子面、食鹽撒過,夾著肉香的青煙從烤爐上飄出。
透過嫋嫋青煙,賣西瓜、哈密瓜、酸奶、維吾爾小花帽小販的叫賣聲,穿過擁擠的人流把吆喝聲彙集起一曲交響樂,吸引著源源不斷的人流向這裡湧來。朋友說,在大巴扎,如此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吆喝聲,從未間斷過。在大巴扎廣場上坐下來,一邊品嚐美食,一邊觀看廣場的盡頭舞臺上的新疆民族歌舞,你不被美酒迷醉,也會被姑娘的裙角迷醉。叫上幾串羊肉串,還有一些刨冰製作的飲料,很過癮。
不到二道橋就等於沒來過烏魯木齊,但凡到過新疆的遊客都聽說過這句話。但二道橋如今已不是一座橋,而是一片街區、一個烏魯木齊最富民族特色的商城。不過,在20世紀初,這裡卻真的有這麼一座叫做“二道橋”的橋。
二道橋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裡商販的吆喝聲已持續了一個世紀。據《烏魯木齊掌故》一書介紹,當年在東與南門巷交叉,西和天池路相會的十字路口,有一座木質的橋樑,這座木橋就是二道橋。之所以稱為二道橋,是因為當年在南梢門子外還有一座木質橋,大小與二道橋相仿,叫頭道橋。
二道橋一帶曾是清朝時期沙俄在烏魯木齊劃定的“貿易圈子”。沿街兩側,店鋪一排排,其中黃金加工的居多,由此便有了“打金一條街”。人多了,貨也多了,工藝品一條街、地毯一條街等順勢而起,吆喝震天,二道橋由此名揚四方。
今天的二道橋,除了宏偉的國際大巴扎,還有富有異域情調的喀什綠島快餐廳、拉合曼蜂蜜店、吐曼河賓館、阿米娜樂器店等不計其數的無名店鋪和攤點,依然在延續著二道橋的歷史。
一隻烤肉爐,一布兜饢,一牛肚黃油,一盆子面肺米腸,幾塊秤砣似的土製肥皂,幾小把烏斯曼草,幾個石榴,一推車西瓜,一些乾果,幾碗酸奶……都在維吾爾族小販手中經營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還有那些琳琅滿目的民族特色商品,帶有西域風情的瑪瑙項鍊、寶石戒指、工藝刀、套靴、掛毯等各類商品,讓前來“淘寶”的遊客看得眼花繚亂、愛不釋手……
在二道橋的大巴扎,你時常可以聽到商販們用自己的語言吆喝、討價還價。聽不懂,沒關係,你從他們的表情和手勢中,便可知他們的意思。如果你湊上前去,挑選他們出售的商品,不管葡萄乾,還是巴達木,還是無花果及杏脯,他們都會用帶有新疆風味的漢語向你介紹他們產品的妙處。
如果你挑選的是他們的“尕巴”或英吉薩小刀,他們還毫不客氣地拿一頂戴在頭上,向你炫耀它的美麗,或直接戴在你的頭上,並拉你到鏡子前欣賞一番,甚至拿把刀子在自己的手臂上刮一下汗毛,以示刀刃的鋒利,讓你砰然心動,繼而讚歎不已。
晚上十點的時候,北京人大多數早已進入了夢鄉,烏魯木齊的太陽確剛剛落下。我從大巴扎回到賓館,沒想到竟然在大廳裡,碰到了正在往外走的空姐阿依古麗。一問才知道,這家賓館有她們空姐的常包房,阿依古麗來自美女如雲的庫車,所以,這裡就是她在烏魯木齊的“家”。

“走吧,跟我去大巴扎吧,我還沒有吃飯。”阿依古麗熱情地邀請道。
雖然我剛剛從大巴扎那裡回來,但面對這麼美麗的小姐的邀請,我實在無法拒絕。當然,後來我才知道,新疆的女孩大都是這樣開放和熱情。
夜幕中的國際大巴扎廣場上,人頭攢動,歡歌笑語,七彩眩目的光拄與音噴泉交輝相映,完全是另一種景象。
我們先去了觀光塔第二層的派萊克酒吧,阿依古麗說這是烏魯木齊白領們宵夜的地方,她經常和朋友在此把酒臨風,縱橫古今,闊談人生。我們舉杯之間,一首維吾爾族的歌曲盤旋迴蕩在酒吧裡,阿依古麗隨曲而唱,上身邊舞邊搖,美酒加美女,美女伴美曲,讓我如入夢境……
突然間一陣喧譁來自樓下,原來是著名的“達瓦孜”就要開始了,我們趕快結帳下樓去大巴扎廣場。達瓦孜是維語中高空走繩的意思,它是維吾爾族一種古老的傳統雜技藝術。據史料記載,高空走繩源於兩千八百年前的中原,後由中原流入西域。
這項民間藝術在新疆由家族傳承和發展下來了,據說今晚表演的家族從事這項藝術已有四百多年了,主持人甚至信誓旦旦地說,乾隆皇帝曾在故宮欣賞過這個家族的達瓦孜表演。見我露出疑惑的眼神,阿依古麗笑著對我說:“我們故且聽之。”
在高昂的達瓦孜音樂伴奏下,只見一位身著傳統服裝的年輕人和一位身披紅紗的少女,足登耀眼的馬靴,在距離地面幾十米高的鋼索上出場亮像,然後時而高空頂碗,時而跪著行走,時而跳舞劈叉,時而騎車跳躍,甚至空手倒立旋轉,真是驚心動魄!
這種令人刺激的表演,在高亢的達瓦孜音樂聲和遊客們的喝彩歡呼聲中,使整個國際大巴扎廣場歡樂沸騰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在大巴扎除了可以看到維吾爾族獨特的達瓦孜表演外,還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新疆歌舞表演。一群身著盛裝的維吾爾族歌舞演員在臺上載歌載舞,刀郎木卡姆嘹亮的歌聲讓整個大巴扎充滿了歡快躍動的氣氛。
我們在舞臺附近坐下來,一邊品嚐小吃一邊欣賞精彩紛呈的歌舞表演,吃幾塊哈密瓜,再要一杯老闆自制的冰淇淋,在星空燦爛的夜晚,實為一種超級享受。
二、天池
亞洲大陸的中心在哪裡?烏魯木齊人會興奮地告訴你,就在你的腳下。在烏魯木齊西南的永豐鄉包家槽子村境內,建有一座A字型的黑色雕塑,頂端有個金屬球,球的下方就是亞洲大陸地理中心的準確位置。
中國最高的湖在哪裡?烏魯木齊人會認真地告訴你,就在我們烏魯木齊。在烏魯木齊東面的博格達峰山腰地帶,有一個總面積近五平方公里的高山平湖。雖然它在海拔上並不一定是中國最高的湖,但它的名字卻標誌了它無可替代的高度:天池。
第二天,我們選擇先到市中心再去天池。在開往市中心的路上,司機正聽著刀郎的歌,我也是刀郎的“粉絲”,喜歡他歌聲裡的那種滄桑和憂愁。
刀郎的一曲《2002年的第一場雪》,讓中國人記住了烏魯木齊八樓和二路公共汽車。
當我想找這座“八樓”拍照留念時,卻怎麼也找不到這座樓了,問了幾個路人,居然都說不知道。直到回到車上,才從朋友嘴裡瞭解到,八樓就是現在的新崑崙賓館。因其有八層樓高而得名,若干年前是烏魯木齊最高的建築,但現在在烏魯木齊眾多的樓群裡面,怎麼也不入流了,被淹沒在熙熙攘攘的馬路邊上,不是當地老人你很難找到。
朋友說烏魯木齊北部漢人居多,南部則是維吾爾族人佔多數。特別是解放南路一帶,頗有南疆喀什城市的風貌,著名的汗騰格里清真寺和陝西大寺都在那邊。我從資料上知道,陝西大寺是烏魯木齊最大的清真寺院,可容納千人禮拜。該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光緒三十二年曾翻修擴建。其最為人稱道的,是拱門上所刻的《古蘭經》文。
維吾爾族是新疆的主體民族,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維吾爾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遊牧於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後來“丁零”又被稱為“鐵勒”、“赤勒”或“敕勒”,由於他們使用的車輪高大,又被稱為“高車”,八世紀改回紇為“回鶻”以騎牧為主。
朋友說當年烏魯木齊有八景大都與騎牧有關,其中最著名的“長橋飲馬”,就在我們去往天池的高速路上。這裡過去曾是寬逾百米非常壯觀的烏魯木齊河,東來西來的人,過橋時均在此飲馬,或者自己喝水,一時人歡馬叫遂成長橋飲馬之景。後因壯觀的烏魯木齊河的消失,而使“長橋飲馬”之景蹤影全無,現在只剩下西大橋南面的“長橋飲馬”雕塑……
車過一座小山時,朋友介紹說這是烏魯木齊最大的市內公園“紅山公園”。傳說中紅山是天池中飛來的一條赤色巨龍,落地化為山岩,但仍不安分地緩緩向雅瑪裡克山爬去,若兩山一旦合攏,烏魯木齊河被阻斷,城區便將化為汪洋澤國。
於是,1788年,烏魯木齊都統尚安,下令在兩條“巨龍”頭上各建一座九級青磚“鎮龍寶”。其中紅山頂上之塔存留至今,而雅瑪裡克山頭之塔則於幾十餘年前被大風吹倒,近年才新修復。

現在紅山已成為烏魯木齊市的象徵,近年又建立起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石雕塑像,要看烏魯木齊市的全景,就要到紅山公園山上的遠眺樓,“萬景俱從一閣收”。朋友說這也是烏魯木齊舊八景之一“塔映斜陽”,是鳥瞰烏魯木齊全貌的最佳位置。
汽車一過阜康,就開始沿著一條山路蜿蜒穿行,車道邊一側是一條奔騰的溪流,這是來自天池的水,清澈的溪水衝擊岩石時激起雪白的浪花,使人感到一股清新氣息。我們逆著小溪流水的方向而行,只見溪旁林廕庇日,涼風習習,十分宜人。另一側則是高聳的山坡,山體整個是綠色的,有成群的牛羊在山坡上吃草,哈薩克牧民的氈房和氈房飄出的炊煙在半山腰時隱時現。
就在這時,一輛紅色的悍馬車(Hummer)沿著山路從我們後面開了上來,在綠色的襯托下分外顯眼。這個畫面只在夢中出現過,綠樹,公路,靚車,牛羊,氈房,這真是一幅絕妙的美景。完全宛如一部悍馬的廣告片,會讓你在一瞬間愛上那輛車,是一種很久未有的心動。很遺憾沒有拍到那輛紅悍馬的照片,因為光顧著欣賞了,當反應過來那相機的時候,悍馬已經擦身而過,向山上而去了。
“烏魯木齊真有有錢的主兒。”我感嘆道,因為這款悍馬H1型比賓士最高檔級的S600還貴,在美國都是特別有錢的人才開的。朋友說這幾年烏魯木齊富起來的人很多,比如曾當過全國政協委員的熱比亞,就是從一個擺地攤賣紅薯的成為新疆的首富,家產數以億計。
在大家的閒聊之中,車很快在半山的一個停車場停下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架巨大的水車。據說,最早在烏魯木齊安裝水車的,是光緒三十三年的新疆藩司王樹楠,他還利用水車的動力建立了“官水磨”,專為軍需加工麵粉。離烏魯木奇不遠處的“水磨溝”就曾是官磨的所在地。
上天池可以選擇坐纜車或小型客車,我們毫不猶豫地坐上了雙人座的懸空纜車。在空中俯瞰,天池的路好象一條巨大的蟒蛇盤繞山間。在纜車的行進中,遊人會隨著山勢的變化而忽喜忽驚,時而上出重霄,時有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在峰迴路轉之間,天然圖畫一步步引人入勝。谷底山花爛漫,蜂飛蝶舞,山巒松濤滾滾,茂林蔽日。而遠處的博格達峰,則是千秋瑞雪,輝映藍天。
更讓人怦然心動的是腳下大片大片的雲杉林,呈近乎直立的三角形形狀,前後錯落排列,如一幅展開的綠色畫屏。
從纜車上下來,沒走多遠,只見山坳間突然出現一個平展如鏡的大湖。
“這就是天池?好漂亮!”我不由地驚叫道。
天池湖面呈半月形,湖水清澈,晶瑩如玉。湖頂上面有一片雲,嫋嫋婷婷的,從湖面上升起,彷彿是一層慢慢揭開的面紗,露出天池不勝嬌羞的容顏。它宛若處子,清冷甘冽,孤傲美麗,以其陰柔化群山之陽剛,而這群山,默默的矗立著,心甘情願的守護著她。
跑下山坡,用手撩起天池的水,洗洗臉,洗洗手,讓冰涼而舒暢的感覺傳遍全身。一陣微風掠過,渾身打了一個寒顫。天池的水也隨之泛起無數漣漪。

極目遠望,只見四周的山坡上,綠草如茵,野花似錦。挺拔、蒼翠的雲杉、塔松,漫山遍嶺,遮天蔽日。特別在天池西南的山坡上,雪嶺雲杉密密匝匝,層層疊疊,看上去猶如一片壯觀的林海。曾經行吟邊塞十餘年的清代詩人蕭雄寫道:“由博格達山至峰頂,見稠密處,單騎不能入,枯倒腐積甚多,不知幾朝代矣。”
天池湖區原始森林的茂密由此可見。東南面是雄偉的博格達主峰,陡峭、雄偉,終年冰雪皚皚,千峰竟秀,萬壑流芳,景色迷人。抬頭遠眺,三峰並起,突兀插雲,狀如筆架。峰頂的冰川積雪,閃爍著皚皚銀光,與天池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構成了高山平湖綽約多姿的自然景觀。
朋友說,這是她第N次來天池,但從沒有煩過。因為天池四季不同,景色各異。特別是盛夏季節,天池氣溫始終保持20度左右,清風吹拂,涼爽宜人,是避暑消夏的風水寶地。
她指著天池邊一棵百年古榆說:“這就是天池的定海神針。”相傳當年王母娘娘在瑤池之濱舉行蟠桃盛會,各路神仙應邀赴宴,唯獨天池水怪未被邀請,水怪於是興風作浪,頓時烏雲翻滾,狂風大作,巨浪滔天。王母盛怒,拔下頭上碧簪投入池中鎮住了水怪。
後來,這根碧簪變成了大榆樹,千百年枝繁葉茂,挺立在天池北岸。這裡海拔1915米,不宜生長榆樹,因此獨此一棵,而且從來未被天池湖水淹沒過,令人嘖嘖稱奇。
天池邊有很多租民族服裝的小攤,不少遊客換上這些美麗漂亮的少數民族衣服,在天池邊留影。朋友說,維吾爾族人一般穿布製衣服,男人的對襟長袍稱為“袷袢”,婦女在寬袖連衣裙上套黑色對襟背心,頭上頂著的四楞小花帽被稱之為“尕巴”。而哈薩克族人的服裝多用皮毛製成,長袖肥身,便於騎乘。姑娘喜歡用羽翎做帽纓,極有特色又十分美麗。已婚的婦女則喜歡一直拖到腳跟的白布披巾,上面都繡有各種各樣的圖案……
為了領略天池深處的風光,我們登上了一條遊艇,站在船弦邊上,只見風生水起浪花翻滾。環顧四周,一片肅穆,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置身於藍天、白雲、輕風、碧水、青山之間,心情格外清爽舒暢。聽著船頭擊水的聲音和遊客的歡聲笑語,遠眺海拔五千多米的博格達主峰,更覺遠山的寧靜和偉岸。
再往南岸看,只見石峰林立,遠望猶如一排馬牙,仰視宛若萬笏朝天,亂石爭奇,疊巖競秀,令人目眩神迷。朋友說那是馬牙山,這種景觀是岩石風化作用造成的,哈薩克人把馬牙山稱為“瑪依阿散”,意思是酥油之山。馬牙山頂比較平坦,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夏季長滿了酥油草,盛開著各色鮮花,是自助旅遊者最愛的地方。
在天池上下回轉之間,突見一條瀑布沿嶙峋的山石從天池急流直下,白練垂空,聲震山谷,且在谷底衝出碧潭一方。朋友說這是被稱之為“懸壺飛瀑”勝景的東小天池,東小天池掩映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池邊灌木叢生,巨石羅列。池水墨綠幽暗,常起波瀾,顯得特別陰森和神秘。它雖然不及西小天池大,但景觀特殊,又未經任何修飾,意境不俗。由於其北岸為斷崖峭壁,瀉水時形成一條高達百米的瀑布。這條瀑布如白練懸空,流銀瀉玉,飛流而下,瀑聲如雷。瀑布濺落時激起的水花雲霧迷離,在陽光照射下,彩虹飛舞,煞是好看。
相對巨大、巍峨、挺拔的天山而言,天池其實不過是一方波瀾不驚的湖水,但卻彷彿可以倒影出整個西域的純真。那湖面如綢緞般傾洩鋪展,魚尾劃出的漣漪忽藍忽紫忽綠,有清澈的天真,也有嫵媚的妖嬈。有那麼一瞬間,我甚至覺得我所面對的,真的就是天堂之水。看那飛鳥掠過湖面劃出的水痕,天空中疾速湧動、晦明變幻的白雲,真是氣象萬千,如夢如幻。

我和朋友說,真的很喜歡這樣的感覺,此時此刻,心情好像面前的湖水一樣,只有漣漪而沒有激盪。腦中沒有了噪雜,內心沒有了慾望,唯留一個反樸歸真的自己,任毛孔中浸潤著天山的和風,在大自然中這樣睡過去……
離開天池時,有太多的不捨。此時夕陽餘暉的光芒散在煙霧繚繞的湖面上,依稀隱約可見頭頂的雲中,穿梭而過幾只天鵝的羽翅,第一次聽見天鵝關關的鳴叫,而且是在天池,心中頓時湧出一股莫名的感動……
三、夜市
新疆人大都信奉伊斯蘭教,因而在烏魯木齊,你處處可見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從極具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到風格各異的民族服飾;從不同的語言,到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都讓你恍如來到異國他鄉。
烏魯木齊的清真寺很多,裡外都有穆斯林在做功課。淡淡的陽光下,這座只有二百多萬人口的城市顯得節奏鬆弛,空氣中混合著淡淡的葡萄乾與牛羊的氣息。由於時差的關係,烏市晚上十點晚霞才慢慢散盡,夜幕降臨得很慢,象一個遠足的少年,漫不經心地東遊西蕩,來去都悠閒自在,不急不躁。
晚上十二點以後上床睡覺,在這裡是很正常的作息時間,這對於喜歡熬夜的我真是一大樂事。所以,當朋友問我要不要逛烏魯木齊的夜市時,我立刻來了勁頭兒。
半夜時分,走在烏魯木齊的大街上,徐徐的晚風伴著陣陣燒烤的香味,烏魯木齊的精彩生活才剛剛開始。我們去的“五一路夜市”又稱星光夜市,是烏魯木齊最大的夜市之一。
只見滿街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街道兩側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小食攤,成千上百:有烤羊肉串、烤全羊、涼粉涼麵、粉湯、烤魚、木賽來斯、帕爾木丁、手抓羊肉、拉條子、曲曲、羊羔肉、油塔子燻馬腸、奶疙瘩、奶皮子等品種豐富的小吃等等……隨著人群再往前走,還有種類繁多的服裝、髮飾、小商品……朋友說這裡夏季的夜市一直要擺到凌晨兩點以後。
做為一座準現代化的都市,在烏魯木奇你可以吃到全國各地的菜系,從南國的粵菜、川菜,到北國的京味、魯菜,都有正宗的佳餚。但最具特色的,還是當地的伊斯蘭風味。聞名全國的手抓肉,烤羊肉,自不用說,單是維族的抓飯,就足以讓你大飽口福,不但做法別具一格,吃來也極具風味。抓飯的原料是用新鮮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葡萄乾、皮牙子和大米燜制而成,香而不膩,色鮮味濃。
朋友說她很會做這種飯,做法是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然後再放洋蔥和胡蘿蔔在鍋裡炒,並酌情放些鹽加水,等二十分鐘後,再將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再加些葡萄乾、皮牙子,不要攪動,四十分鐘後即熟。
“抓飯”維吾爾語叫“波糯”,是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待客的主食。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他們的傳統習慣是先請客人們圍坐在炕上,當中鋪上一塊乾淨餐布。隨後主人一手端盆,一手執壺,請客人逐個淋洗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待客人們全部洗淨手坐好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布上,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
關於抓飯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個叫阿布艾裡的醫生,在他晚年的時候,身體很虛弱,吃了很多藥也無濟於事,後來他研究了一種飯,進行食療。他選用了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鹽後小火燜熟。這種飯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點,很能引起人們的食慾。
於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後,身體漸漸地恢復了健康,周圍的人都非常驚奇,以為他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後來,他把這種”藥方”傳給了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便成為現在的維吾爾族人普遍吃的抓飯了。這個傳說是否真實,我們且不去考究,但抓飯是一種營養十分豐富的食品,卻是實實在在的。羊油、洋蔥、胡蘿蔔和大米都是含多種維生素的補品,用這樣的原料做的飯,當然大補人。
朋友說現在改良的抓飯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除了選用植物油外,還用動物羊油,骨髓油和酥油來做抓飯。在用肉方面,除了用羊肉之外,還用雪雞、野雞、家雞、鴨、鵝和牛肉。也有不放肉而選用葡萄乾、杏幹、桃皮等乾果來做的抓飯,稱之為甜抓飯或素抓飯。
還有在做好的抓飯上放一些酸奶子,稱之”克備克波糯”,它既是上等的充飢之物,又消暑解熱。我們在一個攤上點了一份叫”阿西漫吐”的抓飯,非常好吃,它是在抓飯碗裡放上幾個薄皮包子,據說這種飯是維吾爾族人用來招待貴賓和親朋好友的。

用手抓食,對我這樣拿慣刀叉的人真是別有情趣,但環顧周圍,發現大多數”口裡人”(新疆人對內地人的稱呼)都沒有用手抓食的勇氣。
夜市裡另一個讓我流口水的是維族人日常吃的饢餅子,這是新疆人餐桌上最普通而又必不可少的主食。品種據說多達有五十多種,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麵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
新增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未等佐料拌餡烤制的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且用料講究,香酥可口,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饢。
對於每一個初到烏魯木齊夜市的人,一定會被這裡的氛圍所感染。隨便走到一個小吃攤位前,熱情的維吾爾族小夥會先倒上一杯香氣撲鼻的熱茶給你,隨後拿出選單,任你隨意點想要的小吃。
如果你不是很瞭解當地的美食,他便會主動告訴你哪個小吃”雅克西”(維吾爾語:好),保準讓你滿意。我特別注意到,這裡的羊肉羶味不是很大,而且很香。朋友說:”我們新疆的羊喝的是天山的礦泉水,吃的是中草藥,尿的是太太口服液,拉的是六味地黃丸,走的是黃金道,羊肉當然沒有羶味……”

另外一種好吃的叫”皮特爾曼吐”,它實際上是一種包子,只不過是在饢坑裡烤制。包子皮用死麵擀薄,四邊摺合成方形。包子餡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蔥、孜然、精鹽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勻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貼在饢坑裡,十幾分鍾即可烤熟,皮色黃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鮮油香。
當”皮特爾曼吐”從饢坑取出時,廚師提高嗓門,拉著聲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的皮特爾曼吐哎……”。朋友說據說這個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幾百年前烏魯木齊的名廚,他做的”皮特爾曼吐”曾譽冠西域,於是後人就拿他的名字作為招攬顧客的牌子。
夜市裡最多的是烤全羊,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貴的菜餚之一,之所以如此馳名,除了它選料考究外,就是它別具特色的製法。新疆羊肉質地鮮嫩無羶味,技術高超的廚師選用上好的小羊,宰殺剝皮,去頭、蹄、內臟,用一頭穿有大鐵釘的木棍,將羊從頭至尾穿上,羊脖子卡在鐵釘上。再用蛋黃、鹽水、薑黃、孜然粉、胡椒粉、上白麵粉等調成糊。
全羊抹上調好的糊汁,頭部朝下放入熾熱的饢坑中。蓋嚴坑口,用溼布密封,燜烤一小時左右,揭蓋觀察,木棍靠肉處呈白色,全羊成金黃色,烤好後即放置餐車上,大廚在羊頭上挽系紅綵綢,打成花結,羊嘴放置香菜或芹菜。烤全羊色澤黃亮,皮脆肉嫩,鮮香異常。
說到吃,就不能不提一下聞名全國的新疆的烤羊肉串,維吾爾語稱之為”喀瓦甫”,是中國最富盛名的小吃。維吾爾族民間傳統的烤羊肉串,既是街頭的風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餚。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樣色澤焦黃油亮,味道微辣中帶著鮮香,不膩不羶,肉嫩可口。
製做時,首先將淨肉剔下來切成薄片,每一片有瘦有肥最好。然後將它們肥瘦搭配,一一穿在鐵釺子上,過去那種用紅柳的細條截削而成的木釺已經很難見到了。把肉穿好之後,便將它們疏密均勻地排放在燃著無煙煤的槽形鐵皮烤肉爐子上,一邊扇風烘烤,一邊撒上精鹽、孜然和辣椒麵,上下翻烤數分鐘即可食用。
當然,在五一路夜市,這裡什麼都可以烤,羊肝、羊腎、羊肚、羊筋……還有一種叫”米特爾喀瓦普”的烤羊肉串,釺子足有70-80釐米長,肉塊兒也大,立在饢坑裡烘烤,味道鮮嫩可口,吃起來很過癮。
有肉必須有酒,夜市裡幾乎桌桌有酒,烏魯木齊人一般喝的啤酒是新疆啤酒、烏蘇啤酒、扎啤和戈瓦斯。這戈瓦斯是一種用蜂蜜、啤酒花釀造的酒,味道很獨特,據說還美容。白酒也是喜歡喝當地產的,如伊力老窖、三臺老窖、金窖液等,都是度數很高的酒。
朋友說:”有一年我去北京開會,晚宴時大家紛紛勸酒,桌上擺了五瓶二鍋頭酒,嚇得我要命,後來幾圈下來,全桌子的人大都趴下了,我還沒有反應呢,之後再也沒人敢找我勸酒了,第二天都管我叫女酒鬼。哈哈,這要歸功於新疆白酒的鍛鍊。”

夜市裡除了主食,水果之多也讓我愛不停口。如庫爾勒香梨、馬奶子葡萄、伽師哈密瓜……哈密瓜古稱甜瓜、甘瓜,維吾爾語稱“庫洪”。中國只有新疆和甘肅敦煌一帶出產哈密瓜。公元1228年出版的《長春真人西遊記》第一次提到在新疆有這種瓜,稱讚“甘瓜如枕許,其香味蓋中國未也”。從17世紀開始,哈蜜瓜列為貢品。朋友說好瓜形狀多為橢圓,瓜皮微青,佈滿網紋肉呈翠綠色,汁濃鮮美,口溶性強,望一眼令人垂涎,嘗一口叫人舔嘴唇。
我一晚上吃的東西,超出了我在美國很多年所吃的種類的總和……快離開烏魯木奇的時候,很想見一見刀郎唱的“喀什葛兒的胡楊”,它究竟是怎樣的“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朋友笑道:這裡是城市,只能看到高高的白楊樹,胡楊只在大戈壁、沙漠邊緣生長。這,竟然成了我烏魯木齊之行的一大遺憾。
古人曾留下“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其中的苦澀說不盡,也道不明。然當我踏上天山的土地,喝上天山的雪水,不管感覺是遲鈍還是敏銳,都免不了感慨萬千,那情景中有一種無名的東西在激動著你,以致使你的心絃顫抖或勾起你的某種回憶,並使你眼眶溼潤起來。
北京的大器、上海的雅緻、西安的古樸,簡簡單單的一個形容詞,成就了每個城市自身最具魅力的風格。烏魯木齊的特點是什麼?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比她更遠離海洋,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比她更善於相容幷蓄。那裡的風景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在那裡,你會發覺形容美景的詞彙是那麼缺乏,只有一句話貼切:雅可西!(維語:好)。

直到現在,一看到在烏魯木奇所拍的照片,我都不敢相信自己曾經剛剛去過那麼美麗的地方。烏魯木齊,就像天山的雪峰,在雲裡,在霧裡,美麗而又神秘,讓你看不夠,猜不透;又像庫姆孜奏出的一串音符,優美動聽,真實而又飄渺,讓你聽得見,抓不著。
這是一座美麗而又活潑的城市,美麗是姿色,活潑則是一種精神……我非常懷念烏魯木齊的羊肉串,懷念白雲環抱的天山,懷念聖潔靜謐的天池,懷念博格達的雪嶺雲杉……
2006年的夏天,在烏魯木奇度過的每一分鐘,都是值得我回味一生的。
【行走如歌】系列


作者介紹



近期發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