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姐”最富爭議的海外華人女性,你怎麼看?

關注我們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人們生活並不富裕,
“詩與遠方”就像一番空話,
填飽肚子才是頂要緊的事情。
可總有願意追隨夢想的人,
那時候,美國是發達的象徵,
很多人在心裡許下“美國夢”,
希望未來一片光明。
鄭翠萍,
是一位美籍華裔女性,
因為一次偷渡,萌發了出國夢。
之後,她抓住了這次機會,
讓無數人有機會奔赴遠方,
因為這件事,人們稱呼她為萍姐。
偶然一次偷走,改變了鄭翠萍的生活
“蛇頭”其實是一個貶義詞,是指那些偷走案的帶頭人。數十年間,萍姐將無數人偷走出國,“蛇頭之母”的名號也立了起來,她究竟是如何做到?
其實一切都來源於一個巧合。
1949年,鄭翠萍出生在福州的一個小鄉村,她的父親鄭濟良是香港遠洋貨輪的一名海員。靠海吃海,村裡大多數人靠打魚為生。因為家境貧寒,她很小就輟學了,之後,一直跟隨父親打魚勉以為繼。
因為靠近海域,每天,港口都有數不盡的船隻來往,大的貨輪,小的漁船,都給鄭翠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5歲那年,在父親的帶領下,兩人踏上了一次難忘的旅程。那天,鄭濟良利用職務之便,帶著鄭翠萍登上了一艘開往紐約的貨輪。到達紐約碼頭後,兩人趁著工人解除安裝貨物時,偷偷下了船,滯留在了美國。
當時的紐約繁華無比,霓虹燈光,喧鬧人群,華美建築,好像一束光照進了鄭翠萍心中。後來,一家人又利用通往香港的貨船再度轉移,但國外的生活,仍舊讓鄭翠萍懷念無比。那時候,父親在美國一個月的收入,都能抵上以前辛苦勞作一年。
也正因為如此,鄭翠萍一家的生活改善了很多,也有了存款。到了香港後,他們在當地開了家百貨商店,幾年後,商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之後,鄭翠萍又在深圳開了一家服裝加工廠但在美國的生活經歷,讓她久久不能忘懷,歸國後,鄭翠萍一直用各種方法偷走回美國,可惜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功夫不負有心人,1981年,一個機會擺在了已經成婚的鄭翠萍面前。
終於實現“美國夢”,
鄭翠萍的“蛇頭”之路
當時,一對美國夫婦來到香港旅遊,恰好走進了鄭翠萍家經營的服裝店,一番交談後,他們對鄭翠萍的“美國夢”深感同情,並表示願意儘自己的努力,幫助她實現夢想。
當時,政策雖然卡得很緊,但這對夫婦還是想出了個招,那就是讓鄭翠萍以保姆的身份,跟他們回到美國。可鄭家的服裝行業在香港越做越大,關鍵時刻拋下一切,真的值得嗎,鄭翠萍沒有猶豫,毅然決然地跟隨這對夫婦,去向夢寐以求的美國。
萬事開頭難,初來乍到的鄭翠萍,發現一切並不那樣簡單。即便來到美國,生活仍舊平淡,沒有英語基礎,她也只能到唐人街居住。不過很快,靠著自己此前來過的經驗,她很快融入了當地的福建人圈子,並且,開始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迫於國內壓力,很多人選擇從福建偷渡前往美國謀生。
因為自己在美國,平日裡,也總有些親戚好友讓鄭翠萍接應他們。這一商機,讓鄭翠萍格外注意。說幹就幹,一開始,每次的人數不超過10個,由鄭翠萍和丈夫接應,靠著自己親自檢驗的路線和方法,一路小心謹慎,鄭翠萍這個“家庭作坊”,有了極高的偷走成功率。
訊息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人向鄭翠萍請求幫忙偷走,還肯向她支付一筆錢作為報酬。慢慢地,偷走費從一萬八千美元漲到三萬美元,報名的人不減反增。就這樣,她的名氣越做越大,成了當時唐人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蛇頭”萍姐。
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鋪,
卻是紐約唐人街的心臟
1982年,鄭翠萍以每月1000美元的租金在喜士打街145B租下了一個狹小的門面,取名“德信百貨”,裡面擺滿各式服裝和雜物,這個不起眼的門面是鄭翠萍搖身成為萍姐的起點。在正經合法生意的幌子之下,背後是人口走私的活動,中國人對美國的渴望成為了萍姐的牟利工具,並漸漸在全球建立了偷走網。某種意義上,她和德信百貨,是整個唐人街的心臟。她不僅是這家不起眼商店的主人,還是這條街上最受尊重的人。
很多在唐人街打工的福建人會聚集在這裡聊天敘舊,對這些背井離鄉的人來說,美好幻象在落地美國的瞬間就灰飛煙滅了,等待他們的是困難和挑戰。偷走客們為了來到美國,掏光了家裡的存款,身負鉅額債務,很多人完全不會英文,又沒有一技之長,非法身份又無法找到正式工作,蛇頭的售後服務就顯得格外關鍵。萍姐會在德信百貨店裡給剛到的人提供貸款服務,雖然有高達30%的利息,但萍姐不像其他黑社會一樣用武力逼債,加上良好的口碑,大家情願找她借錢。
德信百貨對他們來說就像另一個家,遇上問題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找萍姐。有的夫妻因為工作繁忙,無法照料在美國出生的孩子,萍姐便藉著每年去香港進貨的時間,順手把這些擁有綠卡的孩子捎回中國,交給留守在福建村子裡的長輩照顧,以至於有的村裡只有老人和全是美國籍的小孩子。
華人評說,對萍姐譭譽參半。
有人說,萍姐索要偷渡費,無所不用其極。

萍姐答應上船前,先付定金,人到美國後,付所剩款項。她的通常做法是,先把人蛇控制起來,讓家屬或家人寄錢給偷渡組織者,不交錢,這些偷渡客就別想出去。
但也有一些人物特寫,描述萍姐是慈眉善目的“女菩薩”。她說:她只是幫助自己的親戚、親戚的親戚來美國,從來沒有幫其他村的人。“我只給要來美國的鄉親做擔保”。

“萍姐“助人為樂”的“好人好事”一籮筐。有媒體形容鄭翠萍是蛇頭之母,偷走皇后,也有偷走客稱其為“女菩薩”。

金色冒險號,真的是在冒險
1991年的一天,翁玉輝走進德信百貨店,他拿出3萬美元現金遞到萍姐面前,要把這些錢寄到曼谷。這與以往他給家裡寄的錢太懸殊,萍姐想起翁玉輝最近對蛇頭生意很好奇,而曼谷如今是偷走產業中的關鍵位置。
翁玉輝的偷走生意,碰巧在發展最快的時候趕上了美國派人到泰國機場加強證件檢查。萍姐也在為此事發愁,1993年初她有20名客人在泰國等待登機前往美國。兩人商議後決定用船將滯留泰國的偷走客送到美國,他們找到了一艘名為Najd II的船,翁玉輝佔了其中的30個位置,而萍姐佔20個位置,剩下的空間租給其他蛇頭。
一艘將各家蛇頭客源打包的船起航了。在穿越非洲肯亞的蒙巴薩港口時Najd II拋錨了,沒有燃油,沒有食物補給,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抵達美國,焦躁不安的情緒開始在狹小的船艙內蔓延。爭執和打架成了家常便飯,偷走客們甚至撕下船艙牆壁上的鐵皮,打磨鋒利作為防身的匕首。
萍姐和翁玉輝商議後決定用一艘鐵鏽斑斑看上去早應報廢的貨船去接Najd II上的偷走客。
幾天後,萍姐接到翁玉輝的電話,萍姐的20個客戶,只有2個人上了船,其他人都拒絕上船,他們擔心這麼小的船根本不能穿越大西洋。萍姐很憤怒,認為翁玉輝無能,壞了自己“偷走女王”的名聲。
這艘載有286名偷走客的船就這樣啟程了。在航行途中,船員用白色油漆在船身上寫下“金色冒險號”。按計劃此時福青幫的小漁船應該開始準備迎接“金色冒險號”了,但福青幫發生了叛亂,阿琪離開紐約回到福建老家避風頭,把福青幫交給了他25歲的弟弟管理。離開前他再三囑咐弟弟記得去接金色冒險號,萍姐和其他蛇頭還指望著福青幫來“卸貨”。
在金色冒險號靠近美國領海的五月份,阿琪弟弟被叛變的幫會成員闖入家中槍殺。失去首領的福青幫一片混亂,沒人有心思去顧及已經接近美國東海岸的金色冒險號。
翁玉輝不顧一切地想找一個能派船接駁的人,但此時他才發現,福青幫已經壟斷了東海岸所有的接駁生意,沒人可以接替。他衝進萍姐的商店請求支援,萍姐只淡淡地回了句:“我只有2個人在船上,幫不上忙。”
一週後,從東海岸出發的金色冒險號抵達了北大西洋一個預先安排好的航海座標。船長聯絡不到福青幫的漁船,他們找到了翁玉輝才得知福青幫已經陷入混亂,沒有人來接船了。翁玉輝建議金色冒險號先掉頭,但此時的金色冒險號已經在海上漂泊了4個月,乘客們焦躁不安,船上的一個小蛇頭從乘客中召集了盟友,趁著午飯時間他們衝進駕駛艙,把船長和船員鎖進了甲板下面的小屋。
上岸——這是他們唯一的想法,小蛇頭
最後一次嘗試和翁玉輝聯絡,無人回應。
6月6日凌晨2點,載有286名中國偷渡客的金色冒險號,闖入美國。
病死獄中,一代傳奇蛇頭的黯然謝幕
1993年秋,秘密調查萍姐的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發現萍姐從美國本土人間蒸發。1994年-2000年間,萍姐化名“Lilly Zhang”長居於老家盛美村和香港。2000年4月17日,萍姐在香港國際機場被捕。
2003年,萍姐被引渡至美國受審,同樣收押在美國的昔日福青幫大佬阿凱作為汙點證人指證萍姐。2005年6月22日,紐約曼哈頓聯邦法院認定鄭翠萍有共謀走私、洗錢、向非法移民家屬收取敲詐贖金三項罪名成立。
2006年3月17日,鄭翠萍被判有期徒刑35年,而揹負數條人命的阿凱僅僅獲刑10年。
2014年4月24日,鄭翠萍因罹患胰腺癌搶救無效,在德州聯邦監獄轄下的醫院病逝。同年5月23日萍姐的靈柩出殯,沿途聚集了數千福建鄉民和超過百輛林肯轎車為萍姐送行。
不論如何,在警方的嚴厲打擊下,立足於偷渡的華人幫派已經逐漸式微,他們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就像金色冒險號上那些遇難的同胞,被埋葬在異鄉的土地,有些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蛇頭萍姐”傳奇人生,華人評說譭譽參半,你怎麼看?
本文由海外超人整理,圖片及資訊來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本文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否則將追究責任。
關注我們|海外超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