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依米

各位書友大家好,我是依米。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置於火上》這本書。
上一節,我們透過文學鉅著《悲慘世界》中“芳汀”的故事瞭解到,十八世紀法國社會對於未婚媽媽的偏見與歧視,以及動盪社會中人性的自私、貪婪與扭曲。
而作者維克多·雨果則藉助芳汀的人物形象痛斥了這些社會中的不公和人性中的種種陰暗。
那麼,在這一節中,讓我們離開雨果的“悲慘世界”,走進沈從文筆下,那個自然、古樸、唯美的茶峒小鎮,來看看“翠翠”的故事。

茶峒裡的祖孫倆
茶峒是一個靠近湘西邊境的小山城。
小城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城中的房子都是吊腳樓樣式的,一半靠著山,一半探在水上。
小城相依的那條河叫作白河,河水清澈透明,在陽光之下,彷彿一條波光粼粼的玉帶。
河的兩岸群山聳立,山中細竹繁茂,蒼翠欲滴。
近水的人家都種了桃杏花。
春天時,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
住在這裡,恍如生活在世外桃源。
茶峒城旁邊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人家。
這戶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和一隻黃狗。
那老人是管渡船的老船伕,女孩是他的孫女翠翠。
翠翠的父母早逝,她自出生起便一直由爺爺帶著。
翠翠由爺爺養大,所以將爺爺的養育之恩銘記於心,併力所能及地回報著爺爺。
一年四季,無論天氣如何,爺爺都會守在船頭,為行人撐船,翠翠則留在家裡忙活著兩個人的一日三餐。
家務忙完之後,翠翠也會來到渡口,幫著爺爺一起撐船,為他減輕負擔。
有翠翠在,爺爺累了,便能躺在臨溪的大石頭上安心地睡一會兒。
因為渡口和船都是公家的,所以乘船的人不用給錢。
但一些人覺得老船伕十分辛苦,總是想方設法地給他塞錢。
雖然每次他都會把錢還給對方,但總有幾次船客跑得快,來不及將錢還回去。
老船伕為了安心,就用那些錢買了茶葉和草煙,然後把草煙掛在腰上,遇到抽菸的船客,就塞一把給對方。茶葉則用來泡茶,放在船上給人解渴。
翠翠和爺爺住的地方離茶峒城裡有大概一里的路程。
平日裡,翠翠會帶著家中的那隻黃狗進城買些日用品。
小城雖然不大,卻比翠翠他們住的地方熱鬧很多。
每次買完東西回來,她總是要和爺爺說上好一會兒自己在城裡的所見所聞。
到了端午節,小城更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但只要是爺爺不去,翠翠就會留在渡船上陪著爺爺,怕他一個人孤單。
爺爺明白翠翠為他著想的心意,但他並不想孫女整天陪著自己這個老頭子。
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爺爺總是會找熟人幫忙守船,帶著翠翠進城去看划船比賽。


翠翠有了心事
比賽當天,河邊站滿了人,四條硃紅色的龍船在河裡飛馳,船鼓“咚咚”地響著,和渡口寂寥的景象完全不同。
翠翠看著眼前的一切,抿著嘴不說話,但心裡卻十分高興。
那天,由於人群過於擁擠,翠翠和爺爺走散了。
她怕爺爺著急找不到她,就在河邊等著,一直等到天色漸晚。
就在這時,她遇到了剛剛參加完比賽的儺送。
儺送看她一個人在河邊孤孤單單的,便邀請她去家裡等。
翠翠誤以為儺送要欺負她,便罵走了他。
儺送知道她對外人有戒心,就提著比賽時抓到的鴨子回家了,之後讓家裡的夥計將她送回了家。
後來翠翠得知,爺爺是為了讓那位找來的熟人也去城裡看看熱鬧,就回來替他一會兒,可那位熟人對看划船比賽並不感興趣,反而和爺爺喝了兩杯燒酒之後醉倒了。
爺爺騰不出身來,又想到進出城的那條路翠翠經常走,便沒有去接她。
雖然翠翠對爺爺有一點兒埋怨,但是她理解爺爺的為人,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不過,另一個人卻在她的心頭,讓她沉默了一個晚上,而那個人就是儺送。


天保的心意
第二年端午節時,爺爺和翠翠又去了城裡看划船比賽。
但這時的翠翠心裡開始有了不同的期待,她除了期待城中的熱鬧,也期待再次遇到儺送。
然而,遺憾的是,這次儺送去了外地過節。
她不僅沒有見到儺送,還聽說了儺送與王鄉紳女兒結親的訊息。這讓翠翠心裡十分難過。
不過,她不知道的是,儺送的哥哥天保在端午節的船會上對她一見鍾情,還直接託人向爺爺傳話,說想要娶翠翠為妻。
爺爺讓傳話的人告訴天保,如果他走車路,就應該讓他的父母做主,請媒人來正式說親;
如果是走馬路,就應該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對面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後來,爺爺和翠翠說了天保的事,問她對天保的印象怎麼樣。
翠翠此時已經有了心上人,但出於女兒家的害羞,也擔心儺送不喜歡自己,所以面對爺爺的詢問,她只是不停地剝手中的豌豆。
由於天保不擅長唱歌,便選擇了走車路。
媒人上門替他說親時,爺爺因為摸不透孫女的心思,並不想立刻答應這門親事,就先送媒人回去了。
後來,從外地回來的儺送得知了此事,心裡十分著急,慌忙告訴哥哥自己也喜歡翠翠。
於是,兄弟二人決定一起走馬路,到渡口對面的山上唱歌,誰打動了翠翠,誰就娶她為妻。


翠翠的等待
因為天保之前已經走過車路,所以為了公平起見,唱歌的時候,他讓弟弟儺送先唱。
本就不善唱歌的天保,聽到儺送一開口,就知道自己輸了,所以輪到他唱的時候,他怎麼也不肯開口。
當天夜裡,翠翠做了一個奇妙的夢。
夢裡她隨著那美妙的歌聲飛來飛去,還飄到懸崖的半山腰上摘了把虎耳草。
第二天,翠翠把這個夢告訴了爺爺。
爺爺誤以為是天保的歌聲打動了她,便急忙進城把此事告訴了天保。
而天保聽到爺爺說翠翠被歌聲打動之後,更是確定自己輸了,便將兄弟二人唱歌的經過告訴了爺爺。
隨後,天保駕著船離開了茶峒,想以此來紓解自己惆悵的心情。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在途中出現了意外,不幸溺水身亡。
出事之後,弟弟儺送覺得是因為爺爺亂說話,哥哥才會離開茶峒,導致不幸的發生,因此怨恨上了爺爺。
然而,他心裡雖然有怨,卻依舊喜歡翠翠,想娶翠翠為妻,便希望父親能去幫他說親。
但父親卻將天保的死歸結在翠翠身上,堅決不同意儺送娶翠翠。
這導致父子二人發生了爭吵,後來儺送賭氣離家出走,去了外地。
老船伕爺爺因為天保去世和儺送出走的事情,心頭鬱郁難歡,不久之後就病倒了。
在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夜,爺爺為翠翠蓋了最後一次被子,睡下之後就再也沒有醒來。
後來,翠翠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安葬了爺爺,並接過了渡船的工作。
她每天除了為行人撐船之外,就在渡口的船頭上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儺送的父親被翠翠的真誠打動,同意了他們的婚事,並願意將翠翠先接到家中照顧。
不過,爺爺的好朋友楊馬兵認為,應該等儺送回來親自來接翠翠才最為妥當。
最終,儺送的父親同意了楊馬兵的提議,派人去給儺送送了信。
秋去冬來,天氣逐漸轉冷,儺送卻還沒有回來。
也許,他明天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都不回來了。
但翠翠覺得這沒關係,不管多久,她都會等著他。


愛不是隨口一說
翠翠,這個沈從文在《邊城》中塑造的最為成功的角色,給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個天真善良、自然淳樸、情竇初開的女孩,是集“真善美”於一身的理想的藝術形象。
故事圍繞著翠翠,把我們民族代代相傳的古樸、美好的品質躍然紙上。
在爺爺身上,我們看到了熠熠生輝的傳統美德。
他勤勞、簡樸、有原則、還有一副熱心腸,願意替別人著想。
對於孫女翠翠,他更是有著濃濃的血脈親情,呵護她的成長,操勞她的婚事,關心她的未來。
在天保和儺送身上,我們看到了手足情深。
兄弟二人雖然同時喜歡上了翠翠,但是他們並沒有因為愛情而反目成仇,而是進行了一場公平的競爭。
在楊馬兵身上,我們看到了朋友之情。
作為爺爺的生前好友,在爺爺去世後,他主動承擔了“爺爺”的角色,陪伴、照顧翠翠,併為她的婚事提出主張。
最後,我們在翠翠身上看到了一種自然、純真的愛與美。
她深知爺爺的養育之恩,總是盡力幫年邁的爺爺減輕負擔,操持家務,與爺爺相依為伴。
她的美不僅是容貌的美,更是一種不染纖塵的心靈美。
她對儺送的愛,是一種未經世俗雕飾的愛,她的等待更是對於這種愛的堅定。
或許有人會說,“喜歡一個人就應該大聲說出來”,如果翠翠當時和爺爺明確表示了自己喜歡儺送,那麼後面一連串的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
的確,我們要敢於表達愛。
但這可能並不是作者沈從文想要透過翠翠傳達的情感。
沈從文在《邊城》的題記中寫道,多年的戰亂,讓人們的心靈和性格遭受了巨大的壓力。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原有的樸質、和平、正直的型範以後,他會是個什麼樣的“新東西”?
除了小說的情節需要和女孩本身的靦腆。
沈從文更想表達一種,無論世事如何動盪,我們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對於“人性之美”的堅守。
生活的波折確實給翠翠帶來了痛苦和悲傷,但也讓她更加成熟,讓她內心堅定的東西更加堅定,而不只是“隨口一說”。


文學的力量
好,到這裡,《置於火上》這本書的共讀也就接近尾聲了。
在田小娥和頌蓮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吃人禮教”對人的戕害,也讓我們察覺到一些“變形禮教”對於人們的束縛。
在歐也妮和虎妞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金錢對人性的扭曲和原生家庭之傷。
這提醒著我們“如果金錢成為了衡量一切的標準,那麼悲劇就會不請自來”。
在喬和簡·愛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自主和獨立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它們是幸福和自由的基石。
在羊脂球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善良與身份無關,但我們的善良要保持理智,要將愛的種子播撒到能長出愛的心田裡,而非撒在自私的人性荒漠中。
在芳汀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充滿偏見的社會觀念,給一個人帶來的災難,以及貪婪自私的人性如何成為了這種偏見的幫兇。
最後,在翠翠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最為質樸的真善美,她猶如一陣溫暖的春風,給乾枯的心田,帶來了新的生機。
俄國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
“文學是生活的教科書。”
它不僅能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慰藉和啟迪,更能帶給我們應對生活困難的方法和力量。
希望透過這些跨越時空的文字,能為你的人生帶來新的助益。
好了,到這裡,《置於火上》這本書的共讀就全部結束了。
每本書都是一場值得期待的旅程,我是依米,期待在下一本書中與你相遇,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