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中國高奢!春晚李子柒那一身行頭,竟然有13項非遺技藝…

點選👆王耳朵先生👇關注我,加星標★
誰能想到,春晚的第一個C位鏡頭是李子柒。
一個折梅釀酒,采薇烹鮮的農家女孩,在總檯春晚開場。
頭頂洛陽牡丹瓷,髮間插溫州螺鈿,腰佩北京絹花,肩戴青神竹編,抬手揚州絨花和英山纏花……
一身行頭,融合了十三項非遺技藝,全是中國高奢。
細數她過往作品,無一不圍繞著非遺的傳承。
全球觀眾都在她的影片裡,從一草一木,一器一物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和魅力。
不久前,李子柒還以「非遺探訪官」的身份入駐知乎,有人問她:今年是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你準備怎麼過?
她的回答,掀起一股討論熱潮。
01
“大年初一燒子時香,大年初二到初四,親戚家輪番團年、遊廟,趕廟會。
初五要‘送窮’,家家戶戶把家中垃圾、灰塵掃出門。
初七是人日,人日遊草堂,這是四川人民紀念杜甫的活動。”
雖說地域不同年俗不一,可這些文字,總是喚起同樣的溫暖。
像李子柒說的:
“年味從年俗中來,年俗圍繞著衣食住行,古老而神秘的非遺其實也可以走進我們每個人的日常。
傳統文化因大家而璀璨,人人都可以加入傳統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去。”
是啊,非遺版春節的“崛起”,恰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溫和傳承不同文化遺產的契機。
何止春節,古老而神秘的非遺,盡在我們普通人的日常。
在知乎上,不少答主被非遺元素種草後迫不及待地分享出來。
答主“古都閒雲”表示,以燒烤聞名的淄博,其實有一樣東西更為久負盛名,那就是淄博博山的琉璃製品。
談到琉璃,最常見的聯想可能有兩個。
之一是《西遊記》中沙僧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的“琉璃盞”,還因此被貶下界;之二就是皇家才能使用的“琉璃瓦”,距離尋常百姓十萬八千里。
所以琉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貴”,彷彿高不可攀。
而到了現代,琉璃製品已經能夠大量生產,早在2008年,琉璃燒製技藝就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琉璃界,淄博的地位遠比在燒烤界的地位更高,被譽為“中國琉璃之鄉”。
它遠不只是傳統的杯盤碗盞瓶,已經衍生出各式各樣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器型。
若是到了淄博,只吃了一頓燒烤沒看過琉璃就離開,倒成了一樁遺憾。
答主“我沒啥文化”講了個關於“徽墨”的故事。
他說小時候寫作文,經常會用到各種名人“吃墨水”的典故。
有不小心吃墨水的陳毅元帥,看書入了迷,用粽子蘸著硯臺裡的墨汁連吃了兩個。
還有專門吃墨的,比如《開元本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本草綱目》等這些古籍,都在說墨能入藥,還能治病:
能產後止血,能治眼睛裡落了飛絲塵埃,能消毒止痛幫助傷口癒合……
他深深懷疑,墨真的有這麼多醫用價值嗎?
那時候他只是好奇,對這件事未做太多糾結,直到去了安徽,看到一種美食——徽墨酥。
他徹底震驚了:墨真的能做成糕點吃?!
同行的友人告訴他,徽墨酥其實是以黑芝麻為主,有的還加了紅茶,因為外形像墨,因此得名。
同時也告訴他,有些徽墨是真的可以食用。
他查了一下才知道,徽墨的主料是松煙或者桐油煙,這些煙收集起來清洗過濾就是一大塊煙泥,然後再加入很多配料進行捶打。
徽州獨草墨法的制墨材料需要桐油,豬油,熊膽,冰片,麝香,蘇木,紫草,江米酒,零陵香,排草,生漆,棉籽,豬膽……
這麼多東西摻在一起,確實應該有藥用價值。
他還在歙縣曹素功徽墨廠看到一塊老墨,聞上去香氣沁鼻尖,磨出來更是清亮泛紫韻,確實是稀罕物。
經同意後他嚐了一滴墨汁,入口墨香濃郁,帶一點微微的清涼、藥香和回甘。
再一查,早在2006年5月,徽墨製作技藝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臨走前他特意買了一塊,雖說不會寫毛筆字,但是聞一聞淡淡墨香,也覺得自己那一瞬間頗像個文人。
最有意思的,是答主“ag獺”分享的雲南瓦貓
他去昆明玩的時候特意去了雲南民族博物館,在民族民間陶藝展廳裡,第一次見到了瓦貓這種兇萌又神奇的存在。
瓦貓是雲南民居的鎮宅神獸,原型是吃鬼的老虎,據說是由滇池沿岸彝族的虎圖騰演化而來,一般放在屋脊正中或者門樓正中,有納福、鎮宅之意。
雖說做成齜牙咧嘴面目猙獰的模樣,但怎麼看都有種奶兇奶兇的感覺。
而且瓦貓的造型多樣,有單個的,也有成群的,還有母子甚至一家子一起出現的。
最抽象的是,他還見到了模仿瓦貓造型的十二生肖。
他感慨道,雖然製作瓦貓是種古老的傳統,但它寫意的外形,卻穿越了時空,以文創的形式來到我們身邊。
回看這些非遺文化,不難發現,是千姿百態的民俗和地域風情賦予了非遺強大的生命力。
可另一方面,民俗和地域也成了限制它們發揚光大的一部分原因。
眾所周知,“活下去”,才是傳承最好的方式。
好在知乎提供了一片土壤,這麼多優秀答主對非遺花式傳播,讓無數使用者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受了傳統文化之美。
02
很多傳統文化,都像極了一位垂暮的老人。
他們在歷經了遙遠的歷史長河之後不斷地回望,他們渴望在這個不那麼需要他們的時代裡,去找到屬於他們的一點價值。
慶幸的是,那些正在消失的非遺,透過網際網路又復活了起來。
比方答主“串串吃毛豆”分享的儺戲
又叫儺堂戲,端公戲,一種起源於先秦原始祭祀的劇種,明清之後,各地方儺戲開始吸收地方劇種、花燈、目連戲的養分,逐漸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儺戲的標誌是面具。
一般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
初看,可能覺得可怖。
之所以設計成這樣,是為了“驚驅疫厲之鬼”,把瘟神小鬼們嚇跑。
而且儺戲演員本身就是巫師,演戲的同時還要主持各種祈福消災的儀式。
他們既能唱,又能舞,還會“判卦”、“繪符”、“唸咒”。
所以在儺戲演出中,還穿插著不少巫術表演,如撈油鍋,捧熾石,過火坑,跺火磚,吞火吐火,踩刀梯等,很嚇人。
也因此,儺戲不斷失傳。
不過在網上火了之後,年輕人開始整活,開始各種二創。
還出了貴州版加勒比海盜。

雖說有點難繃,但無非是人物形象的改變,整個技藝的核心還是原汁原味,何嘗不算是一種傳承。
有時候真的感慨平臺的重要性,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以知乎為代表的能讓大家開拓新知的社交工具,真的給許多正在走向失傳的非遺,創造了新生的機會。
就如答主“秀外慧中賈南風”提到的四川非遺,樂山的夾江竹紙
夾江被視為“蜀紙之鄉”,製作手工紙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
它起於唐,傳於宋,興於明,盛於清,成為當時的“貢紙”。
據《四川通志》記載:“嘉定府,紙,尖山下為紙房,楮薄如蟬翼而堅,質可久”,夾江縣在明代屬於嘉定府,這段史料反映了當時夾江竹紙的製作水平和規模。
2006年,夾江竹紙製作技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自此之後,夾江竹紙面臨失傳的新聞,屢屢在網路上報道,一度到了只有幾戶人在製作的地步。
直到這幾年,90後非遺傳承人出現了,媒體宣傳力度加大了,夾江竹紙才暫時擺脫了失傳的困境。
同樣的,還有很小眾的、有味道的、真“寫生”非遺專案,魚拓技藝
答主“我是妖怪”解釋說,魚拓,就是在魚身上塗上墨,把魚印到紙上,獲得1:1的魚形技藝。
最開始,魚拓只是記錄釣上的大魚的實際尺寸,並留作紀念,沒啥美感。比如下面這兩張:
到了小資氛圍濃厚的宋代,富足市民階層開始將垂釣視為消遣的玩樂活動,魚拓的製作技藝與功能才開始發生轉變。
魚拓愛好者將墨進行調配,使魚拓作品中的魚鰭拓出了透視感,尤其是近代以來魚拓作品吸收了全形拓的一些技法,賦予了魚更真實的彩拓。
沒想到在知乎能看到這麼多答主分享身邊的非遺元素,更沒想到還有這麼多專業的人文博主,讓更多人瞭解、接納、種草、分享傳統文化,愛上中式美學。
03
這些年,傳統文化不斷出圈,備受年輕人青睞。
知乎上也一樣,一批又一批優質的人文內容和創造者湧現。
就拿去年上線的2024人文季活動來說,在“詩詞尋美”對談中,三位學者暢談古典文化的當代表達。
兒時咿咿呀呀背誦的古詩,初讀時拗口難記,長大後才明白字字句句都承載了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非遺尋美”特輯裡,年輕人爭相體驗簪花,戴銀飾,去景德鎮學做瓷器……
歷經數千年歲月沉澱,這些非遺產品和技藝穿越時光來到我們面前,它們已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還有“文博尋美”
佇立在展館的文物面前,你可以聽到它們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也能在博物館中,窺見歷史長河中的點滴瞬間。
自知乎人文季活動啟動至今,7個主題活動收到超過15000位答主的精彩創作。
50000多條留言,讓我們看到了從古至今都不曾褪色的多彩文化之美。
從琉璃製品到徽墨技藝,從瓦貓到儺戲,從夾江竹紙到魚拓作品……
幾乎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面對這些瀕臨失傳的非遺技藝,千言萬語,最終只變成一句話:
它們的土壤,不僅缺少耕種的人,也缺少生機。
如何吸引人來,如何讓這塊土壤重新煥發生機,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而現在,知乎成了傳承賡續的重要載體,也為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解讀視角。
在知乎,非遺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進行時。
它美過千年,仍綻放在我們身邊。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關注【王耳朵先生】,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相關文章